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软件十年路——记正在崛起的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

来源:互联网 发布:mac web并发测试工具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04:33

 

放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长度上来考量,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业10年的发展历程似乎很“年轻”,然而10年,对瞬息万变的高技术产业,却足以开天辟地、几经成败。当年的决策者们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几届政府始终如一的支持,为我们的产业赢得了先机和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大连这座城市也因为初具规模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业被誉为“中国的班加罗尔”。

今天,一提起大连,人们会想起美丽的城市风光、浪漫的服饰之都,当然还有大连的软件业——这张城市的新名片,以及这里的I B M、惠普、戴尔、SAP等诸多世界500强公司,东软、华信、海辉这些大连本地知名企业。一批规模企业的迅速成长壮大,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的大潮中,为我市软件外包市场赋予了高速成长的强大推动力。来自国际权威公司美国IDC公司发布的全球交付指数(GDI )显示,大连服务外包综合能力在中国名列第一位,全球名列第五位。从1998年开始,这座城市便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积极的姿态,定义了一条适合大连可持续发展的软件之路,并以此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增长方式的转变。今天,曾经的勇气,已成为令人钦佩的高瞻远瞩;曾经的姿态,已成为广为借鉴的“大连模式”。

20054月,美国《纽约时报》著名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蜚声全球的著作《世界是平的》这部书中,详细描述了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将大连与硅谷和班加罗尔相提并论。书中写道:“我得亲自去看看大连--这座中国的班加罗尔。于是,我继续在东方游历。大连不仅仅因为它是一座中国城市而让人印象深刻。宽阔的林荫道、美丽的绿草地,由大学、技术学院和宏伟的软件园所构成的纽带,即使在硅谷大连也能卓尔不群。”2007年6月——继这本书出版两年后的第五届中国软交会上,市长夏德仁明确提出:要用35年的时间,把大连建设成为“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同年的97,温家宝总理在大连华信计算机公司视察时指出:大连的软件外包是中国的第一位,世界的前列。我对你们的期望就是争第一,争国内的第一,争世界的第一。

目标已经确立,号角也已吹响,经过这些年沉淀后,大连软件外包业已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待我们的是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在世界软件服务外包业唱响大连的声音,定位大连的高度。

小荷才露尖尖角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市软件外包服务市场如果从1998年大连软件园奠基算起,发展到现在是10个年头。经过这10年的发展走到今天,可以说喜忧参半!

1998年,当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还在努力发展制造业,建设“世界工厂”的时候,大连这个当年很不起眼的二级城市已经悄然把目光锁定在“软件和服务外包业”这个更具发展潜力和空间的绿色产业上。十年的大胆探索,十年的不懈努力,大连终于在中国的软件行业中脱颖而出,昔日人们心目中的“足球城”和“时装之都”已经蜕变成名副其实的“中国 IT外包中心”和“软件名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连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我们要做“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的新领军城市”。无疑这个口号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这是大连向世界发出的强烈信号,它来自领跑者的觉醒,也来自实践者的自信,代表了大连在前进征程上强烈的决心和信心。

1998年开始,大连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积极为产业发展打造了较好的软硬件环境。特别是2000年以来,随着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业务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大连紧紧抓住了快速发展的机遇。1998年至2007年的十年间,大连软件产业销售收入从2亿元增长到215亿元,总量增长了100余倍;软件出口从1000万美元增长到7.2亿美元,增长了70余倍;软件企业总数从不足100家增加到750家,增长了7倍;从业人员从3000人发展到6万多人,增长了20余倍。

近年来,随着产业环境的逐渐提升,大连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一大批企业的自身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1998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仅100余家,最大的企业人员规模仅有100多人。而目前,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数量已超过750家,其中人员规模超过4000人的企业1家,人员规模超过2000人的企业4家;人员规模超过1000人的企业3家;人员规模超过100人的企业100多家。大连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集聚效应还突出地体现在外资的引进上,目前,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类外资企业已经有200多家,尤其是近40家世界500强企业先后在大连设立了软件和信息服务机构,表明大连的产业环境得到跨国公司和国际客户的认可。

