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规划算法

来源:互联网 发布:野蔷薇 戴佩妮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7 06:20

什么是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所以我们简称动态规划为DP)运筹学的一个分支,是求解决策过程(decision process)最优化的数学方法。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数学家R.E.Bellman等人在研究多阶段决策过程(multistep decision process)的优化问题时,提出了著名的最优化原理(principle of optimality),把多阶段过程转化为一系列单阶段问题,利用各阶段之间的关系,逐个求解,创立了解决这类过程优化问题的新方法——动态规划。1957年出版了他的名著《Dynamic Programming》,这是该领域的第一本著作。

       动态规划算法通常基于一个递推公式及一个或多个初始状态。当前子问题的解将由上一次子问题的解推出。使用动态规划来解题只需要多项式时间复杂度,因此它比回溯法、暴力法等要快许多。

       说了这么多术语,想必大家都很头疼,现在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了解一下DP的基本原理。

首先,我们要找到某个状态的最优解,然后在它的帮助下,找到下一个状态的最优解。这句话暂时理解不了没关系,请看下面的例子:

如果我们有面值为1元、3元和5元的硬币若干枚,如何用最少的硬币凑够11元? 

我们凭直观感觉告诉自己,先选面值最大,因此最多选25元的硬币,现在是10元了,还差一元,接下来我们挑选第二大的3元硬币,发现不行(10+3=13超了),因此我们继续选第三大的硬币也就是1元硬币,选一个就可以(10+1=11),所以总共用了3枚硬币凑够了11元。这就是贪心法,每次选最大的。但是我们将面值改为2元,3元和5元的硬币,再用贪心法就不行了。为什么呢?按照贪心思路,我们同样先取2枚最大5元硬币,现在10元了,还差一元,接下来选第二大的,发现不行,再选第三大的,还是不行,这时用贪心方法永远凑不出11元,但是你仔细看看,其实我们可以凑出11元的,23元硬币和1枚五元硬币就行了,这是人经过思考判断出来了的,但是怎么让计算机算出来呢?这就要用动态规划的思想:

首先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如何用最少的硬币凑够i(i<11)?为什么要这么问呢?两个原因:1.当我们遇到一个大问题时,总是习惯把问题的规模变小,这样便于分析讨论。 2.这个规模变小后的问题和原来的问题是同质的,除了规模变小,其它的都是一样的,本质上它还是同一个问题(规模变小后的问题其实是原问题的子问题)

好了,让我们从最小的i开始吧。当i=0,即我们需要多少个硬币来凑够0元。由于135都大于0,即没有比0小的币值,因此凑够0元我们最少需要0个硬币。 (这个分析很傻是不是?别着急,这个思路有利于我们理清动态规划究竟在做些什么。这时候我们发现用一个标记来表示这句凑够0元我们最少需要0个硬币。会比较方便,如果一直用纯文字来表述,不出一会儿你就会觉得很绕了。那么,我们用d(i)=j来表示凑够i元最少需要j个硬币。于是我们已经得到了d(0)=0,表示凑够0元最小需要0个硬币。当i=1时,只有面值为1元的硬币可用,因此我们拿起一个面值为1的硬币,接下来只需要凑够0元即可,而这个是已经知道答案的,即d(0)=0。所以,d(1)=d(1-1)+1=d(0)+1=0+1=1。当i=2时,仍然只有面值为1的硬币可用,于是我拿起一个面值为1的硬币,接下来我只需要再凑够2-1=1元即可(记得要用最小的硬币数量),而这个答案也已经知道了。所以d(2)=d(2-1)+1=d(1)+1=1+1=2。一直到这里,你都可能会觉得,好无聊,感觉像做小学生的题目似的。因为我们一直都只能操作面值为1的硬币!耐心点,让我们看看i=3时的情况。当i=3时,我们能用的硬币就有两种了:1元的和3元的( 5元的仍然没用,因为你需要凑的数目是3元!5元太多了亲)。既然能用的硬币有两种,我就有两种方案。如果我拿了一个1元的硬币,我的目标就变为了:凑够3-1=2元需要的最少硬币数量。即d(3)=d(3-1)+1=d(2)+1=2+1=3。这个方案说的是,我拿31元的硬币;第二种方案是我拿起一个3元的硬币,我的目标就变成:凑够3-3=0元需要的最少硬币数量。即d(3)=d(3-3)+1=d(0)+1=0+1=1. 这个方案说的是,我拿13元的硬币。好了,这两种方案哪种更优呢?记得我们可是要用最少的硬币数量来凑够3元的。所以,选择d(3)=1,怎么来的呢?具体是这样得到的:d(3)=min{d(3-1)+1, d(3-3)+1}

