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ket 与 WebSocket

来源:互联网 发布:神奇女侠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22 03:40

WebSocket 是为了满足基于 Web 的日益增长的实时通信需求而产生的。在传统的 Web 中,要实现实时通信,通用的方式是采用 HTTP 协议不断发送请求。但这种方式即浪费带宽(HTTP HEAD 是比较大的),又消耗服务器 CPU 占用(没有信息也要接受请求)。

而是用 WebSocket 技术,则会大幅降低上面提到的消耗:

Browser已经支持http协议,为什么还要开发一种新的WebSocket协议呢?我们知道http协议是一种单向的网络协议,在建立连接后,它只允许Browser/UA(UserAgent)向WebServer发出请求资源后,WebServer才能返回相应的数据。而WebServer不能主动的推送数据给Browser/UA,当初这么设计http协议也是有原因的,假设WebServer能主动的推送数据给Browser/UA,那Browser/UA就太容易受到攻击,一些广告商也会主动的把一些广告信息在不经意间强行的传输给客户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灾难。那么单向的http协议给现在的网站或Web应用程序开发带来了哪些问题呢?

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现在假设我们想开发一个基于Web的应用程序去获取当前Web服务器的实时数据,例如股票的实时行情,火车票的剩余票数等等,这就需要Browser/UA与WebServer端之间反复的进行http通信,Browser不断的发送Get请求,去获取当前的实时数据。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式:

这种方式就是通过Browser/UA定时的向Web服务器发送http的Get请求,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就把最新的数据发回给客户端(Browser/UA),Browser/UA得到数据后,就将其显示出来,然后再定期的重复这一过程。虽然这样可以满足需求,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某段时间内Web服务器端没有更新的数据,但是Browser/UA仍然需要定时的发送Get请求过来询问,那么Web服务器就把以前的老数据再传送过来,Browser/UA把这些没有变化的数据再显示出来,这样显然既浪费了网络带宽,又浪费了CPU的利用率。如果说把Browser发送Get请求的周期调大一些,就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但是如果在Web服务器端的数据更新很快时,这样又不能保证Web应用程序获取数据的实时性。

上面介绍了Polling遇到的问题,现在介绍一下LongPolling,它是对Polling的一种改进。

Browser/UA发送Get请求到Web服务器,这时Web服务器可以做两件事情,第一,如果服务器端有新的数据需要传送,就立即把数据发回给Browser/UA,Browser/UA收到数据后,立即再发送Get请求给Web Server;第二,如果服务器端没有新的数据需要发送,这里与Polling方法不同的是,服务器不是立即发送回应给Browser/UA,而是把这个请求保持住,等待有新的数据到来时,再来响应这个请求;当然了,如果服务器的数据长期没有更新,一段时间后,这个Get请求就会超时,Browser/UA收到超时消息后,再立即发送一个新的Get请求给服务器。然后依次循环这个过程。

这种方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减小了网络带宽和CPU利用率等问题,但是仍然存在缺陷,例如假设服务器端的数据更新速率较快,服务器在传送一个数据包给Browser后必须等待Browser的下一个Get请求到来,才能传递第二个更新的数据包给Browser,那么这样的话,Browser显示实时数据最快的时间为2×RTT(往返时间),另外在网络拥塞的情况下,这个应该是不能让用户接受的。另外,由于http数据包的头部数据量往往很大(通常有400多个字节),但是真正被服务器需要的数据却很少(有时只有10个字节左右),这样的数据包在网络上周期性的传输,难免对网络带宽是一种浪费。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要是在Browser能有一种新的网络协议,能支持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双向通信,而且协议的头部又不那么庞大就好了。WebSocket就是肩负这样一个使命登上舞台的。

在这里,我们只需要知道,HTTP、WebSocket 等协议都是处于 OSI 模型的最高层: 应用层 。而 IP 协议工作在网络层(第3层),TCP 协议工作在传输层(第4层)。

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出,HTTP、WebSocket 等应用层协议,都是基于 TCP 协议来传输数据的。我们可以把这些高级协议理解成对 TCP 的封装。

既然大家都使用 TCP 协议,那么大家的连接和断开,都要遵循 TCP 协议中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握手 ,只是在连接之后发送的内容不同,或者是断开的时间不同。

对于 WebSocket 来说,它必须依赖 HTTP 协议进行一次握手 ,握手成功后,数据就直接从 TCP 通道传输,与 HTTP 无关了。

Socket 其实并不是一个协议。它工作在 OSI 模型会话层(第5层),是为了方便大家直接使用更底层协议(一般是TCP 或 UDP )而存在的一个抽象层。

最早的一套 Socket API 是 Berkeley sockets ,采用 C 语言实现。它是 Socket 的事实标准,POSIX sockets 是基于它构建的,多种编程语言都遵循这套 API,在 JAVA、Python 中都能看到这套 API 的影子。

短连接 
连接->传输数据->关闭连接 
HTTP是无状态的,浏览器和服务器每进行一次HTTP操作,就建立一次连接,但任务结束就中断连接。 
也可以这样说:短连接是指SOCKET连接后发送后接收完数据后马上断开连接。 
  
长连接 
连接->传输数据->保持连接 -> 传输数据-> 。。。 ->关闭连接。 
长连接指建立SOCKET连接后不管是否使用都保持连接,但安全性较差。 
  
http的长连接 
HTTP也可以建立长连接的,使用Connection:keep-alive,HTTP 1.1默认进行持久连接。HTTP1.1和HTTP1.0相比较而言,最大的区别就是增加了持久连接支持(貌似最新的 http1.0 可以显示的指定 keep-alive),但还是无状态的,或者说是不可以信任的。 

什么时候用长连接,短连接? 
 长连接多用于操作频繁,点对点的通讯,而且连接数不能太多情况,。每个TCP连接都需要三步握手,这需要时间,如果每个操作都是先连接,再操作的话那么处理速度会降低很多,所以每个操作完后都不断开,次处理时直接发送数据包就OK了,不用建立TCP连接。例如:数据库的连接用长连接, 如果用短连接频繁的通信会造成socket错误,而且频繁的socket 创建也是对资源的浪费。 

而像WEB网站的http服务一般都用短链接,因为长连接对于服务端来说会耗费一定的资源,而像WEB网站这么频繁的成千上万甚至上亿客户端的连接用短连接会更省一些资源,如果用长连接,而且同时有成千上万的用户,如果每个用户都占用一个连接的话,那可想而知吧。所以并发量大,但每个用户无需频繁操作情况下需用短连好。

总之,长连接和短连接的选择要视情况而定。
发送接收方式 
1、异步 
报文发送和接收是分开的,相互独立的,互不影响。这种方式又分两种情况: 
(1)异步双工:接收和发送在同一个程序中,由两个不同的子进程分别负责发送和接收 
(2)异步单工:接收和发送是用两个不同的程序来完成。 
2、同步 
报文发送和接收是同步进行,既报文发送后等待接收返回报文。 同步方式一般需要考虑超时问题,即报文发出去后不能无限等待,需要设定超时时间,超过该时间发送方不再等待读返回报文,直接通知超时返回。 

在长连接中一般是没有条件能够判断读写什么时候结束,所以必须要加长度报文头。读函数先是读取报文头的长度,再根据这个长度去读相应长度的报文。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