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图书翻译思想指南(上篇)

来源:互联网 发布:端口穿透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08:45

 

 
 
科技图书翻译思想指南(上篇)
 
 
                                                ——思想改变人,人改变世界
 
 
 
 
 
引言
 
 
 
____我个人认为,翻译思想应属翻译当中核心之核心,重中之重,是直接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是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这是因为,翻译思想直接决定了译者的翻译风格(翻译效果)直接影响出版社对译文的认可程度(包括选择译者的标准)直接影响出版社编辑的修改方式。当然,最为重要的是,翻译思想最终决定了读者(用户)可以获得怎样的阅读体验难以下咽、影响心情,或清晰易懂、畅快淋漓。翻译思想就是翻译的灵魂,直接操纵着译者手指的动向。
 
____根据本人多年的实际了解,普遍存在的错误翻译思想就是拘泥于原文翻译。在这种束缚之下,专业技术功底深厚的高水平译者却无法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如果未能搞清楚到底什么是正确的翻译思想,在现实中就会永远反复运行着错误的、模棱两可的翻译思想。我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____注:本文提到的翻译仅指科技图书翻译,而且只考虑英文翻译为中文的情况。
 
 
 
 
探寻正确的翻译思想
 
 
 
____根据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哲学思想,我们总可以找到适应现实需要的翻译思想。正确的翻译思想从何而来?根据这一哲学思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自然要追溯到读者的实际需求。从最终的客户(用户)——读者——的角度去寻求答案——读者希望看到怎样的译文,喜欢看哪种类型的译文?仔细看看China-Pub上各位读者的一则则评论,我们能看出什么眉目?——读者普遍不喜欢生硬的译文,普遍不喜欢中不中洋不洋的译文,普遍不喜欢写得云里雾里的上下文。他们更关注的是整体上说了怎么回事,也就是要方便抓住文中的中心思想、技术要领,看完后能够真正学到东西(技术),知道讲了怎么回事;同时,他们希望译文阅读顺畅/自然——既然已经翻译为中文版了,读起来就得像中国人自己写的书一样好读、好懂。如果说一本书随便看几段就觉得拗口难受,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继续挽留读者呢?读者还有多大的几率花钱购买这本书?
 
____需求即答案,用户(读者)的需求就是我们要寻求的答案。读者买了译者翻译的书,他能够从译文的字里行间里读出什么呢,他们怎么才能够读懂译者翻译的东西。很自然的一个推理就是,如果要让读者读懂,则首先是译者自己必须能够理解译文中每一句话的技术含义。于是,译者在翻译之时就要确保自己能够在译文上下文(全书)中,译文所讲技术的专业背景中,译者自己的知识背景、文化背景中亲自理解每一句译文。只有译者事先亲自做到了一点,读者才能够也和译者一样看懂译文,因为读者也是在这些上下文和背景中去理解译文的。为此,译文中的每一句话必定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而不是孤立(独立)的,译文中的句子必须要能够一起形成一个译者自己可以理解的中文上下文。做进一步推导便知,译者的工作(职责)就是要建立(构建)这样的中文上下文。现在的中心问题就是:
 
____1)我们怎样定义这个中文上下文
 
____2)译者怎样建立这个中文上下文
 
____这也就即将引出我想要说的翻译思想。如果搞清楚了这两个问题,就把握了正确翻译思想的实质。特别说明:作为译者,需要有构建这个中文上下文的明确意识)。
 
 
 
正确的翻译思想
 
 
 
1)我们怎样定义这个中文上下文
 
 
____从上一节探寻正确的翻译思想中已经提到,读者真正关注的是译文整体上说了怎么回事,看完后能够真正学到东西(技术),知道讲了怎么回事。于是,我们从一开始翻译时就要从整体上为读者考虑,从上下文这个层次(高度)考虑每一句话的翻译。因此,我们关注的着重点不是单个(独立)的句子,而是上下文,也就是要关注两个上下文:原文上下文和中文上下文。很自然可就以想到,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理解清楚原文上下文讲了怎么一回事,然后要做的是确保中文上下文说清楚了这一回事。这样,我们可以如此简单地定义译者要构建的中文上下文:一个与原文上下文等效的上下文。
 
