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文BinarizedNormedGradientsforObjectnessEstimationat300fps

来源:互联网 发布:js打开网页弹出提示框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6 10:23

关于论文http://www.netfoucs.com/article/xiahouzuoxin/102615.html

这两天翻了翻cvpr2014的论文,发现程明明老师关于Objectness Detecting的论文,于是拜读了一番。论文贡献了两个观点:

  1. 目标有closed boundary,因此将窗口resize到8x8也能进行目标和背景的识别,这实际上降低了窗口的分辨率,resize到8x8目的是加速计算。这就相当于我们看路上走的人一样,在很远的地方即使我们没看清楚脸,只是看到一个轮廓也能识别出是不是我们认识的人,反而,如果脸贴着脸去看一个人可能会认不出来。作者还使用了最简单的梯度特征,运算量非常小。

  2. 作者巧妙的将对窗口打分(分数越高,越可能是目标,否则越可能是背景)的计算转化为(或近似)通过位运算来实现,并以此为基础达到单幅图片的计算时间为0.003s。

窗口打分是通过一个线性模型来操作的(其实就是一个滤波器),

为获得权值w,则必须通过训练数据训练,作者采用了最简单的Linear SVM,大致过程应该是:对训练用数据,目标窗和背景窗分别给定不同的分数(从程序上看,目标窗是1,背景窗是-1),训练数据经过Linear SVM调整w使训练数据的误差最小,得到调整w向量就用于预测中的窗口打分,打分越接进1的窗口为目标窗,否则为背景窗。

使用Linear SVM训练打分窗口的参数倒也没什么,重点在:窗口的预处理中考虑目标一般情况下“不会太小”,选择了一些固定的sliding window,如,10x160,10x320等,并且采取了降低窗口分辨率的方式,将窗口都resize到8x8,之后再进行窗口打分或训练w的操作。我对resize这种操作的理解是:虽然resize会降低前景与背景的差异,可能使前背景难以区分,但这种操作同时也减小了背景和背景之间、前景和前景之间的差异,但只要“背景和背景之间、前景和前景之间的差异”减小得比“前景与背景的差异”更多一些,则还是对区分前景和背景有利的,只不过应该可以找个折中,作者貌似为了计算的效率,直接resize到8x8了。所以(1)中的w和gl都是64维的向量。

既然得到了w,就能直接根据(1)计算窗口的分数,确定预测目标了,但作者没有简单的按(1)式做,而是将(1)的操作转化为位运算,这也是为什么特征称为BING(B就是Binarized),直接采用硬件指令大幅度地提升速度。为使用二进制运算,必须将w和gl都转成二进制的模型。Algorithm1就是将w转成二进制模型的算法,我感觉原理大致就是:将w在投影到不同的正交向量上,如果还不理解Algorithm1,好好看看算法是怎么操作的,那不就是“Gram-Schmidt正交化”吗?只不过只取了包含大部分信息的前Nw个正交向量作为输出,目的也是为了降低计算量。NG特征gl转成二进制模型是

我觉得大概的意思好像是,比如一个十进制的数121D,转成二进制就是0111 1001B,也可以直接将低位截断(这时Ng=3),用0111 1000近似代替121D。不过这里还是有些不明白,b_kl不是8x8维的特征吗?就不明白这里是什么意思了,矩阵求sum会得到标量的gl?感觉这一段下表用得有些混乱,没解释太清楚。而为了计算64维的BING特征,要扫描64个点,作者用Algorithm2也是通过二进制的移位运算降低计算量,就如作者原文所说的——有些类似于积分图像的计算一样(with the integral image representation)。

最后将算法1和2结合起来对窗口打分的操作由卷积运算变成了大部分是位运算操作,

其中C_j,k是

上面的计算很容易通过位运算和SSE指令(支持8x8=64bit)来完成快速运算。

关于程序

程老师的程序也跑了遍,大致看了看,太佩服大牛了,即使想得到,这程序也不一定能写得好,居然还用的C++。程序配置上需要安装OpenCV,貌似低的版本还不行,作者原先用的VS版本是VS2012,如果不想自己重新编译OpenCV,最好使用OpenCV 2.4.8以上(我用的是2.4.10)。准备好OpenCV环境后,还需要的准备工作包括:

  1. 下载VOC数据库,作者的页面给了链接,但要注意Annotations和VOC官方的xml格式不同,作者转成了yml格式方便OpenCV读,下载后覆盖原VOC数据库中的xml文件即可。这些都可以在 http://mmcheng.net/bing/ 的Downloads选项中找到链接

  2. 配置VS2012:因为程序中使用了并行处理,所以要开启/openmp,在配置的“C/C++->语言”选项中,另外可能需要SSE指令,在“C/C++->代码生成”中启用/arch:SSE2,不过貌似我的启用了,但编译时提示忽略未知选项“/arch:SSE2”,在我的x64上用不了,但也索性先这样跑着

我电脑上跑出来的效果貌似和论文给的还是差了一大截,但运算速度相对其它以前的方法来说已经好了不知多少了,

跑出来的结果

跑出来的结果

StageI也就是训练w参数居然用了13s,StageII用了344s居然,单张图片0.1s。把程序最后一行objNess.illuTestReults(boxesTests);注释去了,在VOC2007/Local/下能看到图片预测目标窗口的结果

目标窗结果

目标窗结果

效果还是不错的,精度还没怎么做分析,程序运行结束后,VOC2007/Results/下生成有个PerImgAll.m的文件,直接在Matlab中就能跑出结果:在1000样本处DR约96%,2038以上DR就达到97%了。

DRandMABO

DRandMABO

上面的精度曲线称为DR-#WIN curves,源自TPAMI 2012的一篇论文:Measuring the objectness of image windows。原文还提出了将窗口数量比如[[0,5000]归一化到[0,1]之间,用曲线下的面积作为目标检测的度量结果,并称之为the area under the curve(AUC),这样AUC的范围就在[0,1]之间了。

检测精度DR的计算

DR的计算是参考The PASCAL Visual Object Classes (VOC) Challenge,目标检测任务中DR的计算的是true/false positive精度,将算法检测目标结果放到groud truth中,将“预测目标区域与groud truth区域的交集”除以“预测目标区域与groud truth区域的并集”作为DR:

DR自少在50%以上才算目标检测正确,其实,50%已经是很低的了,几乎不能做为检测结果,难怪那些个算法(BING这篇文章也是)随随便便都到95%以上了。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