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磁盘的分割、格式化、检验与挂载

来源:互联网 发布:盖世英雄网络直播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15:13
对于一个系统管理者( root )而言,磁盘的的管理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尤其近来硬盘已经渐渐的被当成是消耗品了 ..... 如果我们想要在系统里面新增一颗硬盘时,应该有哪些动作需要做的呢:

A 对磁盘进行分割,以创建可用的 partition ;B 对该 partition 进行格式化( format ),以创建系统可用的 filesystem;C 若想要仔细一点,则可对刚刚创建好的 filesystem 进行检验;D 在 Linux 系统上,需要创建挂载点 ( 亦即是目录 ),并将他挂载上来;


当然啰,在上述的过程当中,还有很多需要考虑的,例如磁盘分区槽 (partition) 需要定多大? 是否需要加入 journal 的功能?inode 与 block 的数量应该如何规划等等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决定, 都需要与你的主机用途来加以考虑的~所以,在这个小节里面,鸟哥仅会介绍几个动作而已, 更详细的配置值,则需要以你未来的经验来参考啰!

磁盘分区: fdisk

[root@www ~]# fdisk [-l] 装置名称选项与参数:-l  :输出后面接的装置所有的 partition 内容。若仅有 fdisk -l 时,      则系统将会把整个系统内能够搜寻到的装置的 partition 均列出来。范例:找出你系统中的根目录所在磁盘,并查阅该硬盘内的相关信息[root@www ~]# df /            <==注意:重点在找出磁盘文件名而已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dev/hdc2              9920624   3823168   5585388  41% /[root@www ~]# fdisk /dev/hdc  <==仔细看,不要加上数字喔!The number of cylinders for this disk is set to 5005.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that, but this is larger than 1024,and could in certain setups cause problems with:1) software that runs at boot time (e.g., old versions of LILO)2) booting and partitioning software from other OSs   (e.g., DOS FDISK, OS/2 FDISK)Command (m for help):     <==等待你的输入!


由于每个人的环境都不一样,因此每部主机的磁盘数量也不相同。所以你可以先使用 df 这个命令找出可用磁盘文件名, 然后再用 fdisk 来查阅。在你进入 fdisk 这支程序的工作画面后,如果您的硬盘太大的话(通常指磁柱数量多于 1024 以上),就会出现如上信息。这个信息仅是在告知你,因为某些旧版的软件与操作系统并无法支持大于 1024 磁柱 (cylinter) 后的扇区使用,不过我们新版的 Linux 是没问题啦!底下继续来看看 fdisk 内如何操作相关动作吧!

Command (m for help): m   <== 输入 m 后,就会看到底下这些命令介绍Command action   a   toggle a bootable flag   b   edit bsd disklabel   c   toggle the dos compatibility flag   d   delete a partition            <==删除一个partition   l   list known partition types   m   print this menu   n   add a new partition           <==新增一个partition   o   create a new empty DOS partition table   p   print the partition table     <==在屏幕上显示分割表   q   quit without saving changes   <==不储存离开fdisk程序   s   create a new empty Sun disklabel   t   change a partition's system id   u   change display/entry units   v   verify the partition table   w   write table to disk and exit  <==将刚刚的动作写入分割表   x   extra functionality (experts only)


老实说,使用 fdisk 这支程序是完全不需要背命令的!如同上面的表格中,你只要按下 m 就能够看到所有的动作! 比较重要的动作在上面已经用底线画出来了,你可以参考看看。其中比较不一样的是『q 与 w』这两个玩意儿! 不管你进行了什么动作,只要离开 fdisk 时按下『q』,那么所有的动作『都不会生效!』相反的, 按下『w』就是动作生效的意思。所以,你可以随便玩 fdisk ,只要离开时按下的是『q』即可。 ^_^! 好了,先来看看分割表信息吧!

Command (m for help): p  <== 这里可以输出目前磁盘的状态Disk /dev/hdc: 41.1 GB, 41174138880 bytes        <==这个磁盘的文件名与容量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5005 cylinders      <==磁头、扇区与磁柱大小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每个磁柱的大小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dev/hdc1   *           1          13      104391   83  Linux/dev/hdc2              14        1288    10241437+  83  Linux/dev/hdc3            1289        1925     5116702+  83  Linux/dev/hdc4            1926        5005    24740100    5  Extended/dev/hdc5            1926        2052     1020096   82  Linux swap / Solaris# 装置文件名 启动区否 开始磁柱    结束磁柱  1K大小容量 磁盘分区槽内的系统Command (m for help): q# 想要不储存离开吗?按下 q 就对了!不要随便按 w 啊!


使用『 p 』可以列出目前这颗磁盘的分割表信息,这个信息的上半部在显示整体磁盘的状态。 以鸟哥这颗磁盘为例,这个磁盘共有 41.1GB 左右的容量,共有 5005 个磁柱,每个磁柱透过 255 个磁头在管理读写, 每个磁头管理 63 个扇区,而每个扇区的大小均为 512bytes ,因此每个磁柱为『 255*63*512 = 16065*512 = 8225280bytes 』。

下半部的分割表信息主要在列出每个分割槽的个别信息项目。每个项目的意义为:

A Device:装置文件名,依据不同的磁盘接口/分割槽位置而变。B Boot:是否为启动引导块?通常 Windows 系统的 C 需要这块!C Start, End:这个分割槽在哪个磁柱号码之间,可以决定此分割槽的大小;D Blocks:就是以 1K 为单位的容量。如上所示,/dev/hdc1 大小为104391K = 102MBE ID, System:代表这个分割槽内的文件系统应该是啥!不过这个项目只是一个提示而已, 不见得真的代表此分割槽内的文件系统喔!


