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型

来源:互联网 发布:linux cp命令 速度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07:20

一、泛型的基本概述

1,泛型的由来

在JDK1.4版本之前,容器什么类型的对象都可以存储。但是在取出时,需要用到对象的特有内容时,需要向下转型。
    但是对象的类型不一致,导致向下转型时发生ClassCastException异常。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只能主观上控制,往集合中存储的对象类型要保持一致。
    
    在JDK1.5以后解决了该问题,在定义集合时,就直接明确集合中存储元素的具体类型。
    这样,在编译时,就可以对集合中存储的对象类型进行检查。
    一旦发现类型不匹配,就编译失败。这个技术就是泛型技术。
 

2、泛型的好处

1,将运行时期的问题转移到了编译时期,可以更好的让程序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避免了向下转型的麻烦。

3、泛型的实质

泛型就是应用在编译时期的一项安全机制。

  4、泛型的擦除

编译器通过泛型对元素类型进行检查,只要检查通过,就会生成class文件,但在class文件中,就将泛型标识去掉了。

5、泛型的表现

    泛型技术在集合框架中应用的范围很大。
    什么时候需要泛型呢?1,只要看到类,或者接口在描述的时候,右边定义<>,就需要泛型。
    其实是,容器在不明确操作元素的类型的情况下,对外提供了一个参数<>,使用容器时,只要将具体的类型以实参形式传递给该参数(<>)即可。


二、泛型的使用

1、泛型类(泛型定义在类上)

类中操作的类型不确定时,使用泛型类来定义类,也就是说,泛型定义在类上

    在类定义时就明确参数,由使用该类的调用者,来传递具体的类型
    例:
class util<T>{//泛型类    public void show(T t){}    public static <A> void staticShow(A a){}    public <Q> void print(Q t){}//泛型方法}

2泛型方法(泛型定义在方法上)

方法要操作的类型不确定,跟类不一致。这时可以用到泛型方法
    
    静态方法无法访问类上的泛型:
原因:静态的特性,随着类的加载而加载,而泛型定义在类上以后,只有new了对象以后才能明确泛型的类型,而静态是优先于泛型存在,所以静态是无法访问定义在类 上的泛型的

    静态方法是无法访问类上定义的泛型的。如果静态方法需要定义泛型,泛型只能定义在方法上。


3、泛型接口(泛型定义在接口上)

 如果接口中操作的类型不确定时,使用泛型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nter<T>{public void show(T t);    }

4、泛型通配符

 private static void printCollection(Collection<?> coll){//在不明确具体类型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通配符来表示 。for(Iterator<?> it = coll.iterator();it.hasNext();){    Object obj = it.next();}    }

5、泛型的限定

1、概念:

   ? extends E:接收E类型或E的子类 泛型上限
   ? super E :接收E类型或E的父类 泛型下限


    2、什么时候会用到泛型上限?

为了让初始化为E类型的集合能够存储E类型的对象和E类型的子类对象


一般往集合中存储元素的时候,如果集合定义了E类型 通常情况下应该存储E类型的对象
为了让E的子类型的对象 E类型集合也可以接收。所以这时候将泛型从E改为 ? extends E ,例如:TreeSet的构造函数,TreeSet(Collection<? extends E> coll);


    3、什么时候用到泛型的下限?

TreeSet(comparator<? super E> comparator);


当从容器中取出元素操作时,可以用E类型接收,也可以用E的父类型接收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