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权威戴文波特:当人机共存成定局,认识两者极限便是决策者的义务

来源:互联网 发布:dnd跑团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01:53

德国一家车厂使用机械人协助生产。摄:Jens Schlueter/Getty Images

【编者按】人工智能进一步改变机械产业中人与机器的关系,从分工转变为共存的局面。面对这样的转变,美国贝伯森学院管理教授戴文波特(Thomas Davenport,以下简称答)指出,人不单不会被机器所取代,反而会因智能机器的加入,为产业带来更多增强效益的可能,这一切的关键乃在于人。如何按照环境变化和两者的优缺点,制定人与智能机器的组合,将是组织领导人的核心能力。

以下是《商业周刊》(以下简称问)的专访纪要:

人机协作:精简组织却使管理变复杂 ##

:你觉得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会如何改变未来组织?跟目前的组织相较,有何异同?

:一是未来的组织纳入机器人或智能机器,规模会跟着人数减少而缩小,科层组织也越来越扁平。二是未来组织会转化区隔成“双层结构”组织,一块属于人机协作,少数人力管理大量机器人和智慧机器,以执行大量资料的结构化任务为主。另一块是纯人力组织,负责执行机器人和智能机器无法执行的任务,这些任务的特质是特别需要创意、同理心和无可预期性。

:现代管理中,为提升组织效能而考量人性,包括激励士气、凝聚向心力等“软实力”(Soft skills),未来的“双层结构”组织人变少,还会需要所谓的“软实力”吗?

:人仍然需要被激励,所以软实力还是需要,但是激励的比重会降低。要如何确认软实力在组织内的比重呢?根据组织的关键流程,划分出人机协作和纯人力两大类,然后规画未来的人力资源分配与人机的比例。然后根据配置的劳力资源,决定使用怎样的技巧来管理。

同时,机器人和智慧机器不会表达自己,所以如何根据关键流程,搭配组合不同的智慧机器或机器人以解决问题,是未来领导者的关键技能。




前几天我到洛杉矶,载我的Uber司机为了找路,在Google地图、Apple地图之间不停切换,加上Uber内建系统也自动找快速抵达机场的路径,这是人在“增强效益”(augmentation),而不是机器的“自动化”(automation)。假设我搭的是自驾车Google car,它只会根据内建的Google地图,而不用多方切换比较。

所以领导人必须要清楚了解每一类智慧机器和机器人的优势,让工作流程的设计更能结合,并且运用它们的优势,同时管理者也要注意外在大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配合环境的变动。

人机共存:接纳人与机器的弱点

:在这样的前提下,未来领导者所要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管理者要学习接纳人不是最佳决策者的事实,让渡部分决策权给精准的机器。人有误差、偏见,容易产生决策缺失,未来的组织将是人少、机器多,组成变得更复杂;究竟人和机器各擅长做何种决策,这是领导者要学习的。

一个接受委外的客服中心主管说:在客服中心,人工智慧可以处理相对狭窄、整合性的需求,诸如讯息传达等。但当一口气涌进三千多个消费者的问题时,目前还没有任何机器可以同步解决这么多无预期的问题,这就需要纯人工来确认每个问题,以及了解不同问题之间的关系。管理者如何区隔怎样的问题应该交给人或机器来做出决策并且解决,这是挑战。

:刚刚你提到在人机协作的组织,人力质素需要同步有“质”的转变;面对机器对管理者而言,是否相对单纯些?

:管理者的自觉反而要更强。

他需要知道电脑哪里做得到、哪里做不到。诸如不同机器之间如何沟通?如何让成千上万的机器人使用相同的沟通指令、整合搜集来的资料,这是很困难的任务,对管理者来说是必经的梦魇。




另外,自动化一旦开始,便很难中止,金融危机是个好例子。一开始,我们将某些金融自动化系统用于房贷相关产品,可是当环境参数转变,好比房价停止上涨,很多管理者并没发现当初自动化系统背后设定的假设已经改变,导致系统无效,引爆金融危机。一个失控的自动化决定造成的财物损失,大过任何人工失误。所以管理者要有自觉和勇气何时中止系统,或者改为被动的手动模式。

:整体来讲,你觉得未来领导人该具备怎样的特质?

:他必须具备宏观思考能力(big-picture thinking),预见世界改变的趋势,随时调整智慧机器和机器人的组合搭配;然后要了解智能机器的决策逻辑,这样才能掌握并且随时改进机器的盲点;最后要擅长工作设计(work design),区隔机器和人的任务,才能发挥未来组织的综效。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