从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几件事情:

A 整部磁盘还可以进行额外的分割,因为最大磁柱为 5005 ,但只使用到 2052 号而已;C /dev/hdc5 是由 /dev/hdc4 分割出来的,因为 /dev/hdc4 为 Extended,且 /dev/hdc5 磁柱号码在 /dev/hdc4 之内;


fdisk 还可以直接秀出系统内的所有 partition 喔!举例来说,鸟哥刚刚插入一个 U盘 磁盘到这部 Linux 系统中, 那该如何观察 (1)这个磁盘的代号与 (2)这个磁盘的分割槽呢?

范例:查阅目前系统内的所有 partition 有哪些?[root@www ~]# fdisk -lDisk /dev/hdc: 41.1 GB, 41174138880 bytes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5005 cylinders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dev/hdc1   *           1          13      104391   83  Linux/dev/hdc2              14        1288    10241437+  83  Linux/dev/hdc3            1289        1925     5116702+  83  Linux/dev/hdc4            1926        5005    24740100    5  Extended/dev/hdc5            1926        2052     1020096   82  Linux swap / SolarisDisk /dev/sda: 8313 MB, 8313110528 bytes59 heads, 58 sectors/track, 4744 cylindersUnits = cylinders of 3422 * 512 = 1752064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dev/sda1               1        4745     8118260    b  W95 FAT32


由上表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我有两颗磁盘,磁盘文件名为『/dev/hdc 与 /dev/sda』,/dev/hdc 已经在上面谈过了, 至于 /dev/sda 则有 8GB 左右的容量,且全部的磁柱都已经分割给 /dev/sda1 ,该文件系统应该为 Windows 的 FAT 文件系统。这样很容易查阅到分割方面的信息吧!

这个 fdisk 只有 root 才能运行,此外,请注意, 使用的『装置文件名』请不要加上数字,因为 partition 是针对『整个硬盘装置』而不是某个 partition 呢!所以运行『 fdisk /dev/hdc1 』 就会发生错误啦!要使用 fdisk /dev/hdc 才对!那么我们知道可以利用 fdisk 来查阅硬盘的 partition 信息外,底下再来说一说进入 fdisk 之后的几个常做的工作!

再次强调,你可以使用 fdisk 在您的硬盘上面胡搞瞎搞的进行实际操作,都不打紧, 但是请『千万记住,不要按下 w 即可!』离开的时候按下 q 就万事无妨啰!

删除磁盘分区槽

如果你是按照鸟哥建议的方式去安装你的 CentOS ,那么你的磁盘应该会预留一块容量来做练习的。 实际练习新增硬盘之前,我们先来玩一玩恐怖的删除好了~如果想要测试一下如何将你的 /dev/hdc 全部的分割槽删除,应该怎么做?

1 fdisk /dev/hdc :先进入 fdisk 画面;
2 p :先看一下分割槽的信息,假设要杀掉 /dev/hdc1;
3 d :这个时候会要你选择一个 partition ,就选 1 啰!
4 w (or) q :按 w 可储存到磁盘数据表中,并离开 fdisk ;当然啰, 如果你反悔了,呵呵,直接按下 q 就可以取消刚刚的删除动作了!

# 练习一: 先进入 fdisk 的画面当中去![root@www ~]# fdisk /dev/hdc# 练习二: 先看看整个分割表的情况是如何Command (m for help): pDisk /dev/hdc: 41.1 GB, 41174138880 bytes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5005 cylinders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dev/hdc1   *           1          13      104391   83  Linux/dev/hdc2              14        1288    10241437+  83  Linux/dev/hdc3            1289        1925     5116702+  83  Linux/dev/hdc4            1926        5005    24740100    5  Extended/dev/hdc5            1926        2052     1020096   82  Linux swap / Solaris# 练习三: 按下 d 给他删除吧!Command (m for help): dPartition number (1-5): 4Command (m for help): dPartition number (1-4): 3Command (m for help): pDisk /dev/hdc: 41.1 GB, 41174138880 bytes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5005 cylinders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dev/hdc1   *           1          13      104391   83  Linux/dev/hdc2              14        1288    10241437+  83  Linux# 因为 /dev/hdc5 是由 /dev/hdc4 所衍生出来的逻辑分割槽,因此 /dev/hdc4 被删除,# /dev/hdc5 就自动不见了!最终就会剩下两个分割槽而已喔!Command (m for help): q# 鸟哥这里仅是做一个练习而已,所以,按下 q 就能够离开啰~


练习新增磁盘分区槽

新增磁盘分区槽有好多种情况,因为新增 Primary / Extended / Logical 的显示结果都不太相同。 底下我们先将 /dev/hdc 全部删除成为干净未分割的磁盘,然后依序新增给大家瞧瞧!

# 练习一: 进入 fdisk 的分割软件画面中,并删除所有分割槽:[root@www ~]# fdisk /dev/hdcCommand (m for help): dPartition number (1-5): 4Command (m for help): dPartition number (1-4): 3Command (m for help): dPartition number (1-4): 2Command (m for help): dSelected partition 1# 由于最后仅剩下一个 partition ,因此系统主动选取这个 partition 删除去!# 练习二: 开始新增,我们先新增一个 Primary  的分割槽,且指定为 4 号看看!Command (m for help): nCommand action            <==因为是全新磁盘,因此只会问extended/primary而已   e   extended   p   primary partition (1-4)p                         <==选择 Primary 分割槽Partition number (1-4): 4 <==配置为 4 号!First cylinder (1-5005, default 1): <==直接按下[enter]按键决定!Using default value 1               <==启始磁柱就选用默认值!Last cylinder or +size or +sizeM or +sizeK (1-5005, default 5005): +512M# 这个地方有趣了!我们知道 partition 是由 n1 到 n2 的磁柱号码 (cylinder),# 但磁柱的大小每颗磁盘都不相同,这个时候可以填入 +512M 来让系统自动帮我们找出# 『最接近 512M 的那个 cylinder 号码』!因为不可能刚好等于 512MBytes 啦!# 如上所示:这个地方输入的方式有两种:# 1) 直接输入磁柱的号码,你得要自己计算磁柱/分割槽的大小才行;# 2) 用 +XXM 来输入分割槽的大小,让系统自己捉磁柱的号码。#    +与M是必须要有的,XX为数字Command (m for help): pDisk /dev/hdc: 41.1 GB, 41174138880 bytes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5005 cylinders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dev/hdc4               1          63      506016   83  Linux# 注意!只有 4 号! 1 ~ 3 保留下来了!


