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存淘汰算法--LRU算法

来源:互联网 发布:张艺兴网络剧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20 09:21

LRU
1.1. 原理
LRU(Least recently used,最近最少使用)算法根据数据的历史访问记录来进行淘汰数据,其核心思想是“如果数据最近被访问过,那么将来被访问的几率也更高”。
1.2. 实现
最常见的实现是使用一个链表保存缓存数据,详细算法实现如下:
这里写图片描述
1.新数据插入到链表头部;
2.每当缓存命中(即缓存数据被访问),则将数据移到链表头部;
3.当链表满的时候,将链表尾部的数据丢弃。
1.3. 分析
【命中率】
当存在热点数据时,LRU的效率很好,但偶发性的、周期性的批量操作会导致LRU命中率急剧下降,缓存污染情况比较严重。
【复杂度】
实现简单。
【代价】
命中时需要遍历链表,找到命中的数据块索引,然后需要将数据移到头部。

LinkedHashMap内部可以实现LRU,但该类是默认把最近使用的放到链表尾部

====
LRU-K
2.1. 原理
LRU-K中的K代表最近使用的次数,因此LRU可以认为是LRU-1。LRU-K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LRU算法“缓存污染”的问题,其核心思想是将“最近使用过1次”的判断标准扩展为“最近使用过K次”。
2.2. 实现
相比LRU,LRU-K需要多维护一个队列,用于记录所有缓存数据被访问的历史。只有当数据的访问次数达到K次的时候,才将数据放入缓存。当需要淘汰数据时,LRU-K会淘汰第K次访问时间距当前时间最大的数据。详细实现如下:
这里写图片描述
1. 数据第一次被访问,加入到访问历史列表;
2. 如果数据在访问历史列表里后没有达到K次访问,则按照一定规则(FIFO,LRU)淘汰;
3. 当访问历史队列中的数据访问次数达到K次后,将数据索引从历史队列删除,将数据移到缓存队列中,并缓存此数据,缓存队列重新按照时间排序;
4. 缓存数据队列中被再次访问后,重新排序;
5. 需要淘汰数据时,淘汰缓存队列中排在末尾的数据,即:淘汰“倒数第K次访问离现在最久”的数据。
LRU-K具有LRU的优点,同时能够避免LRU的缺点,实际应用中LRU-2是综合各种因素后最优的选择,LRU-3或者更大的K值命中率会高,但适应性差,需要大量的数据访问才能将历史访问记录清除掉。
2.3. 分析
【命中率】
LRU-K降低了“缓存污染”带来的问题,命中率比LRU要高。
【复杂度】
LRU-K队列是一个优先级队列,算法复杂度和代价比较高。
【代价】
由于LRU-K还需要记录那些被访问过、但还没有放入缓存的对象,因此内存消耗会比LRU要多;当数据量很大的时候,内存消耗会比较可观。
LRU-K需要基于时间进行排序(可以需要淘汰时再排序,也可以即时排序),CPU消耗比LRU要高。

====

Two queues(2Q)
3.1. 原理
Two queues(以下使用2Q代替)算法类似于LRU-2,不同点在于2Q将LRU-2算法中的访问历史队列(注意这不是缓存数据的)改为一个FIFO缓存队列,即:2Q算法有两个缓存队列,一个是FIFO队列,一个是LRU队列。
3.2. 实现
当数据第一次访问时,2Q算法将数据缓存在FIFO队列里面,当数据第二次被访问时,则将数据从FIFO队列移到LRU队列里面,两个队列各自按照自己的方法淘汰数据。详细实现如下:
这里写图片描述
1. 新访问的数据插入到FIFO队列;
2. 如果数据在FIFO队列中一直没有被再次访问,则最终按照FIFO规则淘汰;
3. 如果数据在FIFO队列中被再次访问,则将数据移到LRU队列头部;
4. 如果数据在LRU队列再次被访问,则将数据移到LRU队列头部;
5. LRU队列淘汰末尾的数据。

