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需要大嗓门

来源:互联网 发布:3b线切割编程实例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19:56


  最近“中国制造”遇到了不少麻烦,随便列举几个国外媒体的报道就让人触目惊心:
 
  美国联邦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称从中国进口的大米蛋白粉浓缩物中含有三聚氰胺,食用添加了这种成分的宠物食品会导致宠物因肾功能坏死而死亡;
 
  一家美国轮胎经销商 (FTS),在新泽西州地区法院起诉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在没有告知经销商的情况下省略了一项特别安全工序——在轮胎钢丝带束之间加入6毫米的橡胶层以增加轮胎的耐磨性能。而这一安全隐患造成去年8月一辆载有四位乘客的厢式货车的一个钢丝带束子午线轮胎胎面从胎体脱离,导致货车失控并撞车,两位乘客因此身亡;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宣布由于来自中国的部分水产品受到了药物和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的污染将暂停从中国进口鲶鱼、鳗鱼等5种水产品;

  今年美国消费者商品安全委员会(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共发出了18次召回通知,受影响的据称铅含量超标的儿童青少年首饰超过670万件,所有这些商品几乎都是中国生产的。铅被人体吸收后会导致脑损伤,甚至会致死。而这种风险对低龄儿童来讲是最高的,因为他们更容易把这些饰品放进嘴里或吞下去(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些重金属很多都是从美国出口到中国的电子垃圾中提取出来的)。
      
  这些几乎短期内同时爆发的“中国制造的安全问题”,使得国外媒体对于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进行了相当情绪化的攻击和指责,在美国犹他州一家健康食品公司甚至打出“无中国产”的招牌来招揽生意。
      
  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由来已久,但是是否像国外媒体宣传得那样可怕,却要好好思考一下。看看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提供的数据,尽管每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食品数额巨大,但被FDA 拒收的中国食品的比例远远低于丹麦和多米尼加——去年多米尼加向美国出口的食品中有817批次被美方拒收,主要原因是杀虫剂含量超标,同期丹麦的520批次糖果也因质量不合格被拒于美国大门之外,而去年因质量问题被美方拒收的中国食品仅为391批次。
      
  而在截至今年6月底的一年里,被FDA拒收的外来食品中印度有1763批次,墨西哥有1480批次,中国有1368批次,越南为533批次,日本为508批次,意大利为482批次,但2006年这些国家输美食品的总额除墨西哥达到98亿美元外,其他国家的输美食品总额都远小于中国的38亿美元(印度12亿美元,越南11亿美元,日本5亿美元,意大利29亿美元,多米尼加3亿美元,丹麦为4亿美元)
     
  做过记者的人都知道,用不同的标准去选择新闻素材和突出报道重点,写出的新闻就会截然不同。全球化的信息流动可以让每个国家的问题都会成为所有人的问题,而且还会被可怕地放大。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已经成为全球化竞争的重要武器。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前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他充满争议的著作《全球化及其不满》中,开篇就提到“政治的全球化并没有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一致,社会正义和休戚与共的感觉往往停留在某一国家的边界。”所有关注全球经济的人都知道,所谓产品安全因其高技术性特征使得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因而成为很多发达国家进行贸易保护的最趁手武器。
      
  抛开产品质量的问题本身不谈,中国政府和企业在这一轮的贸易争论中,至少在嗓门上被美国完全压制,让外界听不到自己辩解的声音,失去了很多主动权。如果这种情况不能改观,可以预见,中国在以后的贸易争端中还会有很多哑巴亏吃。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