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4》中的堆排序

来源:互联网 发布:阿里云官方论坛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6 16:55

因为要写STL中的heap,所以又将这本书中的归并排序复习了一下,并且有所收获,为了避免忘记,我准备将这些思路记下来:
堆排序有两个重要的动作:swimsink
下面写一下两个函数

void swim(int* num, int k, int N){    while(k > 1 && a[k/2] < a[k])    {        swap(a[k/2], a[k]);        k = k/2;    }}
void sink(int* num, int k, int N){    while(2*k <= N)    {        int j = 2*k;        if(2*k < N && num[2*k] < num[2*k+1])             j++;        if(num[k] >= num[j])            break;        swap(num[k], num[j]);        k = j;    }}

有了这两个函数,我们就可以构建堆排序了;
首先要构建堆,在构建堆的过程中,数组从左向右遍历并利用swim函数时可以构造成一个堆的,但这需要遍历数组中的全部数字;然而采用数组从右向左遍历并利用sink函数就可以仅仅遍历一般的数字,因为叶子节点不需要进行sink
对于构建堆需要的复杂度是O(2N),因为需要2N次的比较和N次的交换(交换和比较时一个算法中的主要成本,如果没有这两者再考虑存取的成本),这里可以举例:对于一个127个元素的堆,在构建的时候:32个大小为3的堆(需要一次交换,两次比较),16个大小为7的堆(两次交换三次比较),8个大小为15的堆,4个大小为31的堆,2个大小为63的堆和1个大小为127的堆,一共就需要120交换和240比较。

之后就可以开始排序了:首先将堆顶的元素和数组的尾部元素交换,然后刷新数组的长度,让算法无法再访问这个数组尾部元素;
将每次都从最高的点插入堆尾的元素,然后利用sink下沉,重新adjust这个堆,以此类推,可以参考我这段代码;

while(N > 1){    swap(num[1], num[N--]);    sink(num, 1, N);}

总体的思路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如果遇到“比较”的成本特别大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

先下沉后上浮

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处在数组尾部的元素一般都是比较小的元素,这样我们在把它放到堆顶后进行sink,一般它还是会下来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将这个元素放到堆尾然后在swim上去呢?这样会减少很多次的比较,具体做法如下:
1.当我们将堆顶的元素放在数组尾部后,我们利用辅助空间暂时存储之前的堆尾元素temp,并不是将它放在堆顶;
2.现在堆顶是空的,我们不将temp放在上面,而是直接将堆顶对应的子节点中较大的那个节点bigger直接放上去(这样我们只需要比较一次哪个子节点大就可以了),然后这个bigger的位置就产生了空缺;
3.这个空缺的左右子节点继续比较产生较大的节点bigger`放在父节点空缺的位置上;
4.依次类推直到空缺的节点没有子节点;
5.将空缺的节点放上temp;
6.swim上浮
这个方法需要一个辅助空间,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便可以用;而这种方法产生的比较次数几乎就成为了N;这个方法是Floyd在1964年改善的,我觉得十分不错;只是《算法4》中的描述我不太习惯,换成我习惯方式^^;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