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井有仁焉的感悟

来源:互联网 发布:python 正则 匹配多个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6 14:19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这里的不可的主语不是有的人,也就是宰我问的"虽"。不可陷也,不是指其他人不能陷害君子之意,
这样的翻译不恰当,因为君子怎么没有不被陷害的可能呢。所以这里的翻译应该是君子自己不会
陷入"井里"。逝指的是前往的意思。孔子先说了一句何为其然也(怎么会这样呢?),也就是说
仁者怎么会去做这样的事呢?。然后回答的是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也就是说君子会去先了解
事情的真相如何,事情的道理怎么样,也就是一个辨别的过程,并不会因为有人说要怎样就怎样。
这就让我想起一个新闻:一位北京奥运农村火炬手居然为了做慈善,欠下80万的巨债,这不就是"陷"
了吗?,可是想想这件事老人为什么会陷呢? 首先是媒体的吹捧,一个农民火炬手难道不值得
大书特书,于是就有各种商业活动或者慈善活动找上门来,或是炒作或是利用,在这些所谓的
做好事面前,老人迷失了。其次,她每做一件慈善,媒体更加赞扬,愈发加重了老人的虚荣心,
于是就更加的老人无从分辨这些事自己该不该做,适不适合自己做,因为作为农村火炬手这个名
并没有让她的生活,至少是衣食住行方面得到多大的改变,尚不能独善其身,何以兼济天下。反而为
名所累,为名所困。对于利也是如此啊,求利可以,但是更重要的是辨别,合不合"礼",不至于“陷”啊。可欺也,不可罔也。君子可以被欺骗,却不会因为欺骗而迷茫,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是有价值观的,他能对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这样他对事物就有了自己的辨别,当然也就能区分是不是欺骗了,分清了欺骗又怎么可能会迷惑呢?由此联想到以前迷惑的独立意识,以前我一直认为的独立意识只是自己的见解,一个人的见解而已,但是今天想来并非如此啊,独是与众相对的,没有众的存在为前提,那么独也就是不存在了。所以独应该是建立在一个众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因为每个人的位置,机遇,思维等待条件的不同,所以在众的基础上更需要一个独的意识,这大概就是“与众不同”的含义吧,即既要有和大家相同的地方,也要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我往往对与众不同只看到不同的一面,却没看见与众的一面。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