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P

来源:互联网 发布:linux查看用户和组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6 17:38
面向切面编程(AOP是Aspect Oriented Program的首字母缩写),我们知道,面向对象的特点是继承、多态和封装。而封装就要求将功能分散到不同的对象中去,这在软件设计中往往称为职责分配。实际上也就是说,让不同的类设计不同的方法。这样代码就分散到一个个的类中去了。这样做的好处是降低了代码的复杂程度,使类可重用。但是人们也发现,在分散代码的同时,也增加了代码的重复性。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在两个类中,可能都需要在每个方法中做日志。按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我们就必须在两个类的方法中都加入日志的内容。也许他们是完全相同的,但就是因为面向对象的设计让类与类之间无法联系,而不能将这些重复的代码统一起来。也许有人会说,那好办啊,我们可以将这段代码写在一个独立的类独立的方法里,然后再在这两个类中调用。但是,这样一来,这两个类跟我们上面提到的独立的类就有耦合了,它的改变会影响这两个类。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在需要的时候,随意地加入代码呢?这种在运行时,动态地将代码切入到类的指定方法、指定位置上的编程思想就是面向切面的编程。
一般而言,我们管切入到指定类指定方法的代码片段称为切面,而切入到哪些类、哪些方法则叫切入点。有了AOP,我们就可以把几个类共有的代码,抽取到一个切片中,等到需要时再切入对象中去,从而改变其原有的行为。
这样看来,AOP其实只是OOP的补充而已。OOP从横向上区分出一个个的类来,而AOP则从纵向上向对象中加入特定的代码。有了AOP,OOP变得立体了。如果加上时间维度,AOP使OOP由原来的二维变为三维了,由平面变成立体了。从技术上来说,AOP基本上是通过代理机制实现的。

AOP在编程历史上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对OOP编程是一种十分有益的补充。


过滤器,是在java web中,你传入的request,response提前过滤掉一些信息,或者提前设置一些参数,然后再传入servlet或者struts的 action进行业务逻辑,比如过滤掉非法url(不是login.do的地址请求,如果用户没有登陆都过滤掉),或者在传入servlet或者 struts的action前统一设置字符集,或者去除掉一些非法字符。

        过滤器是在Servlet规范里面定义的接口javax.servlet.Filter。Filter接口中定义了三个方法,init(FilterConfig filterConfig)、destroy()和doFilter(Http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FilterChain chain)。

       init()方法会在Filter初始化后进行调用,在init()方法里面我们可以通过FilterConfig访问到初始化参数(getInitParameter()或getInitParameters())、ServletContext(getServletContext)和当前Filter部署的名称(getFilterName())等信息。destroy()方法将在Filter被销毁之前调用。而doFilter()方法则是真正进行过滤处理的方法,在doFilter()方法内部,我们可以过滤请求的request和返回的response,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FilterChain把当前的request和response传递给下一个过滤器或Servlet进行处理。


拦截器,是在你的service或者一个方法前调用一个方法,或者在方法后调用一个方法,在你调用方法前打印出字符串(或者做其它业务逻辑的操作),也可以在你调用方法后打印出字符串,甚至在你抛出异常的时候做业务逻辑的操作,是面向切面编码AOP思想的一种具体实现。在Struts2中定义的接口是Interceptor接口或者
AbstractInterceptor接口,在Struts2中自定义一个拦截器需要三步:

1 自定义一个实现Interceptor接口(或者继承自AbstractInterceptor)的类。

2 在strutx.xml中注册上一步中定义的拦截器。

3 在需要使用的Action中引用上述定义的拦截器,为了方便也可将拦截器定义为默认的拦截器,这样在不加特殊声明的情况下所有的Action都被这个拦截器拦截。

 

Interceptor接口声明了三个方法:

public interface Interceptor extends Serializable {

    void destroy();

    void init();

    String intercept(ActionInvocation invocation) throws Exception;

}


Init方法在拦截器类被创建之后,在对Action镜像拦截之前调用,相当于一个post-constructor方法,使用这个方法可以给拦截器类做必要的初始话操作。Destroy方法在拦截器被垃圾回收之前调用,用来回收init方法初始化的资源。

 intercept(ActionInvocation invocation)是拦截器的主要拦截方法,如果需要调用后续的Action或者拦截器,只需要在该方法中调用invocation.invoke()方法即可,在该方法调用的前后可以插入Action调用前后拦截器需要做的方法。如果不需要调用后续的方法,则返回一个String类型的对象即可,例如Action.SUCCESS。

另外AbstractInterceptor提供了一个简单的Interceptor的实现,这个实现为: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Interceptor implements Interceptor {

     public void init() { }

     public void destroy() {}

    public abstract String intercept(ActionInvocation invocation) throws Exception;

}

在不需要编写init和destroy方法的时候,只需要从AbstractInterceptor继承而来,实现intercept方法即可。

在Struts中使用拦截器的详细内容可参考http://www.blogjava.net/i369/articles/162407.html

除了在Struts2中使用拦截器外,在spring中定义的拦截器接口是HandlerInterceptor或者HandlerInterceptorAdapter

package 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
public interface HandlerInterceptor {


  boolean preHandle(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Object handler) throwsException;
      
  void postHandle(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Object handler, ModelAndView modelAndView) throws Exception;
      
  void afterCompletion(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Object handler, Exception ex) throws Exception;
}

拦截器与过滤器的区别 :
拦截器是基于java的反射机制的,而过滤器是基于函数回调。 拦截器不依赖与servlet容器,过滤器依赖与servlet容器。 拦截器只能对action请求起作用,而过滤器则可以对几乎所有的请求起作用。 拦截器可以访问action上下文、值栈里的对象,而过滤器不能访问。 在action的生命周期中,拦截器可以多次被调用,而过滤器只能在容器初始化时被调用一次 执行顺序 :过滤前 - 拦截前 - Action处理 - 拦截后 - 过滤后。个人认为过滤是一个横向的过程,首先把客户端提交的内容进行过滤(例如未登录用户不能访问内部页面的处理);过滤通过后,拦截器将检查用户提交数据的验证,做一些前期的数据处理,接着把处理后的数据发给对应的Action;Action处理完成返回后,拦截器还可以做其他过程(还没想到要做啥),再向上返回到过滤器的后续操作。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