____现在,我就等效一词的含义加以引申和说明,以便大家更容易理解。首先要明确的是,不是字面上等效,而是在技术要领上等效。换一种说法,如果所给出的译文上下文抓住了原文的意图,即表示是等效的。这里我将原文的意图简称。于是,译者所给出的中文上下文需要能够表达原文的。但为了表达出这个而采用的表达方式()则可以是灵活的,关键是要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此外,虽然可以是多变的、灵活的,但必须以为准绳,为中心轴,不可以脱离原文的
 
____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定义译者要构建的中文上下文:是一个等效于原文上下文的上下文,是一个灵活表达出原文的但又没有脱离原文的的上下文。
 
 
2)译者怎样构建这个中文上下文
 
 
____译者的工作重心 根据上面对中文上下文的定义可以看出:为了建立这个中文上下文,译者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抓住原文的意图,也就意味着译者需要想尽一切办法吃透原文的整体技术上下文(弄清原文到底说了怎么一回事),完全搞清楚原文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在原上下文中的含义。比如说,一个单词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可能有上千种意思,但放在某个上下文中它的意思就一定是唯一的,译者需要负责设法找出这个唯一的意思。为此,译者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回顾自己的项目经验,经常性地进行上下文分析,在必要时需要另外收集相关的资料加以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背景,或者在相应的环境中运行书中的程序代码等,目的只有一个:都是为了透彻理解原文的意图。若译者抓住了原文的意图,则说明译者抓到了重点。特别提醒:译者的主要精力应该花在这个上面。
 
____译者的表达方式 译者在抓住了原文的真实意图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开始下笔构建与原文意图相对应的中文上下文,也就是要考虑如何表达的问题。只要译者抓住了原文的意图,在表达上就可以完全跳出原文表面意思的约束,而采用我们平常习惯的、最佳的中文表达方式进行表述。也就是说,译者在表达上是自由的、灵活的,译者有什么好的文采在此时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了。当然,需要再次提醒的是,不管是以怎样的表达方式表达,所给出的表达都要能够反映出原文的意图,从译文中必须能够看出原文讲述的技术要领,或者说译文要能够反映出原文所表达的那几层意思。
 
 
____为了论叙的方便,我将上述翻译思想称为全局意译全局意译面向全局,面向上下文层次,而不单指个别句子。
 
 
 
细述灵活表达
 
 
 
____灵活表达是针对拘泥于原文翻译的唯一解决方案。希望专业技术高超的译者看了下面几段内容之后不会再写出生硬的译文。
 
 
 
句子的顺序、分合、替换
 
 
____原文实际上已自成一体,原文本身有自己的上下文,故译文总的行文顺序应与原文一致。但根据译文行文的需要,完全有可能出现句子顺序发生变化的情况。比如,我们在看待一个英文句子时,从上下文来看,作者的意图可能是要强调某个特定的成分(比如某个状语),在翻译为中文之后,自然就要对顺序加以调整,以突出强调的成分。
 
____有时英文一句话表达了几层意思,如果要用中文来说,却不是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这时就要用几句译文来表达。当然,也有的情况英文几句话,在译者理解后,完全可以用一句中文说出其意图,否则如果也用几句译文去说就显得罗嗦而不够简洁。这种需要进行句子分合的情况在程序设计类图书翻译中更为突出,这类书在翻译时需要有更为灵活的表达。这是因为,译者是在对相关源代码透彻分析基础上进行翻译的,为了让代码与正文解说之间密切衔接起来,只有通过非常灵活的组织才可以做到这一点。
 
____另外一些时候,尽管译者理解了某一层意思,但如果直接将这层意思说出来可能会给读者阅读带来明显的困难,或者不符合国内的文化背景,这时可以考虑完全换一种说法(或许较为直白)来表达出原文的言外之意。
 
 
 
