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系列:里氏替换原则

来源:互联网 发布:微信小程序读写数据库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3 20:17

问题由来

  问题由来:有一功能P1,由类A完成。现需要将功能P1进行扩展,扩展后的功能为P,其中P由原有功能P1与新功能P2组成。新功能P由类A的子类B来完成,则子类B在完成新功能P2的同时,有可能会导致原有功能P1发生故障。
  解决方案:当使用继承时,遵循里氏替换原则。类B继承类A时,除添加新的方法完成新增功能P2外,尽量不要重写父类A的方法,也尽量不要重载父类A的方法。
  继承包含这样一层含义:父类中凡是已经实现好的方法(相对于抽象方法而言),实际上是在设定一系列的规范和契约,虽然它不强制要求所有的子类必须遵从这些契约,但是如果子类对这些非抽象方法任意修改,就会对整个继承体系造成破坏。而里氏替换原则就是表达了这一层含义。
  继承作为面向对象三大特性之一,在给程序设计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弊端。比如使用继承会给程序带来侵入性,程序的可移植性降低,增加了对象间的耦合性,如果一个类被其他的类所继承,则当这个类需要修改时,必须考虑到所有的子类,并且父类修改后,所有涉及到子类的功能都有可能会产生故障。

定义

只要父类出现的地方子类都可以出现,而且替换为子类不会产生任何错误和异常。但是反过来就不行了,有子类出现的地方,父类未必就能适应。

  • 里氏替换原则是实现开闭原则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使用基类对象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子类对象,因此在程序中尽量使用基类类型来对对象进行定义,而在运行时再确定其子类类型,用子类对象来替换父类对象。在运用里氏替换原则时,应该将父类设计为抽象类或者接口,让子类继承父类或实现父接口,并实现在父类中声明的方法,运行时,子类实例替换父类实例,可以很方便地扩展系统的功能,无须修改原有子类的代码,增加新的功能可以通过增加一个新的子类来实现。

  • 子类必须完全实现父类的方法
    在类中调用其他类时务必要使用父类或接口(有父类的情况下),如果不能使用父类或接口,则说明类的设计已经违背了LSP原则。
    !不是必须的吧,有的时候可能就是需要子类的特性。

  • 子类可以有自己的个性。

  • 覆盖或实现父类的方法时输入参数可以被放大。(重载而不是override父类的方法)。你想想如果父类的输入参数类型宽于子类的输入参数类型。会出现什么问题呢?会出现父类出现的地方,子类就未必可以存在。
    即子类中方法的参数类型必须与父类的前置条件相同或更宽松。

  • 覆写或实现父类的方法时输出结果可以被缩小。
    在我们做系统设计时,经常会设计接口或抽象类,然后由子类来实现抽象方法,这里使用的其实就是里氏替换原则。子类可以实现父类的抽象方法很好理解,事实上,子类也必须完全实现父类的抽象方法,哪怕写一个空方法,否则会编译报错。
    里氏替换原则的关键点在于不能覆盖父类的非抽象方法。父类中凡是已经实现好的方法,实际上是在设定一系列的规范和契约,虽然它不强制要求所有的子类必须遵从这些规范,但是如果子类对这些非抽象方法任意修改,就会对整个继承体系造成破坏。而里氏替换原则就是表达了这一层含义。
    不是必须的,因为有时我们不得不要重写,比如自定义view时需要重写onmeasure方法等等

  • 继承作为面向对象三大特性之一,在给程序设计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它增加了对象之间的耦合性。因此在系统设计时,遵循里氏替换原则,尽量避免子类重写父类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代码出错的可能性。

例子

举例说明继承的风险,我们需要完成一个两数相减的功能,由类A来负责。

class A{    public int func1(int a, int b){        return a-b;    }}public class Clien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A a = new A();        System.out.println("100-50="+a.func1(100, 50));        System.out.println("100-80="+a.func1(100, 80));    }}运行结果:100-50=50100-80=20

后来,我们需要增加一个新的功能:完成两数相加,然后再与100求和,由类B来负责。即类B需要完成两个功能:
• 两数相减。
• 两数相加,然后再加100。
由于类A已经实现了第一个功能,所以类B继承类A后,只需要再完成第二个功能就可以了,代码如下:

class B extends A{    public int func1(int a, int b){        return a+b;    }    public int func2(int a, int b){        return func1(a,b)+100;    }}public class Clien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B b = new B();        System.out.println("100-50="+b.func1(100, 50));        System.out.println("100-80="+b.func1(100, 80));        System.out.println("100+20+100="+b.func2(100, 20));    }}

类B完成后,运行结果:
100-50=150
100-80=180
100+20+100=220

我们发现原本运行正常的相减功能发生了错误。原因就是类B在给方法起名时无意中重写了父类的方法,造成所有运行相减功能的代码全部调用了类B重写后的方法,造成原本运行正常的功能出现了错误。在本例中,引用基类A完成的功能,换成子类B之后,发生了异常。在实际编程中,我们常常会通过重写父类的方法来完成新的功能,这样写起来虽然简单,但是整个继承体系的可复用性会比较差,特别是运用多态比较频繁时,程序运行出错的几率非常大。如果非要重写父类的方法,比较通用的做法是:原来的父类和子类都继承一个更通俗的基类,原有的继承关系去掉,采用依赖、聚合,组合等关系代替。

优缺点

里氏替换原则通俗的来讲就是:子类可以扩展父类的功能,但不能改变父类原有的功能。它包含以下4层含义:
• 子类可以实现父类的抽象方法,但不能覆盖父类的非抽象方法。
• 子类中可以增加自己特有的方法。
• 当子类的方法重载父类的方法时,方法的前置条件(即方法的形参)要比父类方法的输入参数更宽松。
• 当子类的方法实现父类的抽象方法时,方法的后置条件(即方法的返回值)要比父类更严格。

看上去很不可思议,因为我们会发现在自己编程中常常会违反里氏替换原则,程序照样跑的好好的。所以大家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假如我非要不遵循里氏替换原则会有什么后果?
后果就是:你写的代码出问题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
可以解决继承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