随着最近几年的迅速发展,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布局已经出现全面扩展的势头。高新园区、旅顺口区依托大连软件园和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建设,成为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核心区;市内三个主城区已经分别形成了各具特点的软件企业集群;甘井子和金州两城区也在利用土地资源的优势,分别规划了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园区。市政府将会根据这些情况,综合规划、合理布局各个区域的相关产业,促进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时至今日,我们的软件外包业在世界范围内来看,自身的规模市场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已经没有人怀疑我市软件产业的地位和市场价值,我们的产业正在世界的舞台上露头脚。然而10年前情况并不是这样,当初确定这个发展方向后,很多人对此并不看好,就连我们自己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里面不无冒险的成分。

风起软件园

说起大连软件园的建立,这里还有一个“大年初三冒雪赴沈”的典故。事情得从1998年的大年初三说起。

民间习俗里,大年初三是走亲访友的日子,1998年大年初三,通往沈阳的高速公路上,亿达集团董事长孙荫环却表情凝重。孙荫环顶风冒雪赶往数百公里之外的沈阳,是为了去见东软总裁刘积仁。上世纪90年代初,亿达集团作为大连一家很有影响的房地产商拿到了由家村附近3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权,他要为这块地找一个好的项目。当时拿下这块地的目的就是想与高科技产品结缘,他打算找一个高科技业界的“巨人”与自己同行,经过几年的寻找和多方面的权衡,孙荫环认定这个巨人就是东软总裁刘积仁。据孙荫环后来讲,当时刘积仁非常忙,约了好几个月,才定下大年初三这天。这次会面,两人一拍即合,很快就要签约。

早在孙荫环和刘积仁合作之前,时任大连市副市长夏德仁等官员就在忙着为发展软件产业的事进行筹划,几个月前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建设大连软件园。考虑到经费有限,还考虑到运营机制和后续发展等问题,大连市政府为规划中的软件园出台了一个“官助民办”的政策,即由政府给牌子、给政策,具体的投资与运营,则交给企业按照市场的规律去运作。

夏市长后来介绍,一个城市经济转型的出发点要看你有什么优势,大连当时的情况是,硬件上我们已经没有什么机会了,南方一些城市制造业产业链非常完善,大连的比较优势应该是人力资源,大连22所大学,28万在校生,要为大连选择一个最有效利用本地资源的产业,那就是软件产业。

接下来,孙荫环和刘积仁签约的日子请来了主管科技的副市长夏德仁,在夏德仁眼里,孙荫环和刘积仁的“由家村产业基地”与他所酝酿的“大连软件园”在某种意义上重合了。机遇,总喜欢赐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孙荫环没有任何的软件背景,但就是他却顶着巨大压力和风险开始了进军高科技业的大胆尝试。于是,就有了大年初三冒雪驱车赶往沈阳拜会刘积仁的典故,就有了中国第一个“官助民办”模式的软件园,也成就了大连软件产业飞速成长的发轫之地。

1998628,大连软件园在由家村奠基,翌年725,大连软件园举办开园庆典。大连软件园是全国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实行“官助民办”体制的软件园区。此后,“官助民办”体制得到充分认可,并为国内其他城市所仿效。

大连软件园自1998年开工建设后,采取了具有独创性的“官助民办”运营模式,充分发挥了企业和政府各自的优势,经过连续九年的努力,建设了48万平方米写字楼、32万平方米教学设施和30万平方米生活配套设施,初步建成了一个“产业、人、环境”协调发展的“软件社区”。目前,大连软件园入园企业数量已经达到450多家,超过全市软件企业总数的一半,其中95%以上的企业是2000年以后的新注册企业,外资企业则100%都是新增加企业。大连软件园已经成为国内软件出口额最大、外资企业比例最高的园区。不到十年的光景,大连以令人炫目的速度成为中国软件外包产业的翘楚,那片海边的棚户区如今已成为美丽的城中之堡——大连软件园。

大连软件园的成功运营,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2003年开始,市政府又开始着手规划建设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首个项目——大连软件园与新加坡腾飞集团合资建设的“腾飞软件园”首期10万平方米建设工程已经投入使用;与腾飞软件园毗邻的东软国际软件园首期12万平方米工程已竣工;由大连软件园与香港著名的房地产公司———瑞安集团共同投资150亿元人民币的大连天地软件园顺利奠基,大东沟服务外包基地、龙头软件园等园区建设齐头并进,按照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建设的总体规划,将建设完成一个总面积为390万平方米的国际水准的软件社区。

