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诗人,却操戈卫国 --- 于谦

来源:互联网 发布:sql显示前10型男生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20:26

缘起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于谦》

想必都比较熟悉这首诗,这是于少保于12岁时候的杰作。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于谦一生的信念、原则。

向来历史牛人出场都带有点神话色彩,相传朱元璋先生出生时红光满天、烟雾缭绕,街坊邻居都以为着火了呢。于少保出生有没有什么异象不知道,相传于谦七岁时,一和尚惊于其容貌,说:“这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其实这个传说可信度太低,先不说宰相这个职业已被朱元璋前辈废除,这句话和事实的切合度完全百分百,这个和尚可以去买彩票了,500万大奖随便中。这估计是后人为了赞扬于谦的功绩,对其少年时期加入一点传奇色彩的描述。

崭露头角

于谦于永乐19年(1421年)考中进士,学霸一枚,能中进士必定成绩优异。但真正引起皇帝注意,还需感谢汉王朱高煦。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反,于谦跟随皇帝朱瞻基平反。叛乱评定之后,按常理需细数叛乱者的罪名,实际上就是骂人,毕竟朱高煦是朱瞻基的叔叔,碍于情面,于是让于少保代劳,于少保不辱使命,声色震励,骂的朱高煦抬不起头。皇帝大悦,于谦的才识得到赏识,升任江西巡按。从此于谦算是真正踏上政治舞台。

于谦巡抚晋豫期间体恤民情、政绩卓越,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其才能也得到当时内阁成员“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的赏识。“三杨”之后,太监王振当道,贪污受贿、无恶不作,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地方官员上京朝会,必须孝敬他老人家白银百两。为官清廉的于少保每次进京从来不带任何东西,有人劝他至少带点土特产什么的,但于谦甩甩衣袖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了下面这首诗以明志:

《入京》
绢帕蘑菇及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此为“两袖清风”的由来。王振知道后非常不爽,你于谦是什么东西,尽然敢藐视我的,于是他指使爪牙把于谦解决了,于谦因此入狱。王振以为杀掉于谦不费吹灰之力,可他想错了,于谦深得民心,百姓听说于谦被判死刑,全民怨愤,立即联名上书。王振只得将于谦降职囚于山西,山西、河南官吏及百姓感念于谦,伏于宫前请求于谦留任,所以于少保官复巡抚。后调入京城,任兵部左侍郎。

土木堡之变

其实太监王振也有自己的英雄梦,他也想像当年的朱棣一样,身着铠甲,指挥千军万马、纵横驰骋,踏平蒙古各部。可惜他是个无才无识无勇无谋的小人(死太监),怎可匹极不可一世的永乐大帝。但他还是迎来了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正统14年(1449年)7月,也先(当时为瓦剌国的太师)率军进犯,皇帝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及胁迫下,不顾大臣反对,尽然决定御驾亲征,朱祁镇的悲惨人生从此拉开序幕。

也先的军队可谓所向披靡、无人能敌。本来王振带出去的也是明朝的精锐部队,可惜王振只是个不懂任何军事的小人。听说前方战败,他心里害怕了,于是决定退兵,本来退兵没有问题,可是他决定退兵时顺带去他的家乡炫耀一番,后来考虑到大军经过他的家乡会践踏许多良田,又决定修改行军路线。你以为王振是良心发现了吗?其实这些良田都是他的。这样屡次更改行军路线,大军疲惫不堪。本来一路从大同到宣府,进居庸关之后即可回京。但大军行至土木堡时,王振不顾大臣劝告,下令大军休息整顿。也先一直尾随明军,寻找机会突击,此时就是最佳时机,眼见明军疲惫懈怠,也先下令大军攻击。就这样,也先的大军如砍瓜切菜般歼灭了明军这只精锐部队,屠杀了明朝60多名大臣,王振终于也死于这次战役、皇帝朱祁镇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这里写图片描述

“土木堡之变”对明朝影响深远,历史评价这次失败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次战役之后,明朝战略由攻转为守全面改变。因为朱棣靖难留下来的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治世大臣也死的差不多了,明朝有持进入中期阶段。

朱祁镇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当时有大臣徐珵(徐有贞)夜观天象、卜了一卦,认为应该将都城南迁,许多人附议。于谦厉声谴责这种想法:“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于谦力主抗战,得到了吏部尚书王值等人的支持,于是保卫京师的重任就落到了于谦的身上。考虑到皇帝在也先手上也不是办法,于是在于谦主持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登基,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朱祁钰也是个悲剧的人(只有一个儿子还死了)。这下也先傻眼了,手上的朱祁镇失去了利用价值,不能再继续带着他叩关开城了。于是也先决定依靠自己的军力攻打大明江山,终于10月攻破紫荆关,直逼京师。

保卫京师

“我本是诗人,却操戈卫国,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于谦肩负起保护大明王朝的重任。于谦提拔了一些将领,石亨是其中一员,他在土木堡战役中逃了回来,受人白眼,但是于谦中用了他。经过精密部署之后,战斗终于打响,最后一次会议,于谦一反平常宽厚的形象,表情严肃,下达着最后的命令,20多万军队分守9门,自己则带兵守最重要的德胜门,所有守军必须出城迎战,出城之后关闭城门。同时下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各将领知道此次必定死战,即使战死,也是保卫国家、死得其所。也先原本以为攻下京师易如反掌,可惜他遇到了报着为国捐躯之心的于谦,最终大败而归,而且元气大伤,不敢再次进犯。诗人于谦终于完成了保卫大明的重任。

陨落

朱祁镇对也先已无任何作用,继续待在这里只能浪费他的粮食,于是他多次派出使臣,请求大明将朱祁镇接回去,所谓接,无非就是给自己点好处,给个台阶下,然后奉送大明的太上皇。但是朱祁钰不愿意,朱祁镇回来肯定会威胁自己的位置,所以派了两次使臣过去都没有提这事,但是最后一次奇迹发生了,朱祁钰没给他一金一银,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将朱祁镇带了回来(忘了叫什么了囧)。朱祁镇回来之后,在石亨以及徐有贞(之前的徐珵改名的)的合谋下,经“夺门之变”,南宫复位,朱祁镇重掌皇权。徐有贞痛恨于谦,因为他主张南迁,被于谦强烈谴责,加之京师保卫战之后,更是被人排挤,一直得不到升迁,徐有贞找于谦,希望他帮忙通融一下,使自己升迁。于谦向皇帝提过此事,但被否决,所以没有告诉徐,徐因此更加恨于谦。于是“夺门之变”之后,大权在握的徐有贞联合石亨诬陷于谦有另立藩王之心,朱祁镇信以为真,处死了于谦。一代英杰就此陨落。

于谦被评为伟大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可惜被奸人徐有贞所害。对于谦的评价已非常多,这里稍作评价,技艺拙劣,望毋见笑:于谦对大明贡献实在太大,原本只是一介文人,理想只是为民请愿、为国效力,成为治世之能臣。可惜奸人当道,国之将覆,只能身披铠甲,操戈卫国。“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于谦一生的信仰,也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于谦,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将名垂青史,永世流芳。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