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学习方法。

来源:互联网 发布:mac版cad字体乱码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07:55

今天开始写博客啦,记录下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同时也把自己的一些见解分享给大家。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了很多关于高效学习方法的帖子,确实是令人大开眼界。但每次阅读,都是不分整体细节地通读下去,把所有答案从头到尾都看一遍。回头一想,这样效率太低,而且很多答案虽然不同,但讲的都是同一种方法。因此我把自己对高效学习的见解整理如下:


先说说原则,我把学习分成了三个部分:先把握全局,再深入细节,最后把细节联系起来构成整体。这有点像是文章的“总-分-总”结构。

1、把握全局

在碰到一个全新的事物时,先在整体上理清它的概念,明白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东西。

2、深入细节

在明白它大概长什么样之后,就能够模糊地知道哪个地方有哪些知识点,对它们进行逐一攻破

3、联系细节为一个整体

掌握了每个细节,还需要把它们有机联系起来,再构建出一个整体来。


有许多答案都强调了计划的重要性,这反映在第一个方面:只有了解全局,才有办法制定计划;还有大部分答案给出的学习方法,体现在第二部分:要如何应对每一个分立的知识点,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精力;最后是总结与思考,这体现在第三部分:把知识的孤岛联系起来。


为了便于理解,我举个例子:

假如说,我这学期要学习C语言,那我就得先去翻翻书,看C语言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要学它。在翻书与百度的过程中,我发现C语言在历史上地位重大,而且由几个部分组成:条件语句、循环语句、数组、指针、结构体......这样我就大体上了解了C语言是什么、有哪些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要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掌握,这时就可以制定一些具体的计划。比如说,我有三周时间,第一周学习条件循环,第二周学习数组指针,第三周学习结构体。然后还可以再细分下去,第一周前两天我先了解条件循环的原理,二到五天上机敲几遍代码,对学习中不懂得问题百度弄懂,或者问问同学......直到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弄懂。这样一来,就完成了第二个步骤。

最后,虽然学到了每一个分立的知识点,但大都零零散散不成体系。这时就要把它们整理归纳在一起,想想它们的联系:为什么说数组可以用指针来操作?为什么指针还可以指向自己定义的结构体?把知识点在脑海中组成一幅图像,这个图像就是一个成体系的、系统化的知识树。


总结

以上三点是大方向上的原则。在我大学一年的实践中,感觉效果还是挺明显的。似乎是因为人脑构造如此,在把一个个知识点串联起来成一颗知识树时,这个知识才真正算是自己的东西。比如说,给定一个任务是记住一个号码“41592”。如果死记硬背,非要强行把它记下来,暂时是可以,但过个十年半个月的,没有再进行复习,就会忘得一干二净。不过如果发现“41592”是圆周率“3.1415926...”小数点后的第2位到第6位。这样一来,你完全没有必要再去死背这个数字,只要稍微回忆一下圆周率,就能随口说出这个数字了。这就是把新的知识,和原有的知识发生联系,从而扩张了知识点的一个例子。


最后我想说一句,有正确的心态,平静地学习,把获取知识当做一种乐趣并享受之,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