# 练习三: 继续新增一个,这次我们新增 Extended 的分割槽好了!Command (m for help): nCommand action   e   extended   p   primary partition (1-4)e    <==选择的是 Extended 喔!Partition number (1-4): 1First cylinder (64-5005, default 64): <=[enter]Using default value 64Last cylinder or +size or +sizeM or +sizeK (64-5005, default 5005): <=[enter]Using default value 5005# 还记得我们在第三章的磁盘分区表曾经谈到过的,扩展分配最好能够包含所有# 未分割的区间;所以在这个练习中,我们将所有未配置的磁柱都给了这个分割槽喔!# 所以在开始/结束磁柱的位置上,按下两个[enter]用默认值即可!Command (m for help): pDisk /dev/hdc: 41.1 GB, 41174138880 bytes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5005 cylinders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dev/hdc1              64        5005    39696615    5  Extended/dev/hdc4               1          63      506016   83  Linux# 如上所示,所有的磁柱都在 /dev/hdc1 里面啰!


# 练习四: 这次我们随便新增一个 2GB 的分割槽看看!Command (m for help): nCommand action   l   logical (5 or over)     <==因为已有 extended ,所以出现 logical 分割槽   p   primary partition (1-4)p   <==偷偷玩一下,能否新增主要分割槽Partition number (1-4): 2No free sectors available   <==肯定不行!因为没有多余的磁柱可供配置Command (m for help): nCommand action   l   logical (5 or over)   p   primary partition (1-4)l   <==乖乖使用逻辑分割槽吧!First cylinder (64-5005, default 64): <=[enter]Using default value 64Last cylinder or +size or +sizeM or +sizeK (64-5005, default 5005): +2048MCommand (m for help): pDisk /dev/hdc: 41.1 GB, 41174138880 bytes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5005 cylinders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dev/hdc1              64        5005    39696615    5  Extended/dev/hdc4               1          63      506016   83  Linux/dev/hdc5              64         313     2008093+  83  Linux# 这样就新增了 2GB 的分割槽,且由于是 logical ,所以由 5 号开始!Command (m for help): q# 鸟哥这里仅是做一个练习而已,所以,按下 q 就能够离开啰~


上面的练习非常重要!您得要自行练习一下比较好!注意,不要按下 w 喔!会让你的系统损毁的! 由上面的一连串练习中,最重要的地方其实就在于创建分割槽的形式( primary/extended/logical )以及分割槽的大小了!一般来说创建分割槽的形式会有底下的数种状况:

1-4 号尚有剩余,且系统未有 extended:
此时会出现让你挑选 Primary / Extended 的项目,且你可以指定 1~4 号间的号码;

1-4 号尚有剩余,且系统有 extended:
此时会出现让你挑选 Primary / Logical 的项目;若选择 p 则你还需要指定 1~4 号间的号码; 若选择 l(L的小写) 则不需要配置号码,因为系统会自动指定逻辑分割槽的文件名号码;

1-4 没有剩余,且系统有 extended:
此时不会让你挑选分割槽类型,直接会进入 logical 的分割槽形式。

例题:
请依照你的系统情况,创建一个大约 1GB 左右的分割槽,并显示该分割槽的相关信息:
答:
鸟哥的磁盘为 /dev/hdc ,尚有剩余磁柱号码,因此可以这样做:

[root@www ~]# fdisk /dev/hdcCommand (m for help): nFirst cylinder (2053-5005, default 2053): <==[enter]Using default value 2053Last cylinder or +size or +sizeM or +sizeK (2053-5005, default 5005): +2048MCommand (m for help): pDisk /dev/hdc: 41.1 GB, 41174138880 bytes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5005 cylinders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dev/hdc1   *           1          13      104391   83  Linux/dev/hdc2              14        1288    10241437+  83  Linux/dev/hdc3            1289        1925     5116702+  83  Linux/dev/hdc4            1926        5005    24740100    5  Extended/dev/hdc5            1926        2052     1020096   82  Linux swap / Solaris/dev/hdc6            2053        2302     2008093+  83  LinuxCommand (m for help): wThe partition table has been altered!Calling ioctl() to re-read partition table.WARNING: Re-reading the partition table failed with error 16: Device or resource busy.The kernel still uses the old table.The new table will be used at the next reboot.Syncing disks. <==见鬼了!竟然需要 reboot 才能够生效!我可不要重新启动![root@www ~]# partprobe  <==强制让核心重新捉一次 partition table


在这个实作题中,请务必要按下『 w 』这个动作!因为我们实际上确实要创建这个分割槽嘛! 但请仔细看一下最后的警告信息,因为我们的磁盘无法卸除(因为含有根目录),所以核心无法重新取得分割表信息, 因此此时系统会要求我们重新启动(reboot)以升级核心的分割表信息才行。

如上的练习中,最终写入分割表后竟然会让核心无法捉到分割表信息!此时你可以直接使用 reboot 来处理, 也可以使用 GNU 推出的工具程序来处置,那就是 partprobe 这个命令。这个命令的运行很简单, 他仅是告知核心必须要读取新的分割表而已,因此并不会在屏幕上出现任何信息才是!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需要 reboot 啰!

注意事项:

另外在实作过程中请特别注意,因为 SATA 硬盘最多能够支持到 15 号的分割槽, IDE 则可以支持到 63 号。 但目前大家常见的系统都是 SATA 磁盘,因此在练习的时候千万不要让你的分割槽超过 15 号! 否则即使你还有剩余的磁柱容量,但还是会无法继续进行分割的喔!

