浅谈JavaScript的语言特性

来源:互联网 发布:php九九乘法表代码视频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7 05:17

在JavaScript中,作用域、上下文、闭包、函数等算是精华中的精华了。对于初级JSer来说,是进阶必备。对于前端攻城师来说,只有静下心来,理解了这些精华,才能写出优雅的代码。

本文旨在总结容易忘记的重要知识,不会讲基本的概念。如果对基本知识不太熟悉,就去翻下《Javascript权威指南》吧~

参考文章如下(建议读者朋友用chrome看这些文章吧,不然的话会错过很多精彩哦~):

http://dmitrysoshnikov.com/ecmascript/chapter-1-execution-contexts/

http://benalman.com/news/2010/11/immediately-invoked-function-expression/

http://dmitrysoshnikov.com/ecmascript/javascript-the-core/

 

语言特性

函数表达式


先看代码段:

1
2
3
4
5
6
varf = functionfoo(){
    returntypeof foo; // foo是在内部作用域内有效
 };
 // foo在外部用于是不可见的
 typeoffoo; // "undefined"
 f();// "function"
这里想说一点的就是,在函数表达式中的foo,只能在函数内部引用,外面是不能引用的。

json


很多JavaScript开发人员都错误地把JavaScript对象字面量(Object Literals)称为JSON对象(JSON Objects)。 JSON是设计成描述数据交换格式的,它也有自己的语法,这个语法是JavaScript的一个子集。

{ “prop”: “val” } 这样的声明有可能是JavaScript对象字面量,也有可能是JSON字符串,取决于什么上下文使用它。如果是用在string上下文(用单引号或双引 号引住,或者从text文件读取)的话,那它就是JSON字符串,如果是用在对象字面量上下文中,那它就是对象字面量。

1
2
3
4
5
// 这是JSON字符串
varfoo = '{ "prop": "val" }';
 
// 这是对象字面量
varbar = { "prop":"val"};
还有一点需要知道的是,JSON.parse用来将JSON字符串反序列化成对象,JSON.stringify用来将对象序列化成JSON字符串。老版本的浏览器不支持这个对象,但你可以通过json2.js来实现同样的功能。

原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functionAnimal (){ 
    // ...
}
functioncat (){ 
    // ...
cat.prototype = newAnimal();//这种方式会继承构造函数里面的。
cat.prototype = Animal.prototype;//这种方式不会继承构造函数里面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需要注意的就是一定要维护自己的原型链,新手总会忘记这个!
cat.prototype.constructor = cat;
如果我们彻底改变函数的prototype属性(通过分配一个新的对象),那原始构造函数的引用就是丢失,这是因为我们创建的对象不包括constructor属性:
1
2
3
4
5
6
7
8
functionA() {}
A.prototype = {
  x: 10
};
 
vara = newA();
alert(a.x);// 10
alert(a.constructor === A); // false!
让我们一起看下MDN上关于constructor的解释吧:prototype:Returns a reference to the Object function that created the instance’s prototype.因此,对函数的原型引用需要手工恢复:

1
2
3
4
5
6
7
8
9
functionA() {}
A.prototype = {
  constructor: A,
  x: 10
};
 
vara = newA();
alert(a.x);// 10
alert(a.constructor === A); // true
然而,提交prototype属性不会影响已经创建对象的原型(只有在构造函数的prototype属性改变的时候才会影响到),就是说新创建的对象才有有新的原型,而已创建对象还是引用到原来的旧原型(这个原型已经不能被再被修改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functionA() {}
A.prototype.x = 10;
 
vara = newA();
alert(a.x);// 10
 
A.prototype = {
  constructor: A,
  x: 20
  y: 30
};
 
// 对象a是通过隐式的[[Prototype]]引用从原油的prototype上获取的值
alert(a.x);// 10
alert(a.y)// undefined
 
varb = newA();
 
// 但新对象是从新原型上获取的值
alert(b.x);// 20
alert(b.y)// 30
因此,“动态修改原型将影响所有的对象都会拥有新的原型”是错误的,新原型仅仅在原型修改以后的新创建对象上生效。这里的主要规则是:对象的原型是对象的创建的时候创建的,并且在此之后不能修改为新的对象,如果依然引用到同一个对象,可以通过构造函数的显式prototype引用,对象创建以后,只能对原型的属性进行添加或修改。

变量对象


在函数执行上下文中,VO(variable object)是不能直接访问的,此时由活动对象(activation object)扮演VO的角色。 活动对象是在进入函数上下文时刻被创建的,它通过函数的arguments属性初始化。arguments属性的值是Arguments对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functionfoo(x, y, z) {
  // 声明的函数参数数量arguments (x, y, z)
  alert(foo.length);// 3
 
