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割到图像分割 - 最大流算法

来源:互联网 发布:上海高通待遇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6 00:19


从图割到图像分割(一)——最大流算法

《算法导论》对最大流的介绍是:最大流问题是关于流网络的最简单的问题,它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不违背容量限制的条件下,把物质从源点传输到汇点的最大速率是多少?

更多关于网络流的介绍请看网络流wiki

我最初接触最大流问题是在2011年,那时候我大四,刚保研完,去问导师我需要看哪些方面的书,老板说去把《算法导论》图论相关,以及把最大流最小割算法仔细看一遍。

图论算法在众多算法中算是比较复杂的了,首先读入数据需要构建邻接矩阵,然后再进行求解,求解过程显得并不是很直观。当时我对最大流最小割算法本身就不是很明了,更不明白如何可以应用到图像分割中,现在终于有些体会。


最大流算法

从算法导论书中,最大流算法分为两种:

  1. Ford-Fulkerson方法:书上对该“方法”进行了解释,之所以称作“方法”而不是“算法”,是因为Ford-Fulkerson方法是一种思想,而对这思想的实现,有不同的优化方法

以Ford-Fulkerson方法为思想的最快算法为:

Dinic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n2m),其中n为顶点数,m为边数

  1. 压入重标记方法(push-relabel):这同样也是一种思想,具体实现也有不同的优化实现方法。

基于压入重标记方法(push-relabel)方法的最快的方法有两种:

H_PRF时间复杂度为(最坏)O(n2m)

Q_PRF时间复杂度为(最坏)O(n3)


最大流=>最小割

决定最大流算法能够应用在图像分割的原因,就在于这条定理了

割的定义:

流网络G=(V,E)(S,T)V划分为ST=VS两部分,使得sS,tT。如果f是一个流,则穿过割(S,T)的净流被定义为f(S,T),割(S,T)的容量为c(S,T)。一个网络的最小割也就是网络中所有割中具有最小容量的割。

最大流最小割定理
如果f是具有源点s和汇点t的流网络G=(V,E)中的一个流,则下列条件是等价的:

  • fG的一个最大流
  • 残留网络$Gf$不包含增广路径
  • 对于G的某个割(S,T),有f=c(S,T)

其中第三条,说明最大流的值实际上等于某一最小割的容量,即可以用最大流来求取最小割:
$$|f|=f(S,T)=\sum{u\in{S}}\sum{v\in{T}}f(u,v)\leq\sum{u\in{S}}\sum{v\in{T}}c(u,v)$$


为何可以用最小割算法来分割图像?

这个问题我刚接触图割的时候,就想了很久,刚开始我在直观上比较难理解

首先,要理解,最大流算法得到的最小割有什么意义?如果写过最大流算法,或者看明白最大流算法的都知道,在一个增广路径中,限制流容量增加的,就是其中具有最小流量的路径,如果将流从ST推送,最终将形成由“最小容量”的一个割,这个割就是最小割,由这些“最小容量”的容量加起来即为最大流(实际上称作最大净流好些)

其次,图像是可以看作由一个个像素组成的巨大图,假设我将像素一一用边连接起来,则这些像素点会成为这个巨大图网络的顶点,如果能利用最大流算法,求取其最小割,通过最小割分开的顶点就是边权值相对较小的点,假设我边的权值与顶点间的相似度成正比,那么最小割分开的顶点就是相似度最小的点,即,通过最大流算法,我们将图像分成了一块块相似的像素区,这不就是图像分割吗?

最后,那么从源点能流出多少流呢?从汇点又能接收多少流呢?如果都是无穷大,那还会形成分割吗?显然这是需要限制的。如果从像素点中选出两个点,一个作为源点,一个作为汇点,图像中其它点与源点的相似度作为流入的流量,与汇点的相似度作为流出的流量,则应用最大流算法得到的结果,即将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相似于”源点,一部分“相似于”汇点,而又由于像素点两两相连,为保证像素间的光滑性,会产生相对光滑的分界。

实际中,像素点连接源点或汇点的边叫做T-Link、像素点相互连接的边叫做N-Link、T-link的构造当然要比上述我说的要复杂,而N-Link也不要求要两两相连,T-Link约束了像素点与给顶点的相似性,而N-Link约束了像素点之间的光滑性。

在Paper中,对构图的描述方式不一样,一般描述为目标函数为一个能量函数,而这个能量函数的优化,可以转化为一个最小割方法来求解。


Min-Cut/Max-Flow

讲到最大流最小割算法,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Boykov和Kolmogorov,这两位牛人在2004年图像领域最顶级杂志TPAMI的一篇文章:An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Min-Cut/Max-Flow Algorithms for Energy Minimization in Vision,讲述了如何将图像分割转化为一个能量函数优化问题,并且如何用最大流最小割算法对其进行优化,此外,他们提供了开源的代码库,提供了非常友好的接口给相关研究者调用,从而使得基于图割的图像分割思想广泛应用,其中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Lazy Snapping和Grab Cut。像Photoshop,美图秀秀等基于交互式分割得到目标的功能基本源于图割方法。

图割方法在之前的图像分割领域并非没有用过,之所以后来应用广泛,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开源代码库:实现一个最大流算法并非特别难的事,但如何高效实现,以及由于图像像素点很多,如何有效管理实现过程中的内存分配,及如何提供一个简单易用的接口,恐怕是绝大部分之前的人研究遇到的难点。

Boykov和Kolmogorov在文章中提出的maxflow算法是一种增广路径算法,其方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2m|C|)。从理论上讲,其时间复杂度大于以上三种,但实际的表现效果,优于以上所有(我猜应该是与图像所构成的图的特殊结构有关)。

算法可分为三个步骤:

  • “growth” stage: search trees S and T grow until they touch giving an s → t path
  • “augmentation” stage: the found path is augmented, search tree(s) break into forest(s)
  • “adoption” stage: trees S and T are restored.

伪代码

1
2
3
4
5
6
7
initialize: S = {s}, T = {t}, A = {s, t}, O = ∅
while true
grow S or T to find an augmenting path P from s to t
if P = ∅ terminate
augment on P
adopt orphans
end while

步骤分为三步,基本与增广路径算法一致,其从S和T分别开始搜索,实际就是双向广搜,分别维持着一个属于S的队列和一个属于T的队列,当S的队列找到下一个节点,并发现下一个节点属于T的队列时,进行增广,并记录瓶颈流(bottleneck flow)所在位置,由于这些瓶颈流在增广后被移除,变为0后,需要重新看还有否必要将这些节点放入到队列中,这一步叫做adoption。名字还挺不错:)

具体可见代码实现,由于其给出的库是由Template方式编写,而且用了一些自己定义数据结构,所以代码不易看懂,需要耐心体会。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