另外需要特别留意的是,fdisk 没有办法处理大于 2TB 以上的磁盘分区槽! 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因为虽然 Ext3 文件系统已经支持达到 16TB 以上的磁盘,但是分割命令却无法支持。 时至今日(2009)所有的硬件价格大跌,硬盘也已经出到单颗 1TB 之谱,若加上磁盘阵列 (RAID) , 高于 2TB 的磁盘系统应该会很常见!此时你就得使用 parted 这个命令了!我们会在本章最后谈一谈这个命令的用法。

磁盘格式化

分割完毕后自然就是要进行文件系统的格式化啰!格式化的命令非常的简单,那就是『make filesystem, mkfs』 这个命令啦!这个命令其实是个综合的命令,他会去呼叫正确的文件系统格式化工具软件! 不啰唆,让我们来瞧瞧吧!

mkfs

[root@www ~]# mkfs [-t 文件系统格式] 装置文件名选项与参数:-t  :可以接文件系统格式,例如 ext3, ext2, vfat 等(系统有支持才会生效)范例一:请将上个小节当中所制作出来的 /dev/hdc6 格式化为 ext3 文件系统[root@www ~]# mkfs -t ext3 /dev/hdc6mke2fs 1.39 (29-May-2006)Filesystem label=                <==这里指的是分割槽的名称(label)OS type: LinuxBlock size=4096 (log=2)          <==block 的大小配置为 4K Fragment size=4096 (log=2)251392 inodes, 502023 blocks     <==由此配置决定的inode/block数量25101 blocks (5.00%) reserved for the super userFirst data block=0Maximum filesystem blocks=51589939216 block groups32768 blocks per group, 32768 fragments per group15712 inodes per groupSuperblock backups stored on blocks:        32768, 98304, 163840, 229376, 294912Writing inode tables: doneCreating journal (8192 blocks): done <==有日志记录Writing superblocks and filesystem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oneThis filesystem will be automatically checked every 34 mounts or180 days, whichever comes first.  Use tune2fs -c or -i to override.# 这样就创建起来我们所需要的 Ext3 文件系统了!简单明了![root@www ~]# mkfs[tab][tab]mkfs         mkfs.cramfs  mkfs.ext2    mkfs.ext3    mkfs.msdos   mkfs.vfat# 按下两个[tab],会发现 mkfs 支持的文件格式如上所示!可以格式化 vfat 喔!


mkfs 其实是个综合命令而已,事实上如同上表所示,当我们使用『 mkfs -t ext3 ...』时, 系统会去呼叫 mkfs.ext3 这个命令来进行格式化的动作啦!若如同上表所展现的结果, 那么鸟哥这个系统支持的文件系统格式化工具有『cramfs, ext2, ext3, msdoc, vfat』等, 而最常用的应该是 ext3, vfat 两种啦! vfat 可以用在 Windows/Linux 共享的 U盘 闪盘啰。

例题:
将刚刚的 /dev/hdc6 格式化为 Windows 可读的 vfat 格式吧!
答:
mkfs -t vfat /dev/hdc6

在格式化为 Ext3 的范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结果里面含有非常多的信息,由于我们没有详细指定文件系统的细部项目, 因此系统会使用默认值来进行格式化。其中比较重要的部分为:文件系统的标头(Label)、Block的大小以及 inode 的数量。 如果你要指定这些东西,就得要了解一下 Ext2/Ext3 的公用程序,亦即 mke2fs 这个命令啰!


mke2fs

[root@www ~]# mke2fs [-b block大小] [-i block大小] [-L 标头] [-cj] 装置选项与参数:-b  :可以配置每个 block 的大小,目前支持 1024, 2048, 4096 bytes 三种;-i  :多少容量给予一个 inode 呢?-c  :检查磁盘错误,仅下达一次 -c 时,会进行快速读取测试;      如果下达两次 -c -c 的话,会测试读写(read-write),会很慢~-L  :后面可以接标头名称 (Label),这个 label 是有用的喔!e2label命令介绍会谈到~-j  :本来 mke2fs 是 EXT2 ,加上 -j 后,会主动加入 journal 而成为 EXT3。


mke2fs 是一个很详细但是很麻烦的命令!因为里面的细部配置太多了!现在我们进行如下的假设:


这个文件系统的标头配置为:vbird_logical
我的 block 指定为 2048 大小;
每 8192 bytes 分配一个 inode ;
建置为 journal 的 Ext3 文件系统。


开始格式化 /dev/hdc6 结果会变成如下所示:

[root@www ~]# mke2fs -j -L "vbird_logical" -b 2048 -i 8192 /dev/hdc6mke2fs 1.39 (29-May-2006)Filesystem label=vbird_logicalOS type: LinuxBlock size=2048 (log=1)Fragment size=2048 (log=1)251968 inodes, 1004046 blocks50202 blocks (5.00%) reserved for the super userFirst data block=0Maximum filesystem blocks=53791948862 block groups16384 blocks per group, 16384 fragments per group4064 inodes per groupSuperblock backups stored on blocks:        16384, 49152, 81920, 114688, 147456, 409600, 442368, 802816Writing inode tables: doneCreating journal (16384 blocks): doneWriting superblocks and filesystem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one# 比较看看,跟上面的范例用默认值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的啊?


其实 mke2fs 所使用的各项选项/参数也可以用在『 mkfs -t ext3 ... 』后面,因为最终使用的公用程序是相同的啦! 特别要注意的是 -b, -i 及 -j 这几个选项,尤其是 -j 这个选项,当没有指定 -j 的时候, mke2fs 使用 ext2 为格式化文件格式,若加入 -j 时,则格式化为 ext3 这个 Journaling 的 filesystem 呦!

