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之随笔

来源:互联网 发布:数字音频矩阵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5 10:41

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什么是应用型人才?
这是一个大问题,没办法很直接的用文字来定义?
许多二、三流高校近几年在重点提这个问题,也在努力着改革向这方面来发展。他们的大体发展思路是不能像一流高校一样,培养学生向着科学研究方向发展;也不能像完全职业高校一样,定向职业化培养,只为让学生毕业后有口饭吃。似乎二、三流高校所培养的学生应介于前两者之间,也即:既不会像一流高校一样只注重于科学理论,也不会像职业高校一样只注重简单的技能,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改革思路。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每年有不少“高不成低不就”的学生毕业,社会上的声音:不是“骂爹”(骂学校没有好好培养学生)就是“训孩”(教训学生为什么不把姿态放低些,“扫大街”也是一个工作呀!笔者就纳闷了:“扫大街”不仅是工作,而且是一个光荣的工作,但国家花上十多年培养出的一位大学生,为什么去干不需要国家培养就能干的事,这不是一种浪费吗?)。无论社会上的声音如何的,现实就是仍有一部分毕业生“闲着”,这类现象被美其名曰:毕业就等于失业!
究竟什么是应用型人才?显然那些“闲着”的毕业生绝对不是应用型人才。笔者认为要真正的应用型人才是显而易见的,其实可以通过接触一段时间就能发现,因为他们之所以能称之为应用型人才,就一定会表现出他们的应用性,他们能在应用方面表现得出来。所以大家只需归类评价一翻就能把总结出来,一位成功的“伯乐”是有一套对应用型人才的评价指标的。就拿大学毕业生来讲,他们毕业的时候是否是应用型人才可以进行如下评价,只要符合其中一点就可以算是应用型人才:
(1)能找到一个高薪职业并不被炒鱿鱼
2009年我有2位学生,刚毕业的时候就进入一家企业,月薪8000元(当时全国大部毕业生的毕业月薪是2000元左右,他们的同学大都也是2000元左右的水平),之后一直混得很不错,这2位学生当时来讲显然可算得算应用型人才;
(2)能真正地解决实际问题
2012年我有另一位学生,毕业后进入一家企业,月薪4000元(很普通的一个水平),和他一起进入该公司的有一些985高校毕业生,当然做相同的事但月薪高也他800元。然而,三个月试用期过后,他直接和上级谈判,因为这三个月他努力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做出了不少实际的项目),最终转正后月薪高出大部分同时进入公司的职业(包含985高校毕业生)。
(3)能持续走下去最终成为应用骨干
我有几位2008年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学习了专业应用技术,所以毕业的时候进入了专业技术基层岗位(俗称:码农),2015年秋回校拜访我,已然成了企业的中层技术管理(俗称:部门经理)。
可以说,评价一位专业人员是否为应用型人才不难,难得是培养应用人才和爱惜重用应用人才。作为高校重点对高级人才的培养,二、三类高校特别需注重应用型人才(高级)的培养,韩愈的《马说》中提到千里马变废马的过程,可见培养模式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多么至关重要,哪个培养模式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比较有成效呢?虽说有些经验可谈,但形成校级的培养模式非常少见,笔者可能是孤陋寡闻的原因压根没见过。因此笔者不知天高地厚地说:高校们,你们扯淡好几年了!为什么不把一些老师的很好的经验总结一下,不要再无畏做一些重复重复再重复的无用功了!
没有良好的制度谈何改革?所谓良好的制度并不是为了规范而规范的制度,而是规范之后能发展才规范的制度。发展才是硬道理,不是吗?制度需要人去制定也需要人去执行,制定和执行的人都还是应用型人才,结果怎么样呢(目前的情况是不是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笔者不想再扯了,最后以一个例子来结束这次随笔吧!
2012年的春天,阳光明媚,我接了系辅导员给我的一个电话,我班的一位学生三年没有缴交学费,故意不交学费会被开除。实话实说,这个学生的确是故意不交学费,他的学费干嘛去了呢?原来这位学生用自己学费去创业了,他应该花了很多心血,在大学的时候也应该翘了不少课,最终在最后一学期的时候,公司形成了一定规模(拥有三个大巴跑运输,和本地多家工厂有合作业务)。在我看来这位学生还是蛮成功的应用人才嘛。于是我打电话和这位同学联系,这位学生给我第一的原话:老师,我想退学!当时我一听就是一愣,我想:这学生也就一门选修课被挂,其它课程都不错,英语四级也过了,毕业时拿学位应该也没问题的。最后究其原因,学生的想法是等最后一门课程的学分拿到手之后再交学费,辅导员对他的最后通碟是不交学费是开除(或许只是吓一吓)。最我采用“怀柔政策”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学生交了学费以及及时补选修了一门课程最终顺利毕业。从这个故事时我看到了两点:一是学校为在校创业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什么?二是应用型人才要着手创业将要面临多少麻烦?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