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机安装archlinux的简单步骤

来源:互联网 发布:北京知企科技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6 03:44

这篇文章是我在虚拟机安装archlinux之后的一点心得,参考了archwiki关于安装arch的一些内容https://wiki.archlinux.org/index.php/Beginners%27_guide 。

准备工作

选择虚拟机软件

虚拟机软件可以使用VMware workstation,也可以使用VirtualBox。VirtualBox对Linux的支持更好一点,而且默认有新建archlinux虚拟机的选项。在这里,我使用VirtualBox进行archlinux的安装。

下载安装镜像

在archlinux的下载页面https://www.archlinux.org/download/ 下载最新的archlinux安装镜像。注意和ubuntu之类的linux发行版不同,arch安装镜像只是一个包含安装必要工具的启动镜像,所有的软件包都在线下载。所以安装的时候需要确保网络畅通而且网速足够快。

新建虚拟机

在VirtualBox中新建一个虚拟机,虚拟机类型选择archlinux(如果没有选项,就把对话框从向导模式改为专家模式),内存默认768M(电脑内存大的话也可以修改为1G或者2G),硬盘20G就足够了(选的更大也可以)。然后点击确定。这样就新建好了一个虚拟机。

新建完成之后,再设置一下,打开设置对话框,然后点击系统->主板,启用EFI(这是为实体机安装做练习,EFI需要做更多工作),然后是系统->硬件加速,启用硬件虚拟(这样就可以安装64位的arch),点击确定。然后在主界面的详细信息那里,点击存储,选择下载好的arch安装镜像。这样,虚拟机的设置就完成了。

安装基本系统

确认基本要求

是否启用EFI

准备工作做完了之后,就可以打开虚拟机,开始安装arch了。有没有启用EFI,会对安装过程产生一些影响。所以需要首先确认一下是否启用EFI。

# ls /sys/firmware/efi/efivars

如果启用了EFI,那么这条命令就会产生一些输出。没有启用EFI的话,这条命令就会什么也不显示。

网络是否畅通

然后需要确定一下网络是否畅通。

# ping -c 4 www.baidu.com

如果网络畅通的话就可以进行下一步。

检查存储设备

使用一下命令查看存储设备是否正常。如果看到了sda、sdb之类的的话,并且容量和上面虚拟机设置的容量一样的话,就说明存储设备正常。sr、loop之类的可以忽略。

# lsblk

分区并格式化

分区

上面的条件一切正常的话,就可以开始分区了。
分区最简单的工具是cfdisk。cfdisk是一个图形化的终端工具,使用很简单,这里只简单说一下:EFI分区在分区列表的第一页,EFI分区需要设置成bootable(也就是boot下面有一个星号),修改分区类型使用type。剩下的操作就很简单了。分完区选择write,写入完成之后退出即可。第一次使用cfdisk的时候,会出现菜单选择分区表类型,可以选择gpt或者dos,由于gpt的各种好处,建议永远使用gpt,除非需要安装旧系统。

# cfdisk

如果误选成了其他的选项将磁盘改为了其它的分区表类型,可以使用parted工具重新选择分区表类型,这样会清除磁盘上的所有数据。

# parted(parted) mklabel gpt(parted) quit

如果是普通的BIOS的话,可以直接全部都分给根分区。然后设置成bootable。如果是EFI的话,还需要额外分一个EFI分区。这里我的分区方案是512M的EFI,4G的交换分区,剩下的都分给根分区。

再次运行lsblk命令就会发现,这下sda下面列出了三个分区。

格式化

分完区还没有结束,还需要格式化新分好的区。我的EFI分区是第一个(sda1),交换分区是第二个(sda2),根分区是第三个(sda3)。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修改命令的参数。

将EFI分区格式化成FAT32格式:

# mkfs.vfat -F32 /dev/sda1

将交换分区格式化并启用。

# mkswap /dev/sda2# swapon /dev/sda2

格式化根分区为ext4格式(如果有其他分区比如/home,建议也格式化成ext4):