老实说,如果没有特殊需求的话,使用『 mkfs -t ext3....』不但容易记忆,而且就非常好用啰!

磁盘检验: fsck, badblocks

由于系统在运行时谁也说不准啥时硬件或者是电源会有问题,所以『死机』可能是难免的情况(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 现在我们知道文件系统运行时会有硬盘与内存数据异步的状况发生,因此莫名其妙的死机非常可能导致文件系统的错乱。 问题来啦,如果文件系统真的发生错乱的话,那该如何是好?就...挽救啊!此时那个好用的 filesystem check, fsck 就得拿来仔细瞧瞧啰。

fsck

[root@www ~]# fsck [-t 文件系统] [-ACay] 装置名称选项与参数:-t  :如同 mkfs 一样,fsck 也是个综合软件而已!因此我们同样需要指定文件系统。      不过由于现今的 Linux 太聪明了,他会自动的透过 superblock 去分辨文件系统,      因此通常可以不需要这个选项的啰!请看后续的范例说明。-A  :依据 /etc/fstab 的内容,将需要的装置扫瞄一次。/etc/fstab 于下一小节说明,      通常启动过程中就会运行此一命令了。-a  :自动修复检查到的有问题的扇区,所以你不用一直按 y 啰!-y  :与 -a 类似,但是某些 filesystem 仅支持 -y 这个参数!-C  :可以在检验的过程当中,使用一个直方图来显示目前的进度!EXT2/EXT3 的额外选项功能:(e2fsck 这支命令所提供)-f  :强制检查!一般来说,如果 fsck 没有发现任何 unclean 的旗标,不会主动进入      细部检查的,如果您想要强制 fsck 进入细部检查,就得加上 -f 旗标啰!-D  :针对文件系统下的目录进行优化配置。范例一:强制的将前面我们创建的 /dev/hdc6 这个装置给他检验一下![root@www ~]# fsck -C -f -t ext3 /dev/hdc6 fsck 1.39 (29-May-2006)e2fsck 1.39 (29-May-2006)Pass 1: Checking inodes, blocks, and sizesPass 2: Checking directory structurePass 3: Checking directory connectivityPass 4: Checking reference countsPass 5: Checking group summary informationvbird_logical: 11/251968 files (9.1% non-contiguous), 36926/1004046 blocks# 如果没有加上 -f 的选项,则由于这个文件系统不曾出现问题,# 检查的经过非常快速!若加上 -f 强制检查,才会一项一项的显示过程。范例二:系统有多少文件系统支持的 fsck 软件?[root@www ~]# fsck[tab][tab]fsck         fsck.cramfs  fsck.ext2    fsck.ext3    fsck.msdos   fsck.vfat


这是用来检查与修正文件系统错误的命令。注意:通常只有身为 root 且你的文件系统有问题的时候才使用这个命令,否则在正常状况下使用此一命令, 可能会造成对系统的危害!通常使用这个命令的场合都是在系统出现极大的问题,导致你在 Linux 启动的时候得进入单人单机模式下进行维护的行为时,才必须使用此一命令!

另外,如果你怀疑刚刚格式化成功的硬盘有问题的时后,也可以使用 fsck 来检查一硬盘呦!其实就有点像是 Windows 的 scandisk 啦!此外,由于 fsck 在扫瞄硬盘的时候,可能会造成部分 filesystem 的损坏,所以『运行 fsck 时, 被检查的 partition 务必不可挂载到系统上!亦即是需要在卸除的状态喔!』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第六章的目录配置中我们提过, ext2/ext3 文件系统的最顶层(就是挂载点那个目录底下)会存在一个『lost+found』的目录吧! 该目录就是在当你使用 fsck 检查文件系统后,若出现问题时,有问题的数据会被放置到这个目录中喔! 所以理论上这个目录不应该会有任何数据,若系统自动产生数据在里面,那...你就得特别注意你的文件系统啰!

另外,我们的系统实际运行的 fsck 命令,其实是呼叫 e2fsck 这个软件啦!可以 man e2fsck 找到更多的选项辅助喔!

badblocks

[root@www ~]# badblocks -[svw] 装置名称选项与参数:-s  :在屏幕上列出进度-v  :可以在屏幕上看到进度-w  :使用写入的方式来测试,建议不要使用此一参数,尤其是待检查的装置已有文件时![root@www ~]# badblocks -sv /dev/hdc6Checking blocks 0 to 2008093Checking for bad blocks (read-only test): donePass completed, 0 bad blocks found.


刚刚谈到的 fsck 是用来检验文件系统是否出错,至于 badblocks 则是用来检查硬盘或软盘扇区有没有坏轨的命令! 由于这个命令其实可以透过『 mke2fs -c 装置文件名 』在进行格式化的时候处理磁盘表面的读取测试, 因此目前大多不使用这个命令啰!

磁盘挂载与卸除

我们在本章一开始时的挂载点的意义当中提过挂载点是目录, 而这个目录是进入磁盘分区槽(其实是文件系统啦!)的入口就是了。不过要进行挂载前,你最好先确定几件事:

A 单一文件系统不应该被重复挂载在不同的挂载点(目录)中;
B 单一目录不应该重复挂载多个文件系统;
C 要作为挂载点的目录,理论上应该都是空目录才是。

尤其是上述的后两点!如果你要用来挂载的目录里面并不是空的,那么挂载了文件系统之后,原目录下的东西就会暂时的消失。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你的 /home 原本与根目录 (/) 在同一个文件系统中,底下原本就有 /home/test 与 /home/vbird 两个目录。然后你想要加入新的硬盘,并且直接挂载 /home 底下,那么当你挂载上新的分割槽时,则 /home 目录显示的是新分割槽内的数据,至于原先的 test 与 vbird 这两个目录就会暂时的被隐藏掉了!注意喔!并不是被覆盖掉, 而是暂时的隐藏了起来,等到新分割槽被卸除之后,则 /home 原本的内容就会再次的跑出来啦!

