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六大原则

来源:互联网 发布:大数据技术专业支撑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9 18:06

1.单一职责原则(Single ResponsibilityPrinciple,SRP):

定义:There should never be more than one reason for a class tochange。不要存在多于一个导致类变更的原因。通俗的说,即一个类只负责一项职责。

核心思想:类的职责要单一,不能将太多的职责放在一个类中。(高内聚、低耦合)

问题由来:类T负责两个不同的职责:职责P1,职责P2。当由于职责P1需求发生改变而需要修改类T时,有可能会导致原本运行正常的职责P2功能发生故障。

解决方案:遵循单一职责原则。分别建立两个类T1、T2,使T1完成职责P1功能,T2完成职责P2功能。这样,当修改类T1时,不会使职责P2发生故障风险;同理,当修改T2时,也不会使职责P1发生故障风险。

优点

●类的复杂性降低,实现什么职责都有清晰明确的定义;

●可读性提高,复杂性降低,那当然可读性提高了;

●可维护性提高,可读性提高,那当然更容易维护了;

●变更引起的风险降低,变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接口的单一职责做得好,一个接口修改只对相应的实现类有影响,对其他的接口无影响,这对系统的扩展性、维护性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2.里氏替换原则(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LSP):

● 第一种定义,也是最正宗的定义:If for eachobject o1 of type S there is an object o2 of type T such that for all programs P defined in terms ofT,the behavior of P is unchanged when o1 is substituted for o2 then S is asubtype of T.

(如果对每一个类型为S的对象o1,都有类型为T的对象o2,使得以T定义的所有程序P在所有的对象o1都代换成o2时,程序P的行为没有发生变化,那么类型S是类型T的子类型。)

● 第二种定义:Functions thatuse pointers or references to base classes must be able to use objects of derived classes without knowing it.

(所有引用基类的地方必须能透明地使用其子类的对象。)

核心思想:任何基类可以出现的地方,子类也可以出现。

问题由来:有一功能P1,由类A完成。现需要将功能P1进行扩展,扩展后的功能为P,其中P由原有功能P1与新功能P2组成。新功能P由类A的子类B来完成,则子类B在完成新功能P2的同时,有可能会导致原有功能P1发生故障。

解决方案:当使用继承时,遵循里氏替换原则。类B继承类A时,除添加新的方法完成新增功能P2外,尽量不要重写父类A的方法,也尽量不要重载父类A的方法。

里氏替换原则通俗的来讲就是:子类可以扩展父类的功能,但不能改变父类原有的功能。它包含以下4层含义:

●子类可以实现父类的抽象方法,但不能覆盖父类的非抽象方法。

●子类中可以增加自己特有的方法。

●当子类的方法重载父类的方法时,方法的前置条件(即方法的形参)要比父类方法的输入参数更宽松。

●当子类的方法实现父类的抽象方法时,方法的后置条件(即方法的返回值)要比父类更严格。

优缺点:

在面向对象的语言中,继承是必不可少的、非常优秀的语言机制,它有如下优点:

1)代码共享,减少创建类的工作量,每个子类都拥有父类的方法和属性;

2)提高代码的重用性;

3)子类可以形似父类,但又异于父类,“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是说子拥有父的“种”,“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是指明子与父的不同;

4)提高代码的可扩展性,实现父类的方法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君不见很多开源框架的扩展接口都是通过继承父类来完成的;

5)提高产品或项目的开放性。

继承的缺点如下:

1)继承是侵入性的。只要继承,就必须拥有父类的所有属性和方法;

2)降低代码的灵活性。子类必须拥有父类的属性和方法,让子类自由的世界中多了些约束;

3)增强了耦合性。当父类的常量、变量和方法被修改时,必需要考虑子类的修改,而且在缺乏规范的环境下,这种修改可能带来非常糟糕的结果——大片的代码需要重构。


3.依赖倒转原则( DependenceInversion Principle ,DIP ):

定义:High level modules should notdepend upon low level modules.Both should depend upon abstractions.Abstractions should not depend upon details.Details should depend upon abstractions 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低层模块,二者都应该依赖其抽象;抽象不应该依赖细节;细节应该依赖抽象。

