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17) 责任链模式(简单入门 行为模式)

来源:互联网 发布:用python写网络爬虫 书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6 12:10

设计图和源代码请访问我的github:https://github.com/yangsheng20080808/DesignModel

From Now On,Let us begin Design Patterns。

责任链模式

定义

  • 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 Avoid coupling the sender of a request to its receiver by giving more than one object a chance to handle the request. Chain the receiving objects and pass the request along the chain until an object handles it.

通用类图:
这里写图片描述

责任链模式的优点:

  • 职责链模式使得一个对象无须知道是其他哪一个对象处理其请求,对象仅需知道该请求会被处理即可,接收者和发送者都没有对方的明确信息,且链中的对象不需要知道链的结构,由客户端负责链的创建,降低了系统的耦合度。

  • 请求处理对象仅需维持一个指向其后继者的引用,而不需要维持它对所有的候选处理者的引用,可简化对象的相互连接。

  • 在给对象分派职责时,职责链可以给我们更多的灵活性,可以通过在运行时对该链进行动态的增加或修改来增加或改变处理一个请求的职责。

  • 在系统中增加一个新的具体请求处理者时无须修改原有系统的代码,只需要在客户端重新建链即可,从这一点来看是符合“开闭原则”的。

责任链模式的缺点:

  • 由于一个请求没有明确的接收者,那么就不能保证它一定会被处理,该请求可能一直到链的末端都得不到处理;一个请求也可能因职责链没有被正确配置而得不到处理。

  • 对于比较长的职责链,请求的处理可能涉及到多个处理对象,系统性能将受到一定影响,而且在进行代码调试时不太方便。

  • 如果建链不当,可能会造成循环调用,将导致系统陷入死循环。

责任链模式的使用场景:

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个请求,具体哪个对象处理该请求待运行时刻再确定,客户端只需将请求提交到链上,而无须关心请求的处理对象是谁以及它是如何处理的。

在不明确指定接收者的情况下,向多个对象中的一个提交一个请求。

可动态指定一组对象处理请求,客户端可以动态创建职责链来处理请求,还可以改变链中处理者之间的先后次序。

责任链模式的注意事项:

处理者过多容易导致系统难以维护。

责任链模式的例子:

借用一位大牛写的例子:一个程序猿出差要钱的例子:

程序猿抽象接口:不同类型的程序员共同的接口
这里写图片描述

Java程序猿好像要出差了:
这里写图片描述

所有的老大都有一个批复经费申请的权利,我们把这个权利抽象为一个IPower接口:
审批接口:
这里写图片描述

老大们都有相识的行为,可以抽象成一个抽象类:
这里写图片描述

三个等级不断变高的类:小组长,项目主管,部门经理:
这里写图片描述

最后,更新我们的场景类,将其从责任人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运行结果: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阅读全文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