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智能:专营厂商与并购

来源:互联网 发布:c语言输出布尔值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3 22:24

商业智能产业如何在乱中求稳

  对于商业智能(BI)和绩效管理(PM)市场而言,2007年可谓异常喧嚣。曾经最牛气的三个BI和PM专营厂商Hyperion、Business Objects、Cognos,一个接一个被更牛气的竞争对手收归门下。

  一些较小的专营商业智能厂商更是想利用这三个大厂商被收购的混乱状况,横捞一把。毕竟,不少人认为这三家公司都是上市公司,也就意味着这些成熟果实该是招人抢收的时候了,因为并购能为他们的股东创造巨额利润。包括MicroStrategy公司在内的不少商业智能软件公司代表认为这才是核心问题所在。虽然MicroStrategy公司也是上市公司,不过公司的首席执行官Michael Saylor拥有公司的大部分股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还是一家私人控股企业。

  BI和PM的私人控股企业认为,上市公司首先得对其股东负有信托责任,而不是对其客户和雇员。如果有更大的厂商过来向他们招手示好,而且报价不菲的话,上市公司就算不至于点头哈腰就答应了,但也有责任地考虑投诚的问题,态度往往都是半推半就的。

  当然,事情不会总是按照一个模式进行:前仁科公司就曾极力想摆脱甲骨文的非善意关注,不过最终的结果还是难逃厄运,甲骨文经过多次提高标价之后,最终成效就反映在了仁科投资者的投票结果中。

  这就是为什么上市公司(包括BI和PM厂商)不能成为客户安全避风港的原因了。鉴于BI和PM市场的火热,很多大型的非BI非PM厂商一直都在紧盯着这块肥肉,希望通过攫取该领域的顶尖技术,融合到自身的优势当中。这是来自SAS公司联盟和产品营销部的副总裁Russ Cobb的观点。

  Cobb还认为,真正能吸引客户的是稳定,SAS公司三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独善其身,并且一直与客户维持着长期持久关系,这对客户来说非常重要。Cobb相信在经历了今年市场的强烈动荡后,会有更多的客户厌倦甲骨文、SAP甚至是IBM对这些收购而来的技术的处理态度,而想要寻求一个安稳的港湾。

  IBI公司首席市场主管Michael Corcoran的观点则更为尖锐,他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告诉股市我们为了盈利将要在这个季度削减多少资源;私人控股企业的确能够为客户提供能够让他们集中精力把该办的事情办好的远景。在这个方面,私人控股企业不仅仅促进了稳定,同时也倡导创新。

  专注于某两个核心技术的私营厂商往往是创新的先驱。预计在未来几年里,Business Object的架构研究将会着眼于和SAP栈技术的整合。被IBM收购的Cognos情况也会差不多。而私人控股企业则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去继续创新的道路。

  当然,私人控股企业也是一直都贴着品质优良的标签。Corcoran承认,在十年前IBI公司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最后才确定继续私营的道路,反对的声音甚至来自潜在的客户。回想千年之交,大家都在网络时代的神话中兴奋雀跃,只要你还是私人控股企业,置疑声就从四面八方传来,包括客户和潜在的客户,他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如果某个公司还趁这个大好时机上市,这个公司肯定是有什么毛病。不过,当网络神话的泡沫破灭时,客户如果对于私人控股企业的反应来了三百六十度大转变:私营的?嘿,真不错!

  私人控股企业并非完全私有

  事实上,私人控股企业并不总是像IBI和SAS这两家公司一样完全私有的。首先,一家公司定义为私营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投资者:风险投资公司、私人直接控股投资公司、资本雄厚的炒家、更别提普通的职员,这些都可以从所谓的私人控股企业分一杯羹,不管大小。这种情况下,私人控股企业对于这些股东也负有和上市公司相同责任。

  虽然像IBI和SAS (MicroStrategy也可以算上一个)这样的独立玩家,总是喜欢告诉大家,他们沒有来自提高市场份额而必须承受的收购压力,也不会仅仅为了从升级和产品重新授权那里搜刮利润而匆忙更新产品版本,更没有来自增加市场占有率和提高产品性能的巨大压力。他们确实有提高私人利润的动机,但他们没有其他的动机,包括来自贪得无厌的股东的压力;保持着某种压力,不过并不是埋头于利益驱动的压力。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老化产品和前代产品的问题,在上市公司里,即便公司管理层想要把这些产品打进冷宫,如果投资人觉得还有盈利空间,就得继续维持这些产品的服务。私人控股公司则没有这方面的诱因。数据仓库协会(TDWI)研究主管Wayne Eckerson表示,在上市公司里,想要把某些产品剔除出市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这些产品还能产生收益带来盈利,投资者就会置疑你有什么理由把他们当垃圾扔掉。所以公司的领导层要足够强硬,能够这样回应投资者:“我们不打算追求这些短期利益,我们的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必须对这些即将在未来的几年里拖公司利润后腿的产品清理掉。”对于私人控股企业,他们有权利和自由来追求长期的发展战略,而不需要为短期成果问题被投资者追究责任。

  这个问题还有另外一面,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他们也没有什么动因去维持不赚钱的产品;而私人控股公司不需要在所有的环节都表现出盈利能力,他们有可能会维持不能带来利润的投资,也许是作为改善客户关系或提高自身信誉的手段。这是IBI公司所宣扬的一个优势。IBI公司的Corcoran认为,私人控股使他们能够以顾客为本。例如,他们的盈利模式使其可以把各个分区所擅长的而其他竞争对手不具备的技术资源用于为客户提供服务。其他的竞争对手是无法就这个模式的成本给投资者提供合理解释的。这只是一个例子。要说明关键的问题是私人控股公司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对客户负责而不是对其投资者负责。

  还有一个关于创新的棘手问题。上市公司名义上承受着创新的压力,为了能够改善产品的性能、提高市场份额,增加收入,并最终填饱股东的腰包。私人控股公司自然不需要面对这方面的压力。

  就像之前所提到的,私人控股公司常常也有私人投资者,公司对于他们也负有相应责任。在大型的上市公司里,并购(可同时囊获技术和市场份额)常常作为技术创新的替代手段。此外,虽然上市公司也会投资研发,但是他们没有能力做到私人控股公司的投资力度。举个例子,SAS公司每年会把25%甚至更多的收入重新投入到研发当中。

  数据仓库协会的Eckerson认为,所有的这些问题,无论是利还是弊,都是有根有据可循的,而像IBI、SAS和其他的专营厂商必将设法尽可能的利用这些问题为自己增加竞争的筹码。上市公司非常高效、非常专注、也非常负责。这是与这些企业合作的优势,因为他们可没有发生错误和培养惰性的空间。而上市公司的劣势则在于他们过度重视眼前的短期利益,有时候他们所追求的短期利益会给长期的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而这仅仅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某个季度的利润要求,对于长期战略并不是明智之举。

  不过, Eckerson也认为,事实上对于客户来说,公营和私营之间的差别很可能没有那么显著。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可能都有其合理之处。不过底线是你必须为客户解决问题。客户并不真正关心你到底是上市公司还是私营企业,他们只是希望确保你能够随时随地以某种方式为他们提供服务。不管你是公营还是私有,只要你的产品质量够好,价格合理,能够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客户自然会走上门来。


From http://database.ctocio.com.cn/analysis/253/7721253.shtml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