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来源:互联网 发布:学习软件开发的学校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11:05

提起笔,一下冒出了关于书的名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还记得有意思的关于读书的辩论主题:

正方: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

反方: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

关于读书还有很多,诸如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无用论。


我为什么要读书:空虚

说实话,是因为空虚,心灵上的空虚。

有一段时间对自己的状态不太满意。每天就是忍不住下拉手机,刷屏,从碎片化的新闻中寻找片刻的快感。

会发现,每天花费了很多时间,看到了很多内容。虽然如此往复,但是空虚落寞之感不增削弱。

一个人的内涵大部分来源于阅历,俗话说:经历越多,阅历越多,收获越多。行走、旅行、挫折、变化也许都能给我们更多经历。

当没法去经历更多的时候,一个办法就是获取别人的经历,这个是一个快速学习、模仿别人的一个好捷径。但是别人的经验可以学习,也行不是完全适合你。很多学说,都有相互矛盾、对立不同分支的理论,比如哲学里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看书可以获得什么

最近看了些书,主要是外国的,比如《从0-1》,《黑客与画家》,《失控》等:外国人写书很注重传达可服复用的#思维模式#,对热爱视野的#专业、激情和追求#。

他们试图告诉你一种思维模式,只用这类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你可以重复的、持续的成功。

很对人会觉得#思维模式#很虚,但是我理解,其实不然。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两个是一样的道理。


谈皮毛论招式

国内有很多书,主要告诉你一个招式,比如《7天学会JAVA》。咔嚓咔嚓,截截图,整理整理,俨然就是一本书了。这些书其实也卖得不错,首先名字响亮;第二,确实能短期给我们解决很多问题。说白了他就是个工具书,看看就会放一旁的那种。

整体氛围上,大多数人是急于告诉你一个招式;你自己学习也是学习一个招式。往往不会太多去关注这个内在,而这个内在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一旦内功强悍,招式便可变幻无穷。

古侠小说里,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

“还记得吗?”

“全都记得。”

“现在呢?”

“已经忘却一小半了。”

“啊,已经忘了一大半。”

“不坏不坏,忘得真快,那么现在呢?”

“已经全都忘了,忘得干干净净。”

“好了,你上吧。”

先是教了招式,然后询问忘了多少,在逐步的联系、领悟后,张无忌忘却了招式的拘泥,做到了无招胜有招,太极剑的内涵成竹在胸,招式变幻莫测,无招胜有招。

另一段就是,杨过学剑,描写独孤求败有一段这样的内容:

“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雄。”

“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不详,乃弃之深谷。”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四十岁後,不滞淤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淤无剑胜有剑之境。”

另一段有禅意的话为:

“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招式只能解决一类问题,学会思考可以触类旁通

我们是技术团队,同样完成一个需求,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处理。

第一类人:完成需求目标,不太关心系统实现是否合理。

以完成这个需求的功能为主要目标,眼光主要聚焦在怎么完成这个需求,处理这个需求也就完成了,而不会从这个需求中获得更多。做得差一点的下次来一个同样的需求还不知道怎么做。此类人的实现就像给程序打补丁,不会想太多如何做好。

第二类人:在完成需求功能同时,会思考如何设计更好的模块。

需求只是功能的一个表象,知道这个需求为什么这样做,在一个系统内容怎么做等原理性的问题。通过一个需求,已经扩散的去了解系统内部的原理,当下次来了其他需求,也就自然能做。而且他会考虑如何去进行内部的设计,对模块进行拆分,还会进行大胆的重构,以使整个程序更好,通过功能支撑需求。

第三类人:在关系自身系统的时候,还会关注关联系统如何做。

在关注自身系统应不应该做,怎么做的时候;同时关注其它系统应不应该做,站在更全局的视野来看待问题,当来一个更模糊的需求的时候,会按照系统职责进行拆分、匹配,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匹配。


视野决定格局

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提问、如何去看待问题,将决定获得什么。

视野决定格局,要成事:主要看气质。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