大胆的设想、极具行动力的速度,使得大连在创业初期把握了切入市场的最佳时机,为以后的发展赢得了先机。现在,大连正尝试着以一个积极的形象,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全球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好风凭借力

一个城市发展壮大一个产业,一定要充分挖掘本身所具备的优势,再加以政府的大力推动,大连就是充分借助“好风”来推动软件产业的发展。大连有着良好的城市环境,又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同时又具备对日经贸频繁和日语人才充足等优势,结合大连的特点,大连先后提出了“中日软件产业合作战略门户”和“大连,中国 I T外包中心”的发展目标,积极开拓以ITOBPO为代表的软件外包业务,多年来持续推进,现已初见成效。

大连在人才、环境、市场国际化方面已走在国内的前列,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服务外包企业集群。全市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有200家左右,2005年的海关统计中,软件企业出口前60强中有9家是大连的企业;东软、华信、海辉三家大连企业连续几年位居全国软件出口三甲,与此同时,服务外包也成为外资投向大连的新热点。在大连设立软件和信息服务机构的近40家世界500强企业,大部分是在从事服务外包业务,全球前十大ITO、BPO服务提供商中,IBM、埃森哲、毕博、NEC、惠普、甲骨文等6家已在大连开展业务。随着英特尔芯片项目的落户大连,改变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格局,东北将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将有利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形成从芯片制造到终端组装的完整产业链和配套体系,为大连成为国际信息产业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了条件。

大连的服务外包业务以对日为基础,逐步具备了面向欧美承接业务的能力。大连拥有对日从事 IT外包业务的优势——地域接近、交通便利、文化融合、经贸频繁,尤其是拥有较大数量的日语人才。因此,大连多年来对日软件出口额一直占软件和信息服务出口总额的80%以上,在国内也一直稳居前两位,这一优势被视为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长期优势之一。而由于具备了对日业务的经验,大连已经储备了面向全球承接业务的初步能力,入驻大连的跨国公司以及一批有实力的本土企业,在巩固对日业务的同时,已将业务领域开拓至韩国、东南亚、美国以及部分欧洲国家。

大连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外包业务产业链,大连企业从事的服务外包业务,既包括ITO业务中的编程、测试,系统设计,还包括BPO业务中的数据、图形处理、呼叫中心,企业财务处理、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后台业务处理等。最近两年,大连的服务外包业务呈现出高端化的态势,从一些初级的软件开发和业务流程管理,逐步向技术含量高、管理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外包业务扩展,具备了承接更广泛和更高端软件出口及外包业务的能力。如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富达国际已在大连设立了外包中心,将引入金融分析等高端业务。

大连对软件和服务外包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大连在软件领域起步早,发展快。市委、市政府正确决策,在大家还未对发展软件业达成共识时,就坚持发展软件业,几届政府锲而不舍,才有今天的可喜局面。”市信息产业局局长江亲瑜说。

我市在人才培养、引进和稳定上,已出台一系列有效措施。目前全市已形成高等院校、软件学院和 IT人才培训机构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并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人才实训基地。我市强化吸引人才的激励制度。1998年开始对 IT专业人才的引进不加限制;2005年以来,政府组织 IT人才国际巡回招聘会,并先后出台吸引高级软件人才政策和人才奖励扶助政策。在构建稳定人才的长效机制方面,自2007年起我市设立软件人才专项资金,并着手建立良好的住房、教育、医疗、交通、商务等配套环境,使我市成为中国软件人才高地。

大连软件业将在今后一个阶段当中,着力实现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优化。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将更加注重差异化和互补性,避免资源的恶性竞争,并要进一步做好面向已落户企业的服务,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和“安商扩资”的转变,将人才工作放在产业发展的首位,实现由单纯注重招商向“助商招人”转变。同时,为大连软件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新的竞争力,由单纯注重物理条件建设,追求“硬实力”,向更加注重质量、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信誉体系建设,追求“软实力”转变。英特尔芯片项目落户大连,不仅是大连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也使大连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赢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大连有条件在 IC设计以及其他相关的软件研发、信息服务领域取得突破,大大促进软件和服务外包向高端方向发展。今后要立足日本,扩展韩国和欧美,鼓励和支持企业赴韩国和欧美开展市场推介,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引进跨国公司前来大连设立研发中心。

