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一直编程?

来源:互联网 发布:风电场电力汇集网络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7 06:41

这里写图片描述

最开始给我这个启发的原因是看了张佳玮的文章:跑步会让人成为唯物主义者
里面有一段话说的非常好

跑步就是跑个敞亮。跑步不一定让你身体多好,但让你知道自己身体有多不好——这听来有些费解,但跑者大概明白这一点:跑久了,真的不用检查身体,一是身体会比不跑的时候好些,二是身体哪儿不好了,跑者比不跑者,大概要明白得早一些。

我们的身体系统没有那么敏感,在休息不好,但身体状况处于60以上的时候,一照镜子,肌肉还是饱满的,自我感觉还是良好的。
而跑起步,举起铁就不一样了,稍微差点,那种无力的虚的感觉就会明显的袭来,就跟考卷上的分数一样客观。

身体如此客观物理的东西我们都能偏乐观,对于一些自己技艺方面的东西简直就更严重了。
前段时间,规划类推进工作多一些,编程少了些,对此可以说颇有感觉。
技术力的感知
一段时间不编程,理性上知道自己应该会手生,但感性上的直接感觉是自己技术力并没下降,直到再开始具体模块的设计实现。
你会感受到在设计中思维流畅度开始出现迟滞,问题的所有方案细节也不是一下子自然的展现在自己面前,相当的量要自己一步步去收回。
代码也要在一点点恢复之后,才能一大片一大片的写出来。
虽然之前对此有所预料,但在实实在在感受到之后,变化还是让我小小惊讶一点,也印证前面跑步的说法。
即便有所准备,但是对于技术力的感知还是要实际做的时候才能完全知道,它比较像对于自己力量的感知,不举铁你是不知道自己力量状况的。

宏观思维的问题
宏观思维在程序架构中已经应用非常多了,封装细节和抽取重点,降低信息量,以便于我们在大脑可负载的情况下,一下子可以看到整体,进而进行规划。

这里比较重要的就是被封装隐藏的细节,包括实现的难点,工作量,大家做完会有多辛苦有多少精力的消耗。对于这些细节的准确认知,决定着规划的好坏。

可以说对于实现细节以及开发者的“感同身受“则形成宏观评估好坏的关键。

而如果常常使用宏观思维,实际细节实践的事情做得少了之后,就会遭受宏观思维带来的问题,它会让对于实际问题的评估准确度下降。

一个非常典型的情况就是,宏观思维会关注问题的核心或者最难的问题,而实际问题中常常有大量“平均的分布式系统”,它不是一个中心化的由一个占据关键性80%的“核心问题”和其他大量“不重要“问题组成。二八定律失效,而我们思维还是习惯性的,或者一厢情愿的渴望拿到那个“关键”来简化问题。
这种简化的渴望就形成了宏观思维容易越来越不准,但自己还不知道。

实践方能“感同身受”
保持对于实际问题的准确评估,最好的办法就还是回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去感受设计实现的过程,感受解决一天棘手问题之后那种脑袋发麻的感觉,感受做出好东西时候的那种喜悦。

做过之后,事情就印在心里,就不会被带偏了。

这种宏观规划和实际开发的切换循环真挺好的,和同事讨论问题,看设计实现的结果,结合自己的实践感觉,会有很强的感同身受的感觉,你仿佛能与他一同经历这一切,感受他的郁闷和开心。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