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操作(原语)及相关概念以及常见疑问

来源:互联网 发布:windows xp下 arp命令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8 00:22

写在前面:

三态模型中进程分为就绪、运行和阻塞三个工作状态。三种状态在某些条件下可以转换,三者之间的转换关系如下: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进程三个状态之间的转换就是靠PV操作来控制的。PV操作(PV原语)实质就是一个都对临界资源进行加锁的机制,使得许多进程可以对临界资源进行互斥的访问。主要涉及P操作、V操作和信号量。其中信号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原语:

是由若干条指令组成的,用于完成一定功能的一个过程。primitive or atomic action
是由若干个机器指令构成的完成某种特定功能的一段程序,具有不可分割性·即原语的执行必须是连续的,在执行过程中不允许被中断。

信号量

信号量是最早出现的用来解决进程同步与互斥问题的机制(可以把信号量视为一个加锁标志位,实现对临界资源互斥的访问)。 

信号量(Saphore)由一个值和一个指针组成,指针指向等待该信号量的进程。信号量的值表示相应资源的使用情况。信号量S>=0时,S表示可用资源的数量。执行一次P操作意味着请求分配一个资源,因此S的值减1;当S<0时,表示已经没有可用资源,S的绝对值表示当前等待该资源的进程数。请求者必须等待其他进程释放该类资源,才能继续运行。而执行一个V操作意味着释放一个资源,因此S的值加1;若S<0,表示正在等待该资源的进程的资源个数。因此要唤醒一个等待状态的进程,使之运行下去。

注意,信号量的值只能由PV操作来改变。

P原语(申请资源)操作的动作是:

(1)sem减1;
(2)若sem减1后仍大于或等于零,则进程继续执行;
(3)若sem减1后小于零,则该进程被阻塞后进入与该信号相对应的队列中,然后转进程调度。

V原语(释放资源)操作的动作是:

(1)sem加1; (2)若相加结果大于零,则进程继续执行;
(3)若相加结果小于或等于零(表明有进程阻塞在该类资源上),则从该信号的等待队列中唤醒一等待进程(从阻塞队列里唤醒一个进程来“转手”该类资源,唤醒了就意味着可以干活了),然后再返回原进程继续执行或转进程调度。
注意:PV操作对于每一个进程来说,都只能进行一次,而且必须成对使用。在PV原语执行期间不允许有中断的发生。

PV原语的执行顺序:

  1. 执行P操作,信号量减一;
  2. 然后进行对共享资源的访问;
  3. V操作,信号量加一。

PV原语是如何实现互斥访问的:

首先设初始的信号量值为1,进程A要进入临界区(每个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一次仅允许一个进程使用的资源)的程序段)。

a. 进程A先执行P操作,信号量-1变成0,进入临界区。

b. 此时进程B要进入临界区,执行P操作,信号量变成-1,进程B阻塞。

c. 进程A访问临界区之后,执行V操作,信号量加一,变成0。唤醒阻塞进程B,于是B进入临界区,执行完毕后执行V操作,信号量+1,变成1。


关于PV操作容易产生的一些疑问:

1,S大于0那就表示有临界资源可供使用,为什么不唤醒进程?

S大于0的确表示有临界资源可供使用,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没有进程被阻塞在这个资源上,所以不需要唤醒。

2,S小于0应该是说没有临界资源可供使用,为什么还要唤醒进程?

V原语操作的本质在于:一个进程使用完临界资源后,释放临界资源,使S加1,以通知其它的进程,这个时候如果S<0,表明有进程阻塞在该类资源上,因此要从阻塞队列里唤醒一个进程来“转手”该类资源。比如,有两个某类资源,四个进程A、B、C、D要用该类资源,最开始S=2,当A进入,S=1,当B进入S=0,表明该类资源刚好用完, 当C进入时S=-1,表明有一个进程被阻塞了,D进入,S=-2。当A用完该类资源时,进行V操作,S=-1,释放该类资源,因为S<0,表明有进程阻塞在该类资源上,于是唤醒一个。

3,如果是互斥信号量的话,应该设置信号量S=1,但是当有5个进程都访问的话,最后在该信号量的链表里会有4个在等待,也是说S=-4,那么第一个进程执行了V操作使S加1,释放了资源,下一个应该能够执行,但唤醒的这个进程在执行P操作时因S<0,也还是执行不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一个进程阻塞了的时候,它已经执行过了P操作,并卡在临界区那个地方。当唤醒它时就立即进入它自己的临界区,并不需要执行P操作了,当执行完了临界区的程序后,就执行V操作。

4,S的绝对值表示等待的进程数,同时又表示临界资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当信号量S小于0时,其绝对值表示系统中因请求该类资源而被阻塞的进程数目.S大于0时表示可用的临界资源数。注意在不同情况下所表达的含义不一样。当等于0时,表示刚好用完。

转自:http://blog.csdn.net/liushuijinger/article/details/758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