十年磨一剑

经过了十年磨炼的大连软件外包业的发展证明:在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任何一个城市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被纳入全球产业分工的链条之中。“大连已不是我们自己的大连,她已经成为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的目的地之一,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分工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副市长戴玉林这样定位大连软件产业,大连的价值,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被重新定义。

在过去十几年中,伴随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的快速兴起和发展,出现了一批包括爱尔兰都柏林、印度班加罗尔在内的领军城市。它们特有的人才优势和政府支持,使其成为国际大公司服务外包的主要目的地。随着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规模的迅速扩大,已有领军城市的作用已远远无法满足需求。“这必然为更多的城市提供机遇。我认为,今后五年内必然会产生一批在软件和服务外包方面新的领军城市。”夏德仁说,“大连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城市,完全有条件成为这样的新领军城市。”

应该说,大连发展面向日本的软件出口战略是比较成功的,对日软件的出口不但对大连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软件产业的发展壮大,还扩大了城市出口创汇,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在新一轮的竞争大潮中,全球的发包市场都把中国作为发展重点,美国试图改变过于依赖印度的局面,而最佳替代国就是中国。有人说“大连是中国的班加罗尔”,与班加罗尔比较,大连在政治稳定上、经济增长上、产业结构上、市场和人力成本上都有与班加罗尔的比较优势。

大连对日本软件外包已有10年以上历史,承揽了日本对中国发包量的近50%的业务,市场已经有一定规模基础。这个市场仍然潜力巨大,因为日本企业整体的软件和服务外包程度远低于欧美,市场开发还在早期。日本经济正处于长期不景气后的回暖阶段,许多企业正在释放大量 IT需求以替换旧的 IT系统,本土的供应能力有限,必然会将相当部分软件开发工作外包。在日本软件外包市场,大连在语言、文化、地理上的优势得天独厚,印度在日本市场则不很顺利。想要发展壮大,中国软件外包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人才培养。有了自己的人才储备,超越印度将不再是一个梦想。

信心来自于已有的基础。在过去的10年中,大连软件产业年产值增长了100余倍,出口增长了近70倍,软件产业也为我们的城市其他相关产业带来了很强的拉动作用。据了解,大连机场的“国际地区旅客吞吐量”这些年急剧增长,2007年达到171万人次,增幅20%,如此之多的“国际旅客”,也直接得益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市政府办公厅提供的一个数据是:南方航空公司每出100张公务舱的机票,就有40张来源于大连高新园区的软件公司。软件外包业的发展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升值并不能一下子全面改变产业的格局。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一切都在进行中。大连现在作出的努力在未来能否收获期待的果实?大连什么时候能赶上班加罗尔?一切一切,似乎都没有定局,又似乎,是早已注定的。

在当前我国各城市纷纷掀起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浪潮的时候,大连由于先发已处于行业前端,在全球经济链条中,大连将代表中国谋求更为重要的位置。当然,大连并不想也不该仅仅满足于做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沧海一粟。当全球经济增长的14来自中国的贡献,中国的城市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应当有足够的自信谋求更重要的价值体现。“世界是平的,但我们的心可以像山一样高。”当本土软件企业在中亚、东南亚、美国、欧洲纷纷镌刻大连的印记时,扁平的世界中崛起了大连高度。

“乘风破浪会有时”,历经十年发展我市软件产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基础优势、软件外包领先优势、政策环境优势,走出了具有特色和优势的软件产业发展之路,成为中国最大的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区域之一。在新的发展时期,大连将以建设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为目标,着力打造大连软件产业竞争优势,按照“立足日韩、面向世界、服务东北”的发展目标,全面融入国际产业分工,提升大连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未来关键的五年时间里,我市软件产业要明确一个目标——强做大软件外包产业,力争到2012年软件产业规模占地区GDP的比重超过10%,使之真正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大连在发展中得到的机遇,从来没有像软件产业给予我们的这样多;一个产业为城市带来的变化,也从来没有软件产业这样大。”谈起软件业对大连的影响,市长夏德仁如此评价。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大连日报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