完全从读者角度进行表达
 
 
____译者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是:你的用户(读者)已经不再像你一样有英文原文了,读者看到的就只有中文(即便有些读者可以通过某些途径获取英文版,但译者仍然应该假设读者没有英文版)。于是,为了方便中文读者阅读,译者所建立的这个中文上下文必须是一个符合中文阅读习惯的上下文。因此,在组织句子时,译者应该完全跳出外文语句结构以及外文习惯的限制,在写译文之前一开始就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回到我们自己的中文环境(文化)中来,就像你在和你的同事或朋友讲述原文中的技术一样,你觉得应该怎么讲就怎么翻译,只有这样写出的东西才是符合中文习惯的。
 
____此外,译者在检查(校对)译文时,需要亲自从中文角度去领会自己写的每一句话,确保合情合理,符合中文上下文需要,且符合专业背景。译者自己不懂的任何译文(句子、词语),都应视为错译。因此需要再次深入分析或标记出来讨论,寻求一个自己确实可以理解的翻译。总之一点,译者自己不懂的任何地方都不可以让读者看到。
 
____之所以要按照上述方式进行表达,是因为译者写出的每一句话不是为自己而写,不是为出版社而写,也不是为编辑而写,而是为了读者而写——真正以读者为中心来翻译。套用我室翻译的《大师品软件——软件之痛与应对之道》一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你的用户不是你自己,我们的用户不是译者,也不是编辑,而是读者。我们要切实为读者着想,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中文上下文构建过程
 
 
 
____下面通过一个类比来进一步说明译者构建中文上下文的过程。
 
____译者构建中文上下文的过程有点像砌房子。现在我假设最终要砌好的整个一面墙是译者要构建的中文上下文,已有的砖头就是译者在吃透原文后抓住的几层(几点)意思(技术要领)。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是建筑工人。砌墙用的泥浆一般要译者自己提供(也许原文不那么明朗)。在译者的眼中,有些砖头缺了角,缺了的地方译者要多加点泥浆,不规则的地方可能要修整一下,并用泥浆粘好。在砌墙的过程中,译者要经常注意看看重垂线,不要砌偏了。在某些情况下,有的砖头可能太大了,要砍成两截,一截放到前面一点,或者一截放到后面一点。根据需要,有的整块砖头也可能要换一下位置,这些都是译者的自由,目的都是为了确保这面墙砌好。还有,砌的过程中,不要把某块砖头给丢了,否则算是漏译了。如果觉得某块砖头确实是劣质砖头,则要在译者说明中说明,让出版社也知道这块砖头确实是由于劣质才丢弃的,也就是说原文的这层意思会阻碍读者阅读或者没有意义(或者是原作者自己在乱说)。有时候可能需要换一块同一性质的砖,以便不让人觉得这是一块怪异的砖。
 
 
____泥浆实在是太重要了。因此,这里再重点说一下泥浆。之所以说中文上下文是由译者构建的,部分原因是有些泥浆要译者自己来提供(原文中没有,或者原文不那么明显)。没有泥浆,砖头就是独立的,是无法粘合形成一面墙的,而从读者角度考虑,就是要希望看到整面墙。泥浆的主要成分是用于各层意思之间衔接的关联性内容。这些内容是译者从整体上对原文各层意思之间关系进行透彻分析并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研制而成的。译者需要添加原文没有明确给出的一些关联性内容。如果有过写书经验的人,应该更能体会到这一点。译文中某些地方很可能是由于少了泥浆(润滑剂),读者才卡在那里难以阅读下去。正因为有了泥浆,读者才能清晰地看到整体。各位看客,不知你们听到没有,实际上有很多读者都在发出同一个声音:译者老兄,加点泥浆嘛!!!要不然我怎么读啊???,呵呵呵……【关键术语:砖头泥浆重锤线构建
 
 
 
————————————————————————————
 
____由于是科技图书翻译,故重在传达技术(要领),而不是要受缚于原文的。如果我们真正将视角落到读者的需求上,切身体会他们的阅读感受,那么我相信大家一定会觉得全局意译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____欢迎各位与本人进一步交流,联系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mail: be_flying_workroom@163.com
 
  
 
____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