核心思想:面向接口编程。

问题由来:类A直接依赖类B,假如要将类A改为依赖类C,则必须通过修改类A的代码来达成。这种场景下,类A一般是高层模块,负责复杂的业务逻辑;类B和类C是低层模块,负责基本的原子操作;假如修改类A,会给程序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解决方案:将类A修改为依赖接口I,类B和类C各自实现接口I,类A通过接口I间接与类B或者类C发生联系,则会大大降低修改类A的几率。

优点:采用依赖倒置原则可以减少类间的耦合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降低并行开发引起的风险,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4.接口隔离原则(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ISL):

定义:

● Clients should not be forced to depend upon interfacesthat they don't use.(客户端不应该依赖它不需要的接口。)

● The dependencyof one class to another one should depend on the smallest possible interface.(类间的依赖关系应该建立在最小的接口上。)

核心思想:建立单一接口,不要建立庞大臃肿的接口,尽量细化接口,接口中的方法尽量少。

问题由来:类A通过接口I依赖类B,类C通过接口I依赖类D,如果接口I对于类A和类B来说不是最小接口,则类B和类D必须去实现他们不需要的方法。

解决方案:将臃肿的接口I拆分为独立的几个接口,类A和类C分别与他们需要的接口建立依赖关系。也就是采用接口隔离原则。

和单一职责的区别

其一,单一职责原则原注重的是职责;而接口隔离原则注重对接口依赖的隔离。其二,单一职责原则主要是约束类,其次才是接口和方法,它针对的是程序中的实现和细节;而接口隔离原则主要约束接口接口,主要针对抽象,针对程序整体框架的构建。

注意事项

采用接口隔离原则对接口进行约束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接口尽量小,但是要有限度。对接口进行细化可以提高程序设计灵活性是不挣的事实,但是如果过小,则会造成接口数量过多,使设计复杂化。所以一定要适度。

●为依赖接口的类定制服务,只暴露给调用的类它需要的方法,它不需要的方法则隐藏起来。只有专注地为一个模块提供定制服务,才能建立最小的依赖关系。

●提高内聚,减少对外交互。使接口用最少的方法去完成最多的事情。


5.迪米特法则(Law of Demeter,LoD)

定义:又叫最少知识原则(Least Knowledge Principle或简写为LKP)几种形式定义:

(1)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英文定义为:Don't talk to strangers.

(2) 只与你的直接朋友通信。英文定义为:Talk only to your immediatefriends.

(3) 每一个软件单位对其他的单位都只有最少的知识,而且局限于那些与本单位密切相关的软件单位。

核心思想:类间解耦,弱耦合。即系统中的类,尽量不要与其他类互相作用,减少类之间的耦合度。

问题由来:类与类之间的关系越密切,耦合度越大,当一个类发生改变时,对另一个类的影响也越大。

解决方案:尽量降低类与类之间的耦合。

注意:

迪米特法则的初衷是降低类之间的耦合,由于每个类都减少了不必要的依赖,因此的确可以降低耦合关系。但是凡事都有度,虽然可以避免与非直接的类通信,但是要通信,必然会通过一个“中介”来发生联系。过分的使用迪米特原则,会产生大量这样的中介和传递类,导致系统复杂度变大。所以在采用迪米特法则时要反复权衡,既做到结构清晰,又要高内聚低耦合。


6.开闭原则( Open- ClosedPrinciple ,OCP )

定义:Software entities likeclasses,modules and functions should be open for extension but closed for odifications.

(一个软件实体如类、模块和函数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核心思想: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问题由来:在软件的生命周期内,因为变化、升级和维护等原因需要对软件原有代码进行修改时,可能会给旧代码中引入错误,也可能会使我们不得不对整个功能进行重构,并且需要原有代码经过重新测试。

解决方案:当软件需要变化时,尽量通过扩展软件实体的行为来实现变化,而不是通过修改已有的代码来实现变化。


本文依据以下资料及网站整理:

1.《设计模式之禅》

2.http://www.uml.org.cn/sjms/201211023.asp

3.http://blog.csdn.net/hguisu/article/details/7571617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