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毛中特(一)

来源:互联网 发布:html页面嵌入php代码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7 13:26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及关系

1.1 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1.2 内涵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具体地说,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国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
- 中国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和优秀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

1.3 关系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成又与时俱进
  • 两大成果在基本精神上一致,三大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分析

2.1 萌芽

建党初期,农运

2.2 形成

土地革命战争,标志是农村包围城市
道路理论的初步提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3 成熟

抗日战争前期,标志是科学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
三篇文章:

  • 《<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10.4,提出三大法宝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39年冬,课本,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科学概念,总路线内容
  • 《新民主主义论》
    1940.1.9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
    标志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2.4 继续发展

抗日战争后期,解放战争,改造,初步探索

2.5 总结

毛泽东思想三大活的灵魂。
对毛泽东思想及其定位做出了科学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

3 新民主主义革命

3.1 总路线

1945年,在金瑞干部会议完整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
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中概述了政治经济文化。
1945年,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进一步政治经济文化

3.2 三大法宝

提出:《<共产党人>发刊词》
内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领导
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认清国情

3.3 革命对象

  • 帝国主义
    首要对象,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最大障碍。
  • 封建主义
    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 官僚资本主义
    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勾结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8年《干部讲话》提出。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4.1 性质

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反帝反封建不反资本主义。

4.2 中国革命的问题

中心问题: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
基本问题:农民问题

4.3 区别新旧两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根本标志

领导权归属

4.4 反对“左”和右的错误

  • 左倾错误
    毕其功于一役(王明)
    二次革命论(陈独秀)
  • 右倾错误

5 社会主义改造

5.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 具有过渡性,非独立社会形态
  • 有五种经济成分

    • 国营,合作社,国家资本主义
      属于社会主义经济
      合作社是半社会主义
    • 个体(农业,手工业)
      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
    • 私人资本主义
  • 两个转变同时并举
    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新民主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属于领导地位的经济形式是国营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

5.2 总路线

  1. 一化三改造
    一化:工业化
    三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改造,土地分红

6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6.1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 开始探索的标志

  • 基本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 内容:
    • 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大力促使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化
    • 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逆转

6.2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政治生活主题不再是阶级斗争
内部矛盾:

  • 工农知识分子
  • 政府和人民之间
  • 民主和集中
  • 劳动人民和民族资产阶级

6.3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毛提出两个阶段:不发达和发达阶段

6.4 初级阶段

  •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生产力落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发

7 社会主义建设

7.1 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7.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7.3 发展战略

7.3.1 三步走

7.3.2 四个全面

2014年12月,习近平提出
内容:
四个全面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统一体。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居于引领地位。
    是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其它是十三大战略举措。
  • 全面深化改革
    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
  • 全面依法治国
    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鸟之两翼,车值双轮”
  • 全面从严治党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8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内涵: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 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途径:

  • 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9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9.1 改革的特点和重要性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改革性质:不是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9.2 深化改革

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
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的现代化为总目标。
根本目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9.3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最核心的是在改革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4 关系

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的点。

10 扩大对外开放

10.1 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基本立足点:独立自主,自立更生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最鲜明特色和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10.2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命运共同体是确立互利共赢的思想基础。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