OK,码了这么多字讲具体的东西,让我们来点抽象的。从以上的文字中,我们要抽出动态规划里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状态和状态转移方程。

上文中d(i)表示凑够i元需要的最少硬币数量,我们将它定义为该问题的"状态",这个状态是怎么找出来的呢?根据子问题定义状态。你找到子问题,状态也就浮出水面了。最终我们要求解的问题,可以用这个状态来表示:d(11),即凑够11元最少需要多少个硬币。那状态转移方程是什么呢?既然我们用d(i)表示状态,那么状态转移方程自然包含d(i),上文中包含状态d(i)的方程是:d(3)=min{d(3-1)+1, d(3-3)+1}。没错,它就是状态转移方程,描述状态之间是如何转移的。当然,我们要对它抽象一下,

d(i)=min{ d(i-vj)+1 },其中i-vj >=0vj表示第j个硬币的面值;

有了状态和状态转移方程,这个问题基本上也就解决了。当然了,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code!

int main(){    int a[3] = {1,3,5},sum = 11,cent = 0,dp[12];    dp[0] = 0;    for(int i = 1; i <= sum; i++) dp[i] = i;//我们假设存在1元的硬币那么i元最多只需要i枚1元硬币,当然最好设置dp[i]等于无穷大    for(int i = 1; i <= sum; i++){        for(int j = 0; j < 3; j++){            if(i >= a[j] && dp[i - a[j]] + 1 < dp[i]){                dp[i] = dp[i- a[j] ] + 1;            }        }    }    cout<<dp[sum]<<endl;    return 0;}


 

下图是当i011时的解:


 

从上图可以得出,要凑够11元至少需要3枚硬币。

此外,通过追踪我们是如何从前一个状态值得到当前状态值的,可以找到每一次我们用的是什么面值的硬币。比如,从上面的图我们可以看出,最终结果d(11)=d(10)+1(面值为1),而d(10)=d(5)+1(面值为5),最后d(5)=d(0)+1 (面值为5)。所以我们凑够11元最少需要的3枚硬币是:1元、5元、5元。

 

    通过硬币问题我们初识DP的原理,其实可以说贪心问题是DP问题的特例,现在我们通过几道题目加深对DP问题的理解

数塔问题是动态规划经典的题目,下面来初步讲解下

将一个由N行数字组成的三角形,如图所以,设计一个算法,计算出三角形的由顶至底的一条路径,使该路径经过的数字总和最大。

学弟学妹们你们之前学过DFSBFS,第一眼看过去这题应该用DFS解决,没错,DFS也可以,但是我们观察下n行总共有(1 + 2 + 3 + 4+…+n) = 1+n*n/2个节点,在递归求解的过程中很多节点被重复访问了,这就导致时间大大增加,必然超时

比如用递归的话,18这个节点被访问了两次

 

但是如果用DP的话这个节点可以只访问一次

 

好了,现在我们用DP解决这道问题

 

将上图转化一下:


假设上图用map[][]数组保存。

f[i][j]表示从顶点(1, 1)到顶点(i, j)的最大值。

则可以得到状态转移方程:

f[i][j] = max(f[i+1][j], f[i+1][j+1]) + map[i][j]

此题既适合自顶而下的方法做,也适合自底而上的方法,

当用自顶而下的方法做时,最后要在在最后一列数中找出最大值,

而用自底而上的方法做时,f[1][1]即为最大值。

所以我们将图2根据状态转移方程可以得到图3


最大值是30.