而要将文件系统挂载到我们的 Linux 系统上,就要使用 mount 这个命令啦! 不过,这个命令真的是博大精深~粉难啦!我们学简单一点啊~ ^_^

[root@www ~]# mount -a[root@www ~]# mount [-l][root@www ~]# mount [-t 文件系统] [-L Label名] [-o 额外选项] \ [-n]  装置文件名  挂载点选项与参数:-a  :依照配置文件 /etc/fstab 的数据将所有未挂载的磁盘都挂载上来-l  :单纯的输入 mount 会显示目前挂载的信息。加上 -l 可增列 Label 名称!-t  :与 mkfs 的选项非常类似的,可以加上文件系统种类来指定欲挂载的类型。      常见的 Linux 支持类型有:ext2, ext3, vfat, reiserfs, iso9660(光盘格式),      nfs, cifs, smbfs(此三种为网络文件系统类型)-n  :在默认的情况下,系统会将实际挂载的情况实时写入 /etc/mtab 中,以利其他程序      的运行。但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单人维护模式)为了避免问题,会刻意不写入。      此时就得要使用这个 -n 的选项了。-L  :系统除了利用装置文件名 (例如 /dev/hdc6) 之外,还可以利用文件系统的标头名称      (Label)来进行挂载。最好为你的文件系统取一个独一无二的名称吧!-o  :后面可以接一些挂载时额外加上的参数!比方说账号、密码、读写权限等:      ro, rw:       挂载文件系统成为只读(ro) 或可擦写(rw)      async, sync:  此文件系统是否使用同步写入 (sync) 或异步 (async) 的                    内存机制,请参考文件系统运行方式。默认为 async。      auto, noauto: 允许此 partition 被以 mount -a 自动挂载(auto)      dev, nodev:   是否允许此 partition 上,可创建装置文件? dev 为可允许      suid, nosuid: 是否允许此 partition 含有 suid/sgid 的文件格式?      exec, noexec: 是否允许此 partition 上拥有可运行 binary 文件?      user, nouser: 是否允许此 partition 让任何使用者运行 mount ?一般来说,                    mount 仅有 root 可以进行,但下达 user 参数,则可让                    一般 user 也能够对此 partition 进行 mount 。      defaults:     默认值为:rw, suid, dev, exec, auto, nouser, and async      remount:      重新挂载,这在系统出错,或重新升级参数时,很有用!


会不会觉得光是看这个命令的细部选项就快要昏倒了?如果有兴趣的话看一下 man mount ,那才会真的昏倒的。 事实上 mount 是个很万用的命令,他可以挂载 ext3/vfat/nfs 等文件系统,由于每种文件系统的数据并不相同, 想当然尔,详细的参数与选项自然也就不相同啦!不过实际应用时却简单的会让你想笑呢! 看看底下的几个简单范例先!

挂载Ext2/Ext3文件系统

范例一:用默认的方式,将刚刚创建的 /dev/hdc6 挂载到 /mnt/hdc6 上面![root@www ~]# mkdir /mnt/hdc6[root@www ~]# mount /dev/hdc6 /mnt/hdc6[root@www ~]# df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中间省略...../dev/hdc6              1976312     42072   1833836   3% /mnt/hdc6# 看起来,真的有挂载!且文件大小约为 2GB 左右啦!


瞎密?竟然这么简单!利用『mount 装置文件名 挂载点』就能够顺利的挂载了!真是方便啊! 为什么可以这么方便呢(甚至不需要使用 -t 这个选项)?由于文件系统几乎都有 superblock , 我们的 Linux 可以透过分析 superblock 搭配 Linux 自己的驱动程序去测试挂载, 如果成功的套和了,就立刻自动的使用该类型的文件系统挂载起来啊! 那么系统有没有指定哪些类型的 filesystem 才需要进行上述的挂载测试呢? 主要是参考底下这两个文件:

A /etc/filesystems:系统指定的测试挂载文件系统类型;
B /proc/filesystems:Linux系统已经加载的文件系统类型。

那我怎么知道我的 Linux 有没有相关文件系统类型的驱动程序呢?我们 Linux 支持的文件系统之驱动程序都写在如下的目录中:

/lib/modules/$(uname -r)/kernel/fs/

例如 vfat 的驱动程序就写在『/lib/modules/$(uname -r)/kernel/fs/vfat/』这个目录下啦! 简单的测试挂载后,接下来让我们检查看看目前已挂载的文件系统状况吧!

范例二:观察目前『已挂载』的文件系统,包含各文件系统的Label名称[root@www ~]# mount -l/dev/hdc2 on / type ext3 (rw) [/1]proc on /proc type proc (rw)sysfs on /sys type sysfs (rw)devpts on /dev/pts type devpts (rw,gid=5,mode=620)/dev/hdc3 on /home type ext3 (rw) [/home]/dev/hdc1 on /boot type ext3 (rw) [/boot]tmpfs on /dev/shm type tmpfs (rw)none on /proc/sys/fs/binfmt_misc type binfmt_misc (rw)sunrpc on /var/lib/nfs/rpc_pipefs type rpc_pipefs (rw)/dev/hdc6 on /mnt/hdc6 type ext3 (rw) [vbird_logical]# 除了实际的文件系统外,很多特殊的文件系统(proc/sysfs...)也会被显示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加上 -l 选项可以列出如上特殊字体的标头(label)喔


这个命令输出的结果可以让我们看到非常多信息,以 /dev/hdc2 这个装置来说好了(上面表格的第一行), 他的意义是:『/dev/hdc2 是挂载到 / 目录,文件系统类型为 ext3 ,且挂载为可擦写 (rw) ,另外,这个 filesystem 有标头,名字(label)为 /1 』 这样,你会解释上述表格中的最后一行输出结果了吗?自己解释一下先。^_^。 接下来请拿出你的 CentOS DVD 放入光驱中,并拿 FAT 格式的 U盘 闪盘(不要用 NTFS 的)插入 U盘 插槽中,我们来测试挂载一下!