注:上图中FIFO队列比LRU队列短,但并不代表这是算法要求,实际应用中两者比例没有硬性规定。
3.3. 分析
【命中率】
2Q算法的命中率要高于LRU。
【复杂度】
需要两个队列,但两个队列本身都比较简单。
【代价】
FIFO和LRU的代价之和。
2Q算法和LRU-2算法命中率类似,内存消耗也比较接近,但对于最后缓存的数据来说,2Q会减少一次从原始存储读取数据或者计算数据的操作。

====
Multi Queue(MQ)
4.1. 原理
MQ算法根据访问频率将数据划分为多个队列,不同的队列具有不同的访问优先级,其核心思想是:优先缓存访问次数多的数据。
4.2. 实现
MQ算法将缓存划分为多个LRU队列,每个队列对应不同的访问优先级。访问优先级是根据访问次数计算出来的,例如
详细的算法结构图如下,Q0,Q1….Qk代表不同的优先级队列,Q-history代表从缓存中淘汰数据,但记录了数据的索引和引用次数的队列:
这里写图片描述
如上图,算法详细描述如下:
1. 新插入的数据放入Q0;
2. 每个队列按照LRU管理数据;
3. 当数据的访问次数达到一定次数,需要提升优先级时,将数据从当前队列删除,加入到高一级队列的头部;
4. 为了防止高优先级数据永远不被淘汰,当数据在指定的时间里访问没有被访问时,需要降低优先级,将数据从当前队列删除,加入到低一级的队列头部;
5. 需要淘汰数据时,从最低一级队列开始按照LRU淘汰;每个队列淘汰数据时,将数据从缓存中删除,将数据索引加入Q-history头部;
6. 如果数据在Q-history中被重新访问,则重新计算其优先级,移到目标队列的头部;
7. Q-history按照LRU淘汰数据的索引。
4.3. 分析
【命中率】
MQ降低了“缓存污染”带来的问题,命中率比LRU要高。
【复杂度】
MQ需要维护多个队列,且需要维护每个数据的访问时间,复杂度比LRU高。
【代价】
MQ需要记录每个数据的访问时间,需要定时扫描所有队列,代价比LRU要高。
注:虽然MQ的队列看起来数量比较多,但由于所有队列之和受限于缓存容量的大小,因此这里多个队列长度之和和一个LRU队列是一样的,因此队列扫描性能也相近。

====
LRU类算法对比
由于不同的访问模型导致命中率变化较大,此处对比仅基于理论定性分析,不做定量分析。
对比点

对比

命中率

LRU-2 > MQ(2) > 2Q > LRU

复杂度

LRU-2 > MQ(2) > 2Q > LRU

代价

LRU-2 > MQ(2) > 2Q > LRU

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业务的需求和对数据的访问情况进行选择,并不是命中率越高越好。例如:虽然LRU看起来命中率会低一些,且存在”缓存污染“的问题,但由于其简单和代价小,实际应用中反而应用更多。

====
算法实现(java)

java中最简单的LRU算法实现,就是利用jdk的LinkedHashMap,

继承实现(线程不安全):

import java.util.LinkedHashMap;import java.util.Map;/** * Created by liuzhao on 14-5-15. */public class LRUCache2<K, V> extends LinkedHashMap<K, V> {    private final int MAX_CACHE_SIZE;    public LRUCache2(int cacheSize) {        super((int) Math.ceil(cacheSize / 0.75) + 1, 0.75f, true);        MAX_CACHE_SIZE = cacheSize;    }    @Override    protected boolean removeEldestEntry(Map.Entry eldest) {        return size() > MAX_CACHE_SIZ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StringBuilder sb = new StringBuilder();        for (Map.Entry<K, V> entry : entrySet()) {            sb.append(String.format("%s:%s ", entry.getKey(), entry.getValue()));        }        return sb.toString();    }}

注意这里重写了removeEldestEntry方法,在LinkedHashMap中,原方法默认返回false,这里当size大于设置的最大size时,会把最近没有被使用过的元素(位于head)移除