代码如下:

1 #include <cstdio>  2. #include <iostream>  3. #include <algorithm>  4. #include <cstring>  5. using namespace std;  6. int a[2000][2000];  7. int main()  8. {  9.     int t,n,i,j;  10.     while(~scanf("%d",&n))  11.     { 12.         for(i=0; i<n; i++)  13.             for(j=0; j<=i; j++)  14.                 scanf("%d",&a[i][j]);  15.         for(i=n-1; i>0; i--)  16.             for(j=0; j<i; j++)  17.                 a[i-1][j]+=max(a[i][j],a[i][j+1]);  18.         printf("%d\n",a[0][0]);  19.     }  20.     return 0;  21. }  


 

上面讨论了两个非常简单的例子。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对于更复杂的问题,如何找到状态之间的转移方式(即找到状态转移方程)。为此我们要引入一个新词叫递推关系来将状态联系起来(说的还是状态转移方程)

OK,上例子,看看它是如何工作的。

一个序列有N个数:A[1],A[2],…,A[N],求出最长非降子序列的长度。 (DP基本都会讲到的一个问题LISlongest increasing subsequence)

正如上面我们讲的,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定义一个状态来代表它的子问题,并且找到它的解。注意,大部分情况下,某个状态只与它前面出现的状态有关,而独立于后面的状态。

让我们沿用入门一节里那道简单题的思路来一步步找到状态状态转移方程。假如我们考虑求A[1],A[2],…,A[i]的最长非降子序列的长度,其中i<N,那么上面的问题变成了原问题的一个子问题(问题规模变小了,你可以让i=1,2,3等来分析然后我们定义d(i),表示前i个数中以A[i]结尾的最长非降子序列的长度。OK,对照入门中的简单题,你应该可以估计到这个d(i)就是我们要找的状态。如果我们把d(1)d(N)都计算出来,那么最终我们要找的答案就是这里面最大的那个。状态找到了,下一步找出状态转移方程。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是如何找到状态转移方程的,我先把下面的例子提到前面来讲。如果我们要求的这N个数的序列是:

534867

根据上面找到的状态,我们可以得到:(下文的最长非降子序列都用LIS表示)

· 1个数的LIS长度d(1)=1(序列:5)

· 2个数的LIS长度d(2)=1(序列:33前面没有比3小的)

· 3个数的LIS长度d(3)=2(序列:344前面有个比它小的3,所以d(3)=d(2)+1)

· 4个数的LIS长度d(4)=3(序列:3488前面比它小的有3个数,所以 d(4)=max{d(1),d(2),d(3)}+1=3)

OK,分析到这,我觉得状态转移方程已经很明显了,如果我们已经求出了d(1)d(i-1),那么d(i)可以用下面的状态转移方程得到:

d(i) = max{1, d(j)+1},其中j<i,A[j]<=A[i]

用大白话解释就是,想要求d(i),就把i前面的各个子序列中,最后一个数不大于A[i]的序列长度加1,然后取出最大的长度即为d(i)。当然了,有可能i前面的各个子序列中最后一个数都大于A[i],那么d(i)=1,即它自身成为一个长度为1的子序列。

分析完了,上图:(第二列表示前i个数中LIS的长度,第三列表示,LIS中到达当前这个数的上一个数的下标,根据这个可以求出LIS序列)


 

代码:

1. #include <cstdio>  2. #include <iostream>  3. #include <algorithm>  4. #include <cstring>  5. usingnamespace std;  6.    7. int main()  8. {  9.     int dp[2000],a[2000],n;  10.     while(cin>>n)  11.     {  12.         memset(dp,0,sizeof(dp));  13.         intres = 0;  14.         for(inti = 0; i < n; i++) cin>>a[i];  15.    16.         for(inti = 0; i < n; i++)  17.         {  18.             dp[i] = 1;  19.             for(intj = 0; j < i; j++)  20.             {  21.                 if(a[j] < a[i])  22.                 dp[i] = max(dp[i],dp[j] + 1);  23.             }  24.    25.           res = max(res,dp[i]);  26.         }  27.    28.         cout<<res<<endl;  29.     }  30.     return0;  31. }


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n2 ),并不是最优的解法。还有一种很巧妙的算法可以将时间复杂度降到O(nlogn),网上已经有各种文章介绍它,这里就不再赘述。此题还可以用排序+LCS”来解,感兴趣的话可自行GoogleBaidu

 

最后讲一下最长上升公共子序列问题:

问题描述

    什么是最长公共子序列呢?好比一个数列S,如果分别是两个或多个已知数列的子序列,且是所有符合此条件序列中最长的,则S 称为已知序列的最长公共子序列。

    举个例子,如:有两条随机序列,如 1 3 4 5 5 and 2 4 5 5 7 6,则它们的最长公共子序列便是:4 5 5

LCS问题的解决思路

· 

穷举法   

· 

    解最长公共子序列问题时最容易想到的算法是穷举搜索法,即对X的每一个子序列,检查它是否也是Y的子序列,从而确定它是否为XY的公共子序列,并且在检查过程中选出最长的公共子序列。XY的所有子序列都检查过后即可求出XY的最长公共子序列。X的一个子序列相应于下标序列{1, 2, …, m}的一个子序列,因此,X共有2m个不同子序列(Y亦如此,如为2^n),从而穷举搜索法需要指数时间(2^m * 2^n)。

· 动态规划算法

    事实上,最长公共子序列问题也有最优子结构性质。

:

Xi=x1xi﹥即X序列的前i个字符 (1≤i≤m)(前缀)

Yj=y1yj﹥即Y序列的前j个字符 (1≤j≤n)(前缀)

假定Z=z1zk∈LCS(X , Y)

· 

xm=yn(最后一个字符相同),则不难用反证法证明:该字符必是XY的任一最长公共子序列Z(设长度为k)的最后一个字符,即有zk = xm = yn 且显然有Zk-1∈LCS(Xm-1 , Yn-1)Z的前缀Zk-1Xm-1Yn-1的最长公共子序列。此时,问题化归成求Xm-1Yn-1LCSLCS(X , Y)的长度等于LCS(Xm-1 , Yn-1)的长度加1)。

· 

· 

xm≠yn,则亦不难用反证法证明:要么Z∈LCS(Xm-1, Y),要么Z∈LCS(X , Yn-1)。由于zk≠xmzk≠yn其中至少有一个必成立,若zk≠xm则有Z∈LCS(Xm-1 , Y),类似的,若zk≠yn 则有Z∈LCS(X , Yn-1)。此时,问题化归成求Xm-1YLCSXYn-1LCSLCS(X , Y)的长度为:max{LCS(Xm-1 , Y)的长度, LCS(X , Yn-1)的长度}

· 

    由于上述当xm≠yn的情况中,求LCS(Xm-1 , Y)的长度与LCS(X , Yn-1)的长度,这两个问题不是相互独立的:两者都需要求LCS(Xm-1Yn-1)的长度。另外两个序列的LCS中包含了两个序列的前缀的LCS,故问题具有最优子结构性质考虑用动态规划法。

    也就是说,解决这个LCS问题,你要求三个方面的东西:1、LCSXm-1Yn-1+12、LCSXm-1Y),LCSXYn-1);3、max{LCSXm-1Y),LCSXYn-1}

