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 More,Study Less》读书笔记之自我反思

来源:互联网 发布:linux识别不到hba卡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21 21:41

    

       中学时代自己的学习成绩还算不错,当然这是应试教育下所定义的“不错”。

    现在大学二年级,回首过去的自己,惊叹于感觉现在的自己和原来的自己仿佛身处于不同的世界,一个闭塞却专一,什么都懂实际却什么都不懂;另一个新奇却迷茫,什么都不懂却可以什么都懂。以前一直在为某个东西而奋斗,现在终于明白,原来是对自由的渴望,是对更大的世界的向往,一直驱使着我,不断向前。

     我一直努力摆脱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思维习惯,想要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但实际中渐渐发现这是一件异常浩大的工程。除了需要足够的耐心与毅力,还要经常对自己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勇于面对那无能的、脆弱的自己,经常think out of the box,彻底抛弃固有的思维观念,一步步重构正真的属于自己的思维宫殿。

     然而大学里自己的学习成绩却不再拔尖,于是我开始反思,反思自己各方面。学习时间太少?不,论努力程度我绝不比班上任一位同学低。学习效率太低?不,考前三天同样可以自学完一门从来没去上过得课。学习方法的问题?也许吧,可是我并没有找到很好的或说最适合我的学习方法。反思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感觉自己从来都不会主动去思考一个问题背后的原因,多数都以“哎呀这又不会考”为理由将之拒绝于思考的大门之外,渐渐地,大门里能思考的东西变得很少了。当我遇到一个难题的时候,首先会去看看有没有答案可以参考,有的话就抱着反正也想不出来的心理稍微思考一下,然后眼睛不由自主地瞟向答案的位置,于是开始“阅览”,完全不是在思考了。有时候难题没有答案的话就会主动放弃思考(反正也想不出来不如把这点时间花在简单的问题上)。

    你如何对待一个问题,决定了你的思维方式。

    再来看看我如何学习知识。学习,之前的理解大多是记忆+做题,记住了,会做题了,不就学会了吗。碰到应用型问题时都很棘手。学了那么多东西,但感觉就是什么都没学一样,知识点都是散的。它们彼此相距甚远,很容易湮没在大脑浩繁的记忆海洋之中,于是没多久就忘了。做题嘛,不断刷题就行啦。然而这世界上的题是刷不完的。

     也许这些与这个时代浮躁的氛围有关,大家都急于求成,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

     说到这,我深刻地体会到现在信息社会带给我们的利弊。从中学时代走出来,仿佛就如宇宙大爆炸一般,信息量成指数增长,这里的信息量是指生活、知识、视野等各方面所接触到的东西。大家开始变得更忙,信息流动变得更迅速,仿佛一天不连接上互联网就要被这个时代淘汰了。

     2013年高中毕业进入大学,那时刚好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爆炸的元年,爸妈给我新买了智能手机,于是从此就变成了手机重度依赖患者。从QQ空间、人人、微信到微博,再到Facebok、Twitter,终于有一天我感到疲倦了,感觉那一切都很不真实,于是想摆脱它,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看看进入大学这两年来我的阅读量,除了专业书外的书籍每月几乎阅读不到一本,全都被碎片化的阅读所代替。

      因为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多为新闻、资讯等事实,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它们往往不够严谨、全面简而言之,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长期接受这样碎片化的信息而停止深度阅读,对我们思维方式的提高并没有帮助。

     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

     那么如何构建自己的思维方式呢?首先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整理所有的信息,再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其实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你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因为你已经学会如何把你所接收到的信息转化成了自己的知识,并永远储存在自己的思维宫殿里,不会丢失。

     《Learn More,Study Less》这本书主要讲了关于整体学习的方法,其实是讲如何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形成信息网络。从获取->理解->扩展->纠错->应用的过程。知识的应用过程就是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