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分词系列】 4. 基于双向LSTM的seq2seq字标注

来源:互联网 发布:roseonly和野兽派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08:26

转载:https://spaces.ac.cn/archives/3924/

关于字标注法

上一篇文章谈到了分词的字标注法。要注意字标注法是很有潜力的,要不然它也不会在公开测试中取得最优的成绩了。在我看来,字标注法有效有两个主要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它将分词问题变成了一个序列标注问题,而且这个标注是对齐的,也就是输入的字跟输出的标签是一一对应的,这在序列标注中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问题;第二个原因是这个标注法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总结语义规律的过程,以4tag标注为为例,我们知道,“李”字是常用的姓氏,一半作为多字词(人名)的首字,即标记为b;而“想”由于“理想”之类的词语,也有比较高的比例标记为e,这样一来,要是“李想”两字放在一起时,即便原来词表没有“李想”一词,我们也能正确输出be,也就是识别出“李想”为一个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即便是常被视为最不精确的HMM模型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关于标注,还有一个值得讨论的内容,就是标注的数目。常用的是4tag,事实上还有6tag和2tag,而标记分词结果最简单的方法应该是2tag,即标记“切分/不切分”就够了,但效果不好。为什么反而更多数目的tag效果更好呢?因为更多的tag实际上更全面概括了语义规律。比如,用4tag标注,我们能总结出哪些字单字成词、哪些字经常用作开头、哪些字用作末尾,但仅仅用2tag,就只能总结出哪些字经常用作开头,从归纳的角度来看,是不够全面的。但6tag跟4tag比较呢?我觉得不一定更好,6tag的意思是还要总结出哪些字作第二字、第三字,但这个总结角度是不是对的?我觉得,似乎并没有哪些字固定用于第二字或者第三字的,这个规律的总结性比首字和末字的规律弱多了(不过从新词发现的角度来看,6tag更容易发现长词。)。

双向LSTM

关于双向LSTM,理解的思路是:双向LSTM是LSTM的改进版,LSTM是RNN的改进版。因此,首先需要理解RNN。

笔者曾在拙作《从Boosting学习到神经网络:看山是山?》说到过,模型的输出结果,事实上也是一种特征,也可以作为模型的输入来用,RNN正是这样的网络结构。普通的多层神经网络,是一个输入到输出的单向传播过程。如果涉及到高维输入,也可以这样做,但节点太多,不容易训练,也容易过拟合。比如图像输入是1000x1000的,难以直接处理,这就有了CNN;又或者1000词的句子,每个词用100维的词向量,那么输入维度也不小,这时候,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案是RNN(CNN也可以用,但RNN更适合用于序列问题。)。

RNN的过程.png

RNN的意思是,为了预测最后的结果,我先用第一个词预测,当然,只用第一个预测的预测结果肯定不精确,我把这个结果作为特征,跟第二词一起,来预测结果;接着,我用这个新的预测结果结合第三词,来作新的预测;然后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最后一个词。这样,如果输入有n个词,那么我们事实上对结果作了n次预测,给出了n个预测序列。整个过程中,模型共享一组参数。因此,RNN降低了模型的参数数目,防止了过拟合,同时,它生来就是为处理序列问题而设计的,因此,特别适合处理序列问题。

LSTM对RNN做了改进,使得能够捕捉更长距离的信息。但是不管是LSTM还是RNN,都有一个问题,它是从左往右推进的,因此后面的词会比前面的词更重要,但是对于分词这个任务来说是不妥的,因为句子各个字应该是平权的。因此出现了双向LSTM,它从左到右做一次LSTM,然后从右到左做一次LSTM,然后把两次结果组合起来。

在分词任务中的应用

关于深度学习与分词,很早就有人尝试过了,比如下列文章:
http://blog.csdn.net/itplus/article/details/13616045
https://github.com/xccds/chinese_wordseg_keras
http://www.leiphone.com/news/201608/IWvc75oJglAIsDvJ.html

