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ase基本组成

来源:互联网 发布:传智播客大数据百度云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08:09
HBase基本架构组成:
参考文献:
http://www.cnblogs.com/hark0623/p/5571193.html
http://www.cnblogs.com/bdifn/p/3801737.html
Hbase数据恢复方案:

http://support.huawei.com/huaweiconnect/enterprise/thread-327561.html

Hbase存储结构

数据组织方式:
整个架构中,ZK用于服务协调和整个集群运行过程中部分信息的保存和-ROOT-表地址定位,Master用于集群内部管理,所以剩下的RS主要用于处理数据。
RS是处理数据的主要场所,那么在RS内部的数据是怎么分布的?其实RS本身只是一个容器,其定义了一些功能线程,比如:数据合并线程(compact thread)、storeFile分割线程(split thread)等等。容器中的主要对象就是region,region是一个表根据自身rowkey范围划分的一部分,一个表可以被划分成若干部分,也就是若干个region,region可以根据rowkey范围不同而被分布在不同的RS上(当然也可以在同一个RS上,但不建议这么做)。一个RS上可以包含多个表的region,也可以只包含一个表的部分region,RS和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这里还一个概念——列簇。对HBase有一些了解的人,或多或少听说过:HBase是一个列式存储的数据库,而这个列式存储中的列,其实是区别于一般数据库的列,这里的列的概念,就是列簇,列簇,顾名思义就是很多列的集合,而在数据存储上来讲,不同列簇的数据,一定是分开存储的,即使是在同一个region内部,不同的列簇也存储在不同的文件夹中,这样做的好处是,一般我们定义列簇的时候,通常会把类似的数据放入同一个列簇,不同的列簇分开存储,有利于数据的压缩,并且HBase本身支持多种压缩方式。

HBase是一个分布式的架构,除去底层存储的HDFS外,HBase本身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三块:Zookeeper群、Master群和RegionServer群。

Zookeeper群:
HBase集群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主要用于存储Master地址、协调Master和RegionServer等上下线、存储临时数据等等。

Master群:
Master主要是做一些管理操作,如:region的分配,手动管理操作下发等等,一般数据的读写操作并不需要经过Master集群,所以Master一般不需要很高的配置即可。

RegionServer群:
RegionServer群是真正数据存储的地方,每个RegionServer由若干个region组成,而一个region维护了一定区间rowkey值的数据

列簇:
通常会把类似的数据放入同一个列簇,不同的列簇分开存储,有利于数据的压缩,并且HBase本身支持多种压缩方式。

---------------------------------------------------------------------------------------------------------------------------------
1.RegionServer服务定位:
访问HBase通过HBase客户端(或API)进行,整个HBase提供给外部的地址,其实是ZK的入口,前面也介绍了,ZK中有保存-ROOT-所在的RS地址,从-ROOT-表可以获取.META.表信息,根据.META.表可以获取region在RS上的分布,整个region寻址过程大致如下:

RS定位过程
首先,Client通过访问ZK来请求目标数据的地址。
ZK中保存了-ROOT-表的地址,所以ZK通过访问-ROOT-表来请求数据地址。
同样,-ROOT-表中保存的是.META.的信息,通过访问.META.表来获取具体的RS。
.META.表查询到具体RS信息后返回具体RS地址给Client。
Client端获取到目标地址后,然后直接向该地址发送数据请求。
.META.表主要是保存Region和RS的映射信息

2.Region数据写入
HBase通过ZK —> -ROOT-  —> .META.的访问获取RS地址后,直接向该RS上进行数据写入操作,整个过程如下图:
RegionServer数据操作过程
Client通过三层索引获得RS的地址后,即可向指定RS的对应region进行数据写入,HBase的数据写入采用WAL(write ahead log)的形式,先写log,后写数据。HBase是一个append类型的数据库,没有关系型数据库那么复杂的操作,所以记录HLog的操作都是简单的put操作(delete/update操作都被转化为put进行)

3.HLog
HLog写入
HLog是HBase实现WAL方式产生的日志信息,其内部是一个简单的顺序日志,每个RS上的region都共享一个HLog,所有对于该RS上的region数据写入都被记录到该HLog中。HLog的主要作用就是在RS出现意外崩溃的时候,可以尽量多的恢复数据,这里说是尽量多,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客户端为了提高性能,会把HLog的auto flush关掉,这样HLog日志的落盘全靠操作系统保证,如果出现意外崩溃,短时间内没有被fsync的日志会被丢失。
HLog过期
HLog的大量写入会造成HLog占用存储空间会越来越大,HBase通过HLog过期的方式进行HLog的清理,每个RS内部都有一个HLog监控线程在运行,其周期可以通过hbase.master.cleaner.interval进行配置。
HLog在数据从memstore flush到底层存储上后,说明该段HLog已经不再被需要,就会被移动到.oldlogs这个目录下,HLog监控线程监控该目录下的HLog,当该文件夹下的HLog达到hbase.master.logcleaner.ttl设置的过期条件后,监控线程立即删除过期的HLog。
---------------------------------------------------------------------------------------------------------------------------------
1.HBase设计
HBase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其性能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内部表的设计和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
2.Rowkey设计
rowkey是HBase实现分布式的基础,HBase通过rowkey范围划分不同的region,分布式系统的基本要求就是在任何时候,系统的访问都不要出现明显的热点现象,所以rowkey的设计至关重要,一般我们建议rowkey的开始部分以hash或者MD5进行散列,尽量做到rowkey的头部是均匀分布的。禁止采用时间、用户id等明显有分段现象的标志直接当作rowkey来使用。
3.列簇设计
HBase的表设计时,根据不同需求有不同选择,需要做在线查询的数据表,尽量不要设计多个列簇,我们知道,不同的列簇在存储上是被分开的,多列簇设计会造成在数据查询的时候读取更多的文件,从而消耗更多的I/O。
4.TTL设计
择合适的数据过期时间也是表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一点,HBase中允许列簇定义数据过期时间,数据一旦超过过期时间,可以被major compact进行清理。大量无用历史数据的残余,会造成region体积增大,影响查询效率。
5.Region设计
一般地,region不宜设计成很大,除非应用对阶段性性能要求很多,但是在将来运行一段时间可以接受停服处理。region过大会导致major compact调用的周期变长,而单次major compact的时间也相应变长。major compact对底层I/O会造成压力,长时间的compact操作可能会影响数据的flush,compact的周期变长会导致许多删除或者过期的数据不能被及时清理,对数据的读取速度等都有影响。
相反,小的region意味着major compact会相对频繁,但是由于region比较小,major compact的相对时间较快,而且相对较多的major compact操作,会加速过期数据的清理。
当然,小region的设计意味着更多的region split风险,region容量过小,在数据量达到上限后,region需要进行split来拆分,其实split操作在整个HBase运行过程中,是被不怎么希望出现的,因为一旦发生split,涉及到数据的重组,region的再分配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在设计之初就需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尽量避免region的运行过程中发生split。
HBase可以通过在表创建的时候进行region的预分配来解决运行过程中region的split产生,在表设计的时候,预先分配足够多的region数,在region达到上限前,至少有部分数据会过期,通过major compact进行清理后, region的数据量始终维持在一个平衡状态。
region数量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内存上的限制,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每个region都有memstore,memstore的数量与region数量和region下列簇的数量成正比,一个RS下memstore内存消耗:
Memory = memstore大小 * region数量 * 列簇数量
如果不进行前期数据量估算和region的预分配,通过不断的split产生新的region,容易导致因为内存不足而出现OOM现象。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