    行文至此,其实对这个LCS的动态规划解法已叙述殆尽,不过,为了成书的某种必要性,下面,我试着再多加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第三节、动态规划算法解LCS问题

3.1、最长公共子序列的结构

    最长公共子序列的结构有如下表示:

    设序列X=<x1, x2, …, xm>Y=<y1, y2, …, yn>的一个最长公共子序列Z=<z1, z2, …, zk>,则:

1. xm=yn,则zk=xm=ynZk-1Xm-1Yn-1的最长公共子序列;

2. xm≠ynzk≠xZXm-1Y的最长公共子序列;

3. xm≠ynzk≠yn ,则ZXYn-1的最长公共子序列。

    其中Xm-1=<x1, x2, …, xm-1>Yn-1=<y1, y2, …, yn-1>Zk-1=<z1, z2, …, zk-1>

32.子问题的递归结构

    由最长公共子序列问题的最优子结构性质可知,要找出X=<x1, x2, …, xm>Y=<y1, y2, …, yn>的最长公共子序列,可按以下方式递归地进行:当xm=yn时,找出Xm-1和Yn-1的最长公共子序列,然后在其尾部加上xm(=yn)即可得XY的一个最长公共子序列。当xm≠yn时,必须解两个子问题,即找出Xm-1和Y的一个最长公共子序列及XYn-1的一个最长公共子序列。这两个公共子序列中较长者即为XY的一个最长公共子序列。

    由此递归结构容易看到最长公共子序列问题具有子问题重叠性质。例如,在计算XY的最长公共子序列时,可能要计算出XYn-1及Xm-1和Y的最长公共子序列。而这两个子问题都包含一个公共子问题,即计算Xm-1和Yn-1的最长公共子序列。

    与矩阵连乘积最优计算次序问题类似,我们来建立子问题的最优值的递归关系。用c[i,j]记录序列Xi和Yj的最长公共子序列的长度。其中Xi=<x1, x2, …, xi>Yj=<y1, y2, …, yj>。当i=0j=0时,空序列是Xi和Yj的最长公共子序列,故c[i,j]=0。其他情况下,由定理可建立递归关系如下:

 

代码如下:

1. #include <cstdio>  2. #include <iostream>  3. #include <algorithm>  4. #include <cstring>  5. using namespace std;  6.    7. int main()  8. {  9.     string str1,str2;  10.     int dp[200][200];  11.     while(cin>>str1>>str2)  12.     {  13.         memset(dp,0,sizeof(dp));  14.    15.         int la = str1.length();  16.         int lb = str2.length();  17.    18.         for(int i = 1; i <= la; i++)  19.             for(int j = 1; j <= lb; j++)  20.         {  21.             if(str1[i - 1] == str2[j - 1])  22.             {  23.                 dp[i][j] = dp[i-1][j-1]+1;  24.             }  25.             else dp[i][j] = max(dp[i-1][j],dp[i][j-1]);  26.         }  27.         cout<<dp[la][lb]<<endl;  28.     }  29.     return 0;


 

讲到这想必对DP问题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了吧?乘热打铁,我们去HDU刷几道简单题练练手感!

 

HDU2191

HDU1159

HDU1432

HDU2084

DP问题是ACM里面最难的,因为太考思维能力了,只有将状态转移方程推出来才能解决问题,DP问题也是面试的时候最容易考到的,希望大家好好学DP,至少在面试的时候不吃亏。

DP问题还有比较难的,分为数字DP,插头DP,状态压缩DP,概率DP,组合DP,树状DP等等都是非常难理解的,但是也很有趣,有兴趣的可以找资料学习


最近李建中老师的算法课上完了,他的课大部分都是在讲算法的数学证明,这对算法本身的理解并没有花大手笔,于是我结合自己ACM一年多的算法经验和一堆收集的资料,准备写专题【白话数据结构和算法】,大家多多关注,一起加油~~~~

1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