这些文章中,不管是用简单的神经网络还是LSTM,它们的做法都跟传统模型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上下文来预测当前字的标签,这里的上下文是固定窗口的,比如用前后5个字加上当前字来预测当前字的标签。这种做法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但仅仅是把以往估计概率的方法,如HMM、ME、CRF等,换为了神经网络而已,整个框架是没变的,本质上还是n-gram模型。而有了LSTM,LSTM本身可以做序列到序列(seq2seq)的输出,因此,为什么不直接输出原始句子的序列呢?这样不就真正利用了全文信息了吗?这就是本文的尝试。

LSTM可以根据输入序列输出一个序列,这个序列考虑了上下文的联系,因此,可以给每个输出序列接一个softmax分类器,来预测每个标签的概率。基于这个序列到序列的思路,我们就可以直接预测句子的标签。

Keras实现

事不宜迟,动手最重要。词向量维度用了128,句子长度截断为32(抛弃了多于32字的样本,这部分样本很少,事实上,用逗号、句号等天然分隔符分开后,句子很少有多于32字的。)。这次我用了5tag,在原来的4tag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x标签,用来表示不够32字的部分,比如句子是20字的,那么第21~32个标签均为x。

在数据方面,我用了Bakeoff 2005的语料中微软亚洲研究院(Microsoft Research)提供的部分。代码如下,如果有什么不清晰的地方,欢迎留言。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
# -*- coding:utf-8 -*-import reimport numpy as npimport pandas as pd s = open('msr_train.txt').read().decode('gbk')s = s.split('\r\n'def clean(s): #整理一下数据,有些不规范的地方    if u'“/s' not in s:        return s.replace(u' ”/s', '')    elif u'”/s' not in s:        return s.replace(u'“/s ', '')    elif u'‘/s' not in s:        return s.replace(u' ’/s', '')    elif u'’/s' not in s:        return s.replace(u'‘/s ', '')    else:        return s s = u''.join(map(clean, s))s = re.split(u'[,。!?、]/[bems]', s) data = [] #生成训练样本label = []def get_xy(s):    s = re.findall('(.)/(.)', s)    if s:        s = np.array(s)        return list(s[:,0]), list(s[:,1]) for i in s:    x = get_xy(i)    if x:        data.append(x[0])        label.append(x[1]) d = pd.DataFrame(index=range(len(data)))d['data'] = datad['label'] = labeld = d[d['data'].apply(len) <= maxlen]d.index = range(len(d))tag = pd.Series({'s':0, 'b':1, 'm':2, 'e':3, 'x':4})  chars = [] #统计所有字,跟每个字编号for i in data:    chars.extend(i) chars = pd.Series(chars).value_counts()chars[:] = range(1, len(chars)+1#生成适合模型输入的格式from keras.utils import np_utilsd['x'] = d['data'].apply(lambda x: np.array(list(chars[x])+[0]*(maxlen-len(x))))d['y'] = d['label'].apply(lambda x: np.array(map(lambda y:np_utils.to_categorical(y,5), tag[x].reshape((-1,1)))+[np.array([[0,0,0,0,1]])]*(maxlen-len(x)))) #设计模型word_size = 128maxlen = 32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ense, Embedding, LSTM, TimeDistributed, Input, Bidirectionalfrom keras.models import Model sequence = Input(shape=(maxlen,), dtype='int32')embedded = Embedding(len(chars)+1, word_size, input_length=maxlen, mask_zero=True)(sequence)blstm = Bidirectional(LSTM(64, return_sequences=True), merge_mode='sum')(embedded)output = TimeDistributed(Dense(5, activation='softmax'))(blstm)model = Model(input=sequence, output=output)model.compile(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optimizer='adam', metrics=['accuracy']) batch_size = 1024history = model.fit(np.array(list(d['x'])), np.array(list(d['y'])).reshape((-1,maxlen,5)), batch_size=batch_size, nb_epoch=50#转移概率,单纯用了等概率zy = {'be':0.5,       'bm':0.5,       'eb':0.5,       'es':0.5,       'me':0.5,       'mm':0.5,      'sb':0.5,       'ss':0.5     } zy = {i:np.log(zy[i]) for i in zy.keys()} def viterbi(nodes):    paths = {'b':nodes[0]['b'], 's':nodes[0]['s']}    for l in range(1,len(nodes)):        paths_ = paths.copy()        paths = {}        for i in nodes[l].keys():            nows = {}            for j in paths_.keys():                if j[-1]+i in zy.keys():                    nows[j+i]= paths_[j]+nodes[l][i]+zy[j[-1]+i]            k = np.argmax(nows.values())            paths[nows.keys()[k]] = nows.values()[k]    return paths.keys()[np.argmax(paths.values())] def simple_cut(s):    if s:        r = model.predict(np.array([list(chars[list(s)])+[0]*(maxlen-len(s))]), verbose=False)[0][:len(s)]        r = np.log(r)        nodes = [dict(zip(['s','b','m','e'], i[:4])) for i in r]        t = viterbi(nodes)        words = []        for i in range(len(s)):            if t[i] in ['s', 'b']:                words.append(s[i])            else:                words[-1] += s[i]        return words    else:        return [] not_cuts = re.compile(u'([\da-zA-Z ]+)|[。,、?!\.\?,!]')def cut_word(s):    result = []    j = 0    for i in not_cuts.finditer(s):        result.extend(simple_cut(s[j:i.start()]))        result.append(s[i.start():i.end()])        j = i.end()    result.extend(simple_cut(s[j:]))    return result

