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导论笔记]建立二叉堆

来源:互联网 发布:cf手游刷神器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6 00:32

二叉堆是基于数组的数据结构,由在数组上定义的left() right() parent()操作,以及heapsize属性,可以把它视为二叉树。
这里写图片描述
如图,根节点有两个叶子结点,分别对应的数组下标为1和2,通过left()和right()操作实现(下标位移再加偏移),而叶子结点的父节点通过parent()操作实现。由于此时的heapsize是3,因此数组中下标为3的第四个元素并没有加入堆中。

二叉堆分为最大堆和最小堆,最大堆的定义是,除了根节点以外的点 i 都要满足:A[parent(i)]>= A[i],换句话说,根节点必须大于等于子节点,如果最大堆完成。整个二叉堆就会呈现出每一层元素比下一层的元素要大,最大的元素就是根节点。因此,如果能建立出二叉堆,我们就能很快地获得其中的最大元素。而最小堆定义相反,不再赘述。
为了建立二叉堆,我们需要先有一个维护二叉堆性质的操作 heaplify(),它的作用对象是某个节点,对其进行检查,是否符合堆性质,如果符合就返回,不符合就修改(如最大堆,就是在子节点中找到最大的元素与父节点进行交换),再对进行修改过的子节点递归此操作。为了提高效率,我将尾递归改为了迭代。

    inline int prior(int l,int i,int r){        //依据性质找出最为优先的        if (l>=heap_size || r >= heap_size)return i;        if (compare(l, i))i = l;        if (compare(r, i))i = r;        return i;    }    void heapify(int indx){        //堆维护        while (indx < heap_size / 2){            //只需对根节点维护            int temp = prior(left(indx), indx, right(indx));            if (temp == indx)break;            else swap(data[indx], data[temp]);            indx = temp;        }    }

假设最好情况,heaplify只需要常数时间(indx结点无需维护),而考虑最坏情况,indx每次都要移动直至叶子结点。因此时间复杂度为O(n),n为初始indx的结点规模。
严谨的方法则是使用递归式对运行时间进行刻画:

我们只需要保证数组中每个元素都满足堆性质,就可以建成一个二叉堆。虽然有了维护堆的方法,但我们不必对每个元素都进行维护。理由是叶节点无需维护,只有根节点才需要。
所以从每个叶节点开始,递归对其父节点执行堆维护heaplify()操作,直到根节点。一共进行n/2次heaplify()操作,因为堆维护的复杂度为O(lgn),所以一个不是渐进紧确的复杂度估计是O(nlogn)。

    void build(){        //建堆        heap_size = data.size();        for (int i = heap_size / 2 - 1; i >= 0; i--)            heapify(i);    }

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堆维护的复杂度与树高有关系,而建堆过程中,高度是逐层上升,而每层需要维护的结点数也是越来越少的。对于高度为h的结点,堆维护只需要O(h)时间。

因此一共用时:
hi=0niO(i)
其中ni为高度为 i 的堆包含的结点数,可以求出:
nin/2i+1
代入得:
hi=0n/2i+1O(i)=hi=0O(ni/2i)
由级数的知识对i求极限可得时间复杂度上界为O(n)

详细的证明过程可见原书,这里只指出大概的思想以及两个小细节(在原书是证明题):结点数为n的堆高度为最多是lgn,高度为h的堆结点数最多是n/2h+1
第一个:如果是满二叉树,结点一共n=2h个,因此堆高最多lgn;如果不是满二叉树,结点数n<2h,高度为lgn向下取整。
第二个:如果是满二叉树,从底层往上每一层元素为2lgnh,h为该层高度,所以高度为h的堆包含结点数为:hi=02lgni=hi=0n(1/2)i,等比数列求和得出结果为:n/2h+1.如果不是满二叉树方法同上,结果是n/2h+1向上取整。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