# mkfs.ext4 /dev/sda3

再次使用lsblk命令,会看到分区已经格式化好了。

挂载分区

首先要先挂载根分区,其他分区都要在根分区中先创建目录然后再挂载。

# mount /dev/sda3 /mnt

如果有EFI的话,还要挂载EFI分区。

# mkdir -p /mnt/boot# mount /dev/sda1 /mnt/boot

交换分区不需要挂载。

安装系统

修改arch镜像源

挂载好分区之后,就可以安装arch了。但是第一件事情是先修改一下arch的镜像源,使用国内的镜像会得到更快的下载速度。

修改镜像源需要编辑/etc/pacman.d/mirrorlist文件。可以先用nano查看一下该文件,查看完成之后使用Ctrl+X退出。

# nano /etc/pacman.d/mirrorlist

我们利用正则表达式工具grep工具来将中国的源取出来。首先,先切换到软件源所在目录。

# cd /etc/pacman.d

然后用grep取出中国的源。用-A参数的话会用--分隔符分隔每一条匹配,因此再次使用grep工具去掉前一次结果产生的分隔符。

grep -A 1 '##.*China' mirrorlist|grep -v '\-\-'> mirrorlist2

最后将中国的源放到镜像源列表的最前面。这里先反过来,将原来的镜像源追加到中国的源后面,然后将追加完成之后的文件替换掉原来的镜像源。

# cat mirrorlist>>mirrorlist2# mv mirrorlist2 mirrorlist

镜像源修改完成之后需要刷新一下pacman的缓存。

# pacman -Syy

安装系统基本组件

修改完镜像源,就可以开始安装基本系统了。pacman会从网络上下载最新的软件包开始安装。-i参数是在安装前进行确认,出现确认提示的话直接全选即可。

# pacstrap -i /mnt base base-devel

配置新系统

生成fstab

安装完成系统之后需要生成fstab文件。生成之后需要查看一下是否生成成功。如果不成功需要重新生成。

# genfstab -U -p /mnt >> /mnt/etc/fstab# nano /mnt/etc/fstab

进入新系统

然后就可以进入新系统进行配置了。先进入新系统。

# arch-chroot /mnt /bin/bash

进入新系统之后会发现命令提示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区域和时间设置

设置区域

区域设置需要设置两个文件:locale.gen和locale.conf文件。

先使用nano打开/etc/locale.gen文件,然后取消en_US.UTF-8zh_CN.UTF-8zh_TW.UTF-8三行的注释。然后运行locale-gen命令生成locale信息。

# nano /etc/locale.gen# locale-gen

然后生成一个locale.conf文件。这里最好使用英文,使用别的语言可能会导致终端乱码。

# echo LANG=en_US.UTF-8 > /etc/locale.conf

设置时区

首先先选择时区:

# tzselect

然后将时区软链接到你自己的时区。

# ln -sf /usr/share/zoneinfo/Asia/Shanghai /etc/localtime

设置时间标准

将时间标准设置为UTC,如果虚拟机有这项设置则不用设置(例如VirtualBox就有设置硬件事件为UTC的选项)。

# hwclock --systohc --utc

启用时间自动更新

先查看一下时间服务的状态。

timedatectl status

如果没有启用ntp,那么启用它。

# timedatectl set-ntp true

创建初始ramdisk环境

# mkinitcpio -p linux

设置root密码

使用不带参数的passwd可以设置root密码。

# passwd

安装启动加载器

安装grub

grub是一个功能全面的启动加载器,支持BIOS和UEFI等多种模式,配置起来也比较简单。首先安装grub并使其生效。如果双系统的话,还需要安装os-prober探测其他系统。虚拟机的话不需要。注意这里的分区不需要指定分区数字,不要写成/dev/sda1这样的。

# pacman -S grub os-prober# grub-install --recheck /dev/sda

如果没有错误提示的话,就说明安装成功。

然后自动生成一个配置文件,默认的配置文件可以适应大部分情况。

# grub-mkconfig -o /boot/grub/grub.cfg

使用bootctl

bootctl仅适用于EFI安装在GPT分区的系统,作为systemd软件包的一部分安装好了。可以直接使用。

首先需要将其安装到启动分区。

# bootctl install

这会生成一个/boot/loader/entries/arch.conf文件,如果没有自动生成,需要手动新建并编辑它。

nano /boot/loader/entries/arch.conf

arch.conf文件这里有一行,改为自己的根分区位置。注意linux条目下的是/vmlinuz-linux,不是/vmlinux-linux,需要多多注意。

title          Arch Linuxlinux          /vmlinuz-linuxinitrd         /initramfs-linux.imgoptions        root=/dev/sda3 rw

然后创建loader.conf文件,并添加以下内容。

# nano /boot/loader/loader.conf

添加的内容:

default  archtimeout  5

这样系统应该就可以正常启动了。

配置网络

设置主机名

# echo myhostname > /etc/hostname

然后将其添加到/etc/hosts文件中。

#<ip-address>   <hostname.domain.org>   <hostname>127.0.0.1   localhost.localdomain   localhost   myhostname::1     localhost.localdomain   localhost   myhostname

启用有线网服务

如果虚拟机重启没有网的话需要让它开机自启动。

# systemctl enable dhcpcd.service

退出并重启系统

# exit# umount -R /mnt# reboot

这样,虚拟机就应该可以使用了。这时候可以在虚拟机软件的设置中取消掉arch安装镜像的加载了。

安装桌面环境

安装xorg

所有的桌面环境都基于X11窗口系统。因此首先需要安装X11的开源版本xorg。

# pacman -S xorg

安装xfce4桌面环境

安装完成xorg之后,需要安装xfce4桌面环境。还可以安装额外的工具包。

# pacman -S xfce4 xfce4-goodies

安装显示管理器并启用

这里安装sddm显示管理器。

# pacman -S sddmsystemctl enable sddm.service

所有步骤都成功之后,再次重启虚拟机,应该就可以看到一个有桌面的ArchLinux了。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