挂载 CD 或 DVD 光盘

范例三:将你用来安装 Linux 的 CentOS 原版光盘拿出来挂载![root@www ~]# mkdir /media/cdrom[root@www ~]# mount -t iso9660 /dev/cdrom /media/cdrom[root@www ~]# mount /dev/cdrom /media/cdrom # 你可以指定 -t iso9660 这个光盘片的格式来挂载,也可以让系统自己去测试挂载!# 所以上述的命令只要做一个就够了!但是目录的创建初次挂载时必须要进行喔! [root@www ~]# df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中间省略...../dev/hdd               4493152   4493152         0 100% /media/cdrom# 因为我的光驱使用的是 /dev/hdd 的 IDE 接口之故!


光驱一挂载之后就无法退出光盘片了!除非你将他卸除才能够退出! 从上面的数据你也可以发现,因为是光盘嘛!所以磁盘使用率达到 100% ,因为你无法直接写入任何数据到光盘当中ㄇㄟ! 另外,其实 /dev/cdrom 是个链接文件,正确的磁盘文件名得要看你的光驱是什么连接接口的环境。 以鸟哥为例,我的光驱接在 /dev/hdd,所以正确的挂载应该是『mount /dev/hdd /media/cdrom』比较正确喔!

格式化与挂载软盘

软盘的格式化可以直接使用 mkfs 即可。但是软盘也是可以格式化成为 ext3 或 vfat 格式的。 挂载的时候我们同样的使用系统自动测试挂载即可!真是粉简单!如果你有软盘片的话(很少人有了吧?), 请先放置到软盘驱动器当中啰!底下来测试看看(软盘片请勿放置任何数据,且将写保护打开!)。

范例四:格式化后挂载软盘到 /media/floppy/ 目录中。[root@www ~]# mkfs -t vfat /dev/fd0# 我们格式化软盘成为 Windows/Linux 可共同使用的 FAT 格式吧![root@www ~]# mkdir /media/floppy[root@www ~]# mount -t vfat /dev/fd0 /media/floppy[root@www ~]# df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中间省略...../dev/fd0                  1424       164      1260  12% /media/floppy


与光驱不同的是,你挂载了软盘后竟然还是可以退出软盘喔!不过,如此一来你的文件系统将会有莫名奇妙的问题发生! 整个 Linux 最重要的就是文件系统,而文件系统是直接挂载到目录树上头, 几乎任何命令都会或多或少使用到目录树的数据,因此你当然不可以随意的将光盘/软盘拿出来! 所以,软盘也请卸除之后再退出!很重要的一点!

挂载闪盘

请拿出你的闪盘并插入 Linux 主机的 U盘 槽中!注意,你的这个闪盘不能够是 NTFS 的文件系统喔! 接下来让我们测试测试吧!

范例五:找出你的闪盘装置文件名,并挂载到 /mnt/flash 目录中[root@www ~]# fdisk -l.....中间省略.....Disk /dev/sda: 8313 MB, 8313110528 bytes59 heads, 58 sectors/track, 4744 cylindersUnits = cylinders of 3422 * 512 = 1752064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dev/sda1               1        4745     8118260    b  W95 FAT32# 从上的特殊字体,可得知磁盘的大小以及装置文件名,知道是 /dev/sda1 [root@www ~]# mkdir /mnt/flash[root@www ~]# mount -t vfat -o iocharset=cp950 /dev/sda1 /mnt/flash[root@www ~]# df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中间省略...../dev/sda1              8102416   4986228   3116188  62% /mnt/flash


如果带有中文文件名的数据,那么可以在挂载时指定一下挂载文件系统所使用的语系数据。 在 man mount 找到 vfat 文件格式当中可以使用 iocharset 来指定语系,而中文语系是 cp950 , 所以也就有了上述的挂载命令项目啰。

万一你使用的是随身硬盘,也就是利用笔记型计算机所做出来的U盘磁盘时,通常这样的硬盘都使用 NTFS 格式的~ 怎办?没关系,可以参考底下这个网站:(注8)

NTFS 文件系统官网:Linux-NTFS Project: http://www.linux-ntfs.org/
CentOS 5.x 版的相关驱动程序下载页面:http://www.linux-ntfs.org/doku.php?id=redhat:rhel5

将她们提供的驱动程序捉下来并且安装之后,就能够使用 NTFS 的文件系统了! 只是由于文件系统与 Linux 核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以后如果你的 Linux 系统有升级 (update) 时, 你就得要重新下载一次相对应的驱动程序版本喔!

重新挂载根目录与挂载不特定目录

整个目录树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根目录了,所以根目录根本就不能够被卸除的!问题是,如果你的挂载参数要改变, 或者是根目录出现『只读』状态时,如何重新挂载呢?最可能的处理方式就是重新启动 (reboot)! 不过你也可以这样做:

范例六:将 / 重新挂载,并加入参数为 rw 与 auto[root@www ~]# mount -o remount,rw,auto /


重点是那个『 -o remount,xx 』的选项与参数!请注意,要重新挂载 (remount) 时,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机制!尤其是当你进入单人维护模式时,你的根目录常会被系统挂载为只读,这个时候这个命令就太重要了!

