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人才短缺”

来源:互联网 发布:unity3d linerenderer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22:25

“我们很需要人,但又很难找到满意的人”,最近,常常能听到一些企业这样的“叫苦”声。这在今天这样一个人才商品过剩时代,着实发人深思。

据观察,企业这样的叫苦并非炒作,也不是“忽悠”。南京一家从事境外建筑、路桥建设的公司老板说,这两年,他们在境外的活来不及接、更来不及干,缺的就是人。去年已有几个工程不得不放弃或和别的公司“分享”。

对专业人才的渴求,在我省外经贸领域不是个例。某省辖市不久前举行的“走出去”企业座谈会上,20多位老总在谈到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时,无一例外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有的甚至称之为“最头疼的事”。记者稍作统计,他们急需的人才至少有这样几类:工程机械操作工、修理工、缝纫工、建筑工、项目管理人员、软件设计人员、翻译等。

有这么多岗位虚位以待,这对于庞大的求职群体无异是一个诱人的大“馅饼”。当然,在很多人看来,这些岗位未必都适合高校毕业生,但不能否认其中不乏他们的用武之地。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人才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同样进入买方市场后,为什么市场需求信号起不到应有作用,一边是无数大学毕业生为找工作而四处奔波、一边是众多企业求才若渴,供需双方对接不上呢?

是缺少互通信息的管道或平台吗?信息时代的信息传递本不应该存在传递屏障,更何况平日里各种招聘会、供需见面会一场接一场,企业要什么人才、大学生想要什么工作,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事实上,不少外经贸企业为了招到合适人才,不仅屡屡到人才集市摆摊设点,还专门到相关学校“定向索取”,但还是收获甚微。

是用人单位门槛高、待遇差吗?据一位老总讲,他们公司急需葡萄牙语翻译,开出的工资是每月1800美元,半年下来却一无所获。我省曾在南京举办大型经贸洽谈活动,需要300个意大利语翻译,每人每天报酬1000元,而在省内多次招募,适合者寥寥,不得不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紧急求援”才勉强凑满数,但不少还是英语翻译。像这样的收入待遇,显然不能算低了。要说门槛,倒是一些企业的“显规则”,比如,要求对所从事的工种“熟练”,再比如,软件外包业务员除了有软件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日语水平等。这些对于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似乎有点苛刻,毕竟学生时代很难有熟练工作的经历。但换个角度看,也不尽然。月工资1800美元的葡萄牙语翻译,实际上是为经过一年培训的高中毕业生而定的,软件设计员的日语水平也只要求二级。这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显然不应该算是门槛。

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能不能与时俱进是关键。这些年,已有不少学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探索。有的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前半段在学校学习基础课,后半段则在企业进行学以致用,还有的学校按照用人单位要求进行订单式培养。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成了企业的热门产品。但遗憾的是,这种模式主要局限于职业教育领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生产人才这种产品的学校,都必须确立市场意识。职业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非职业教育同样不应游离于市场之外。如果哪所学校从江苏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及时甚至超前开设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等专业,培养急需专业人才,相信不仅这些学生炙手可热,更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看得见的贡献。我们的学校只要换种思路、换个角度,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就会在“饱和市场”中寻觅到很多机会。

当然,从广大年轻人、广大高校毕业生角度说,也必须有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我省一家著名软件企业在非洲新开设机构,急需软件开发人才,好不容易凑足了60人派往国外,结果有的人刚到驻地就打起了“退堂鼓”,并不是那里的条件多差,而是因为想家。不到两年,60个岗位几乎都变成了新面孔,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小的影响。像这样的人才,哪家单位能放心使用、委以重任呢?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