我们可以用model.summary()看一下模型的结构。

>>> model.summar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ayer (type) Output Shape Param # Connected to
=======================================================
input_2 (InputLayer) (None, 32) 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mbedding_2 (Embedding) (None, 32, 128) 660864 input_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idirectional_1 (Bidirectional) (None, 32, 64) 98816 embedding_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imedistributed_2 (TimeDistribute) (None, 32, 5) 325 bidirectional_1[0][0]
=======================================================
Total params: 76000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终的模型结果如何?我不打算去对比那些评测结果了,现在的模型在测试上达到90%以上的准确率不是什么难事。我关心的是对新词的识别和对歧义的处理。下面是一些测试结果(随便选的):

RNN 的 意思 是 , 为了 预测 最后 的 结果 , 我 先 用 第一个 词 预测 , 当然 , 只 用 第一个 预测 的 预测 结果 肯定 不 精确 , 我 把 这个 结果 作为 特征 , 跟 第二词 一起 , 来 预测 结果 ; 接着 , 我 用 这个 新 的 预测 结果 结合 第三词 , 来 作 新 的 预测 ; 然后 重复 这个 过程 。

结婚 的 和 尚未 结婚 的

苏剑林 是 科学 空间 的 博主 。

广东省 云浮市 新兴县

魏则西 是 一 名 大学生

这 真是 不堪入目 的 环境

列夫·托尔斯泰 是 俄罗斯 一 位 著名 的 作家

保加利亚 首都 索非亚 是 全国 政治 、 经济 、 文化中心 , 位于 保加利亚 中 西部

罗斯福 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 同 盟国 阵营 的 重要 领导人 之一 。 1941 年 珍珠港 事件发生 后 , 罗斯 福力 主对 日本 宣战 , 并 引进 了 价格 管制 和 配给 。 罗斯福 以 租 借 法案 使 美国 转变 为 “ 民主 国家 的 兵工厂 ” , 使 美国 成为 同 盟国 主要 的 军火 供应商 和 融资 者 , 也 使得 美国 国内 产业 大幅 扩张 , 实现 充分 就业 。 二战 后期 同 盟国 逐渐 扭转 形势 后 , 罗斯福 对 塑造 战后 世界 秩序 发挥 了 关键 作用 , 其 影响 力 在 雅尔塔 会议 及 联合国 的 成立 中 尤其 明显 。 后来 , 在 美国 协助 下 , 盟军 击败 德国 、 意大利 和 日本 。

可以发现,测试结果是很乐观的。不论是人名(中国人名或外国人名)还是地名,识别效果都很好。关于这个模型,目前就说到这里,以后会继续深入的。

最后

事实上本文是提供了一个框架,能够直接通过双向LSTM对序列进行标注,给出完整的标注序列。这种标注的思路,可以用于很多任务,如词性标注、实体识别,因此,基于双向LSTM的seq2seq标注思路,有很广的应用,值得研究。甚至最近热门的深度学习的机器翻译,都是用这种序列到序列的模型实现的。

msr_train.txt.zi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