  // 真正传进来的参数个数(only x, y)
  alert(arguments.length);// 2
 
  // 参数的callee是函数自身
  alert(arguments.callee === foo); // true
}
当进入执行上下文(代码执行之前)时,VO里已经包含了下列属性:1. 函数的所有形参(如果我们是在函数执行上下文中);

  1. 所有函数声明(FunctionDeclaration, FD);
  2. 所有变量声明(var, VariableDeclaration);

另一个经典例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alert(x);// function
 
varx = 10;
alert(x);// 10
 
x = 20;
 
functionx() {};
 
alert(x);// 20
根据规范函数声明是在当进入上下文时填入的; 在进入上下文的时候还有一个变量声明“x”,那么正如我们在上面所说,变量声明在顺序上跟在函数声明和形式参数声明之后,而且在这个进入上下文阶段,变量声明不会干扰VO中已经存在的同名函数声明或形式参数声明。变量相对于简单属性来说,变量有一个特性(attribute):{DontDelete},这个特性的含义就是不能用delete操作符直接删除变量属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 10;
alert(window.a);// 10
alert(deletea); // true
alert(window.a);// undefined
 
varb = 20;
alert(window.b);// 20
alert(deleteb); // false
alert(window.b);// still 20。b is variable,not property!
 
vara = 10; // 全局上下文中的变量
 
(function() {
  varb = 20; // function上下文中的局部变量
})();
alert(a);// 10
alert(b);// 全局变量 "b" 没有声明.

this


在一个函数上下文中,this由调用者提供,由调用函数的方式来决定。如果调用括号()的左边是引用类型的值,this将设为引用类型值 的base对象(base object),在其他情况下(与引用类型不同的任何其它属性),这个值为null。不过,实际不存在this的值为null的情况,因为当this的值 为null的时候,其值会被隐式转换为全局对象。

1
2
3
(function() {
  alert(this);// null => global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有一个函数对象但不是引用类型的对象(它不是标示符,也不是属性访问器),相应地,this值最终设为全局对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varfoo = {
    bar:function() {
      alert(this);
    }
};
 
foo.bar();// Reference, OK => foo
(foo.bar)();// Reference, OK => foo
 
(foo.bar = foo.bar)(); // global
(false|| foo.bar)(); // global
(foo.bar, foo.bar)(); // global
问题在于后面的三个调用,在应用一定的运算操作之后,在调用括号的左边的值不在是引用类型。

  1. 第一个例子很明显———明显的引用类型,结果是,this为base对象,即foo。
  2. 在第二个例子中,组运算符并不适用,想想上面提到的,从引用类型中获得一个对象真正的值的方法,如GetValue。相应的,在组运算的返回中———我们得到仍是一个引用类型。这就是this值为什么再次设为base对象,即foo。
  3. 第三个例子中,与组运算符不同,赋值运算符调用了GetValue方法。返回的结果是函数对象(但不是引用类型),这意味着this设为null,结果是global对象。
  4. 第四个和第五个也是一样——逗号运算符和逻辑运算符(OR)调用了GetValue 方法,相应地,我们失去了引用而得到了函数。并再次设为global。

正如我们知道的,局部变量、内部函数、形式参数储存在给定函数的激活对象中。

1
2
3
4
5
6
functionfoo() {
   functionbar() {
      alert(this);// global
   }
   bar();// the same as AO.bar()
}
活动对象总是作为this返回,值为null——(即伪代码的AO.bar()相当于null.bar())。这里我们再次回到上面描述的例子,this设置为全局对象。

作用域链

通过函构造函数创建的函数的scope属性总是唯一的全局对象。

一个重要的例外,它涉及到通过函数构造函数创建的函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varx = 10;
functionfoo() {
   vary = 20;
   functionbarFD() { // 函数声明
      alert(x);
      alert(y);
   }
   varbarFn = Function('alert(x); alert(y);');
   barFD();// 10, 20
   barFn();// 10, "y" is not defined
}
foo();
还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varx = 10, y = 10;
 
with({x: 20}) {
 
  varx = 30, y = 30;
 //这里的 x = 30 覆盖了x = 20;
  alert(x);// 30
  alert(y);// 30
}
 
alert(x);// 10
alert(y);// 30
在进入上下文时发生了什么?标识符“x”和“y”已被添加到变量对象中。此外,在代码运行阶段作如下修改:

  1. x = 10, y = 10;
  2. 对象{x:20}添加到作用域的前端;
  3. 在with内部,遇到了var声明,当然什么也没创建,因为在进入上下文时,所有变量已被解析添加;
  4. 在第二步中,仅修改变量“x”,实际上对象中的“x”现在被解析,并添加到作用域链的最前端,“x”为20,变为30;
  5. 同样也有变量对象“y”的修改,被解析后其值也相应的由10变为30;
  6. 此外,在with声明完成后,它的特定对象从作用域链中移除(已改变的变量“x”--30也从那个对象中移除),即作用域链的结构恢复到with得到加强以前的状态。
  7. 在最后两个alert中,当前变量对象的“x”保持同一,“y”的值现在等于30,在with声明运行中已发生改变。

函数

关于圆括号的问题

让我们看下这个问题:‘ 为何在函数创建后的立即调用中必须用圆括号来包围它?’,答案就是:表达式句子的限制就是这样的。

按照标准,表达式语句不能以一个大括号 { 开始是因为他很难与代码块区分,同样,他也不能以函数关键字开始,因为很难与函数声明进行区分。即,所以,如果我们定义一个立即执行的函数,在其创建后立即按以下方式调用:

1
2
3
4
5
6
7
8
9
function() {
  ...
}();
 
// 即便有名称
 
functionfoo() {
  ...
}();
我们使用了函数声明,上述2个定义,解释器在解释的时候都会报错,但是可能有多种原因。如果在全局代码里定义(也就是程序级别),解释器会将它看做是函数声明,因为他是以function关键字开头,第一个例子,我们会得到SyntaxError错误,是因为函数声明没有名字(我们前面提到了函数声明必须有名字)。第二个例子,我们有一个名称为foo的一个函数声明正常创建,但是我们依然得到了一个语法错误——没有任何表达式的分组操作符错误。在函数声明后面他确实是一个分组操作符,而不是一个函数调用所使用的圆括号。所以如果我们声明如下代码:

1
2
3
4
5
6
// "foo" 是一个函数声明,在进入上下文的时候创建
alert(foo);// 函数
functionfoo(x) {
   alert(x);
}(1);// 这只是一个分组操作符,不是函数调用!
foo(10);//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函数调用,结果是10
创建表达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分组操作符括号,里边放入的永远是表达式,所以解释器在解释的时候就不会出现歧义。在代码执行阶段这个的function就会被创建,并且立即执行,然后自动销毁(如果没有引用的话)
1
2
3
(functionfoo(x) {
    alert(x);
})(1);// 这才是调用,不是分组操作符
上述代码就是我们所说的在用括号括住一个表达式,然后通过(1)去调用。注意,下面一个立即执行的函数,周围的括号不是必须的,因为函数已经处在表达式的位置,解析器知道它处理的是在函数执行阶段应该被创建的FE,这样在函数创建后立即调用了函数。
1
2
3
4
5
6
7
varfoo = {
    bar:function(x) {
        returnx % 2 != 0 ? 'yes': 'no';
    }(1)
};
 
alert(foo.bar);// 'yes'
就像我们看到的,foo.bar是一个字符串而不是一个函数,这里的函数仅仅用来根据条件参数初始化这个属性——它创建后并立即调用。
1
2
3
因此,”关于圆括号”问题完整的答案如下:
当函数不在表达式的位置的时候,分组操作符圆括号是必须的——也就是手工将函数转化成FE。
如果解析器知道它处理的是FE,就没必要用圆括号。
自由变量:
1
2
3
4
5
6
7
functiontestFn() {
   varlocalVar = 10;//对于innerFn函数来说,localVar就属于自由变量。
   functioninnerFn(innerParam) {
      alert(innerParam + localVar);
   }
   returninnerFn;
}
闭包的静态作用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varz = 10;
 
functionfoo() {
  alert(z);
}
 
foo();// 10 – 使用静态和动态作用域的时候
 
(function() {
  varz = 20;
  foo();// 10 – 使用静态作用域, 20 – 使用动态作用域
})();
 
// 将foo作为参数的时候是一样的
(function(funArg) {
    varz = 30;
    funArg();// 10 – 静态作用域, 30 – 动态作用域
})(foo);
理论:因为作用域链,使得所有的函数都是闭包(与函数类型无关: 匿名函数,FE,NFE,FD都是闭包)。从实践角度:以下函数才算是闭包:* 即使创建它的上下文已经销毁,它仍然存在(比如,内部函数从父函数中返回)

* 在代码中引用了自由变量

最后:

ECMAScript是一种面向对象语言,支持基于原型的委托式继承。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