实现map接口(线程安全)

import java.util.LinkedHashMap;import java.util.Map;import java.util.Set;/** * Created by liuzhao on 14-5-13. */public class LRUCache3<K, V> {    private final int MAX_CACHE_SIZE;    private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LinkedHashMap<K, V> map;    public LRUCache3(int cacheSize) {        MAX_CACHE_SIZE = cacheSize;        //根据cacheSize和加载因子计算hashmap的capactiy,+1确保当达到cacheSize上限时不会触发hashmap的扩容,        int capacity = (int) Math.ceil(MAX_CACHE_SIZE / DEFAULT_LOAD_FACTOR) + 1;        map = new LinkedHashMap(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true) {            @Override            protected boolean removeEldestEntry(Map.Entry eldest) {                return size() > MAX_CACHE_SIZE;            }        };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put(K key, V value) {        map.put(key, value);    }    public synchronized V get(K key) {        return map.get(key);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remove(K key) {        map.remove(key);    }    public synchronized Set<Map.Entry<K, V>> getAll() {        return map.entrySet();    }    public synchronized int size() {        return map.size();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clear() {        map.clear();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StringBuilder sb = new StringBuilder();        for (Map.Entry entry : map.entrySet()) {            sb.append(String.format("%s:%s ", entry.getKey(), entry.getValue()));        }        return sb.toString();    }}

LRU Cache的链表+HashMap实现
注:此实现为非线程安全,若在多线程环境下使用需要在相关方法上添加synchronized以实现线程安全操作

import java.util.HashMap;/** * Created by liuzhao on 14-5-12. */public class LRUCache1<K, V> {    private final int MAX_CACHE_SIZE;    private Entry first;    private Entry last;    private HashMap<K, Entry<K, V>> hashMap;    public LRUCache1(int cacheSize) {        MAX_CACHE_SIZE = cacheSize;        hashMap = new HashMap<K, Entry<K, V>>();    }    public void put(K key, V value) {        Entry entry = getEntry(key);        if (entry == null) {            if (hashMap.size() >= MAX_CACHE_SIZE) {                hashMap.remove(last.key);                removeLast();            }            entry = new Entry();            entry.key = key;        }        entry.value = value;        moveToFirst(entry);        hashMap.put(key, entry);    }    public V get(K key) {        Entry<K, V> entry = getEntry(key);        if (entry == null) return null;        moveToFirst(entry);        return entry.value;    }    public void remove(K key) {        Entry entry = getEntry(key);        if (entry != null) {            if (entry.pre != null) entry.pre.next = entry.next;            if (entry.next != null) entry.next.pre = entry.pre;            if (entry == first) first = entry.next;            if (entry == last) last = entry.pre;        }        hashMap.remove(key);    }    private void moveToFirst(Entry entry) {        if (entry == first) return;        if (entry.pre != null) entry.pre.next = entry.next;        if (entry.next != null) entry.next.pre = entry.pre;        if (entry == last) last = last.pre;        if (first == null || last == null) {            first = last = entry;            return;        }        entry.next = first;        first.pre = entry;        first = entry;        entry.pre = null;    }    private void removeLast() {        if (last != null) {            last = last.pre;            if (last == null) first = null;            else last.next = null;        }    }    private Entry<K, V> getEntry(K key) {        return hashMap.get(key);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StringBuilder sb = new StringBuilder();        Entry entry = first;        while (entry != null) {            sb.append(String.format("%s:%s ", entry.key, entry.value));            entry = entry.next;        }        return sb.toString();    }    class Entry<K, V> {        public Entry pre;        public Entry next;        public K key;        public V value;    }}

LinkedHashMap的FIFO实现
FIFO是First Input First Output的缩写,也就是常说的先入先出,默认情况下LinkedHashMap就是按照添加顺序保存,我们只需重写下removeEldestEntry方法即可轻松实现一个FIFO缓存,简化版的实现代码如下

final int cacheSize = 5;LinkedHashMap<Integer, String> lru = new LinkedHashMap<Integer, String>() {    @Override    protected boolean removeEldestEntry(Map.Entry<Integer, String> eldest) {    return size() > cacheSize;    }};

注:此文章属懒惰的肥兔原创,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http://www.cnblogs.com/lzrabbit/p/3734850.html
http://flychao88.iteye.com/blog/1977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