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 mount 来将某个目录挂载到另外一个目录去喔!这并不是挂载文件系统,而是额外挂载某个目录的方法! 虽然底下的方法也可以使用 symbolic link 来连结,不过在某些不支持符号链接的程序运行中,还是得要透过这样的方法才行。


范例七:将 /home 这个目录暂时挂载到 /mnt/home 底下:[root@www ~]# mkdir /mnt/home[root@www ~]# mount --bind /home /mnt/home[root@www ~]# ls -lid /home/ /mnt/home2 drwxr-xr-x 6 root root 4096 Sep 29 02:21 /home/2 drwxr-xr-x 6 root root 4096 Sep 29 02:21 /mnt/home[root@www ~]# mount -l/home on /mnt/home type none (rw,bind)


看起来,其实两者连结到同一个 inode 嘛! ^_^ 没错啦!透过这个 mount --bind 的功能, 您可以将某个目录挂载到其他目录去喔!而并不是整块 filesystem 的啦!所以从此进入 /mnt/home 就是进入 /home 的意思喔!

umount (将装置文件卸除)

[root@www ~]# umount [-fn] 装置文件名或挂载点选项与参数:-f :强制卸除!可用在类似网络文件系统 (NFS) 无法读取到的情况下;-n :不升级 /etc/mtab 情况下卸除。


就是直接将已挂载的文件系统给他卸除即是!卸除之后,可以使用 df 或 mount -l 看看是否还存在目录树中? 卸除的方式,可以下达装置文件名或挂载点,均可接受啦!底下的范例做看看吧!

范例八:将本章之前自行挂载的文件系统全部卸除:[root@www ~]# mount.....前面省略...../dev/hdc6 on /mnt/hdc6 type ext3 (rw)/dev/hdd on /media/cdrom type iso9660 (rw)/dev/sda1 on /mnt/flash type vfat (rw,iocharset=cp950)/home on /mnt/home type none (rw,bind)# 先找一下已经挂载的文件系统,如上所示,特殊字体即为刚刚挂载的装置啰![root@www ~]# umount /dev/hdc6      <==用装置文件名来卸除[root@www ~]# umount /media/cdrom   <==用挂载点来卸除[root@www ~]# umount /mnt/flash     <==因为挂载点比较好记忆![root@www ~]# umount /dev/fd0       <==用装置文件名较好记![root@www ~]# umount /mnt/home      <==一定要用挂载点!因为挂载的是目录


由于通通卸除了,此时你才可以退出光盘片、软盘片、U盘闪盘等设备喔!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

[root@www ~]# mount /dev/cdrom /media/cdrom[root@www ~]# cd /media/cdrom[root@www cdrom]# umount /media/cdromumount: /media/cdrom: device is busyumount: /media/cdrom: device is busy


由于你目前正在 /media/cdrom/ 的目录内,也就是说其实『你正在使用该文件系统』的意思! 所以自然无法卸除这个装置!那该如何是好?就『离开该文件系统的挂载点』即可。以上述的案例来说, 你可以使用『 cd / 』回到根目录,就能够卸除 /media/cdrom 啰!简单吧!

使用 Label name 进行挂载的方法

除了磁盘的装置文件名之外,其实我们可以使用文件系统的标头(label)名称来挂载喔! 举例来说,我们刚刚卸除的 /dev/hdc6 标头名称是『vbird_logical』,你也可以使用 dumpe2fs 这个命令来查询一下啦!然后就这样做即可:

范例九:找出 /dev/hdc6 的 label name,并用 label 挂载到 /mnt/hdc6 [root@www ~]# dumpe2fs -h /dev/hdc6Filesystem volume name:   vbird_logical.....底下省略.....# 找到啦!标头名称为 vbird_logical 啰![root@www ~]# mount -L "vbird_logical" /mnt/hdc6


这种挂载的方法有一个很大的好处:『系统不必知道该文件系统所在的接口与磁盘文件名!』 更详细的说明我们会在下一小节当中的 e2label 介绍的!

磁盘参数修订

某些时刻,你可能会希望修改一下目前文件系统的一些相关信息,举例来说,你可能要修改 Label name , 或者是 journal 的参数,或者是其他硬盘运行时的相关参数 (例如 DMA 启动与否~)。 这个时候,就得需要底下这些相关的命令功能啰~

e2label

我们在 mkfs 命令介绍时有谈到配置文件系统标头 (Label) 的方法。 那如果格式化完毕后想要修改标头呢?就用这个 e2label 来修改了。那什么是 Label 呢? 我们拿你曾用过的 Windows 系统来说明。当你打开『文件总管』时,C/D等槽不是都会有个名称吗? 那就是 label (如果没有配置名称,就会显示『本机磁盘驱动器』的字样)

这个东西除了有趣且可以让你知道磁盘的内容是啥玩意儿之外,也会被使用到一些配置文件案当中! 举例来说,刚刚我们聊到的磁盘的挂载时,不就有用到 Label name 来进行挂载吗? 目前 CentOS 的配置文件,也就是那个 /etc/fstab 文件的配置都默认使用 Label name 呢! 那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与缺点呢?

优点:不论磁盘文件名怎么变,不论你将硬盘插在哪个 IDE / SATA 接口,由于系统是透过 Label ,所以,磁盘插在哪个接口将不会有影响;

缺点:如果插了两颗硬盘,刚好两颗硬盘的 Label 有重复的,那就惨了~ 因为系统可能会无法判断哪个磁盘分区槽才是正确的!

鸟哥一直是个比较『硬派』作风,所以我还是比较喜欢直接利用磁盘文件名来挂载啦! 不过,如果没有特殊需求的话,那么利用 Label 来挂载也成! 但是你就不可以随意修改 Label 的名称了!

[root@www ~]# e2label 装置名称  新的Label名称范例一:将 /dev/hdc6 的标头改成 my_test 并观察是否修改成功?[root@www ~]# dumpe2fs -h /dev/hdc6Filesystem volume name:   vbird_logical  <==原本的标头名称.....底下省略.....[root@www ~]# e2label /dev/hdc6 "my_test"[root@www ~]# dumpe2fs -h /dev/hdc6Filesystem volume name:   my_test        <==改过来啦!.....底下省略.....



转自:http://vbird.dic.ksu.edu.tw/linux_basic/0230filesystem_3.php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