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α与《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买精密管有公安查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05:56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

方向α与《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


方向α与《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

2.3 方向α军事谋略

2.3.1 方向α与《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

孙子兵法的核心原则是:使用诡诈,间谍和利诱等方式来使敌人决策错误而产生弱点,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使用奇正之法去打击敌人的弱点。

让我们用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来分析《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共13篇,分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下图为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的结合,广义动量定理用来分析如何产生成果MV,系统思考用来分析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这个模型在管理学中也会用到。

方向α与《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

结合《孙子兵法》,将上图细化,如下图所示。计篇和作战篇论述战争的影响重大,所以要以利益权衡行动,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论述了如何产生成果,与广义动量定理各要素几乎是一一对应的。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讲述了除自身力量外环境对成果的的影响。

方向α与《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

 

战争的影响重大,是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计篇),所以要慎战。判断一切行动的标准就是衡量利益: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九地篇和火攻篇)。战争在经济上每日消耗巨大,所以应该速战速决(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故兵贵胜,不贵久)。

既然利益是衡量战争所有行动的标准,那么如何才能判断和创造合于利的条件呢?自己要知己知彼知环境,而不让敌人知己知彼,而从产生情报信息优势,是敌人判断错误而采取了错误的决策产生和暴露弱点,而我方则可以集中兵力打击这个弱点。如果双方都做到知己知彼知环境,那么只能产生残酷的兵力对抗,双方均将伤亡惨重。所以,使用诡道等方法迷惑敌人,使敌人找不到我方的弱点进行打击。仅做到自己知己知彼知环境是不够的,同时要做到使敌人不知己不知彼不知环境,才能产生信息优势,从而产生决策优势,创造胜利的成果。

如果已经创造了合于利益的条件,那么又有哪些方法实现利益呢?有4种方法,分别为谋攻,伐交,伐兵和攻城。四种方法依次为所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小,损失越来越大,可以使用广义经济学的盈余=利益-成本的方式进行分析。战争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盈余,谋攻通过智谋获胜,可以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甚至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伐交是通过外交手段来获得胜利,所获得的利益盈余要比谋攻小;伐兵则是进行兵力的战斗,获得的利益小,士兵伤亡和经济损失大;攻城则是去打击有防守准备,并且有地形优势的敌人,此时待敌和地形之利会增加敌人的力量,相对的消弱了我方的力量,攻城的伤亡惨重,成本巨大,而所能获得的利益最小。知识,财富和暴力是三种终极力量,知识是最高级质量的力量,财富是中等质量的力量,而暴力是最低级质量的力量。谋攻的核心力量是知识,即此处的智谋,因为知识的质量最高,所以所获得的利益最大;伐交的核心力量是财富,即此处的利益,通过利益权衡和交换来增加我方的力量,减少敌方的力量,从而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胜利。伐兵和谋攻的核心力量是暴力,因为暴力是最低质量的力量,所以暴力所获得的利益小,代价大。伐兵是在双方力量没有加权情况下进行的战斗,而攻城则是敌人的力量由于待敌和地形之利而有所增加情况下进行的战斗,所以攻城的代价要大于伐兵。知识,财富和暴力三种终极力量单独对战争产生作用是极端状态,现实的战争是这三种力量都会起作用。

那么这3种力量如何产生成果呢?还有其他因素对成果有影响吗?

下面将以广义动量定理Fαt=MV来分析如何产生成果,使用系统思考来分析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上边的分析也是使用了系统思考的方法。

在广义动量定理与《孙子兵法》方面,形篇主要讲述力量F,要以镒称铢,强调兵力对比优势的重要性;势篇主要讲方向,要以正合以奇胜,强调打击手段的重要性;虚实篇论述作用点,要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强调打击敌人弱点的重要性;军争篇讲时间t,要后人发,先人至,强调时间优势的重要性;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讲述时机的重要性;军争篇和势篇也讲述广义动量MV,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强调广义质量M和速度的关系,减少携带质量可以提高速度。在势篇中,“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强调的是只有足够质量M的水和足够的速度V才能将石头浮起,这是符合物理定律的。“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这句强调打击鸷鸟的弱点,才能杀死小鸟,而节就是弱点。对于小鸟来说,脖子可能是小鸟的致命弱点。孙子兵法的形篇,势篇,虚实篇和军争篇是和广义动量定理在论述顺序上都是一一对应的。

在系统思考与《孙子兵法》方面,除了开头的系统论述之外,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和火攻篇论述了环境的各种因素对战争的影响。九变篇讲述敌人的变化对战争的影响,孙子论述了要考虑有利和不利的条件,提出有备无患的思想。如下文“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有利的条件可以增加自己的打击成果,而不利的条件就是弱点,如果被敌人打击,就会增加敌人的打击成果,所以不仅要考虑如何增加自己的打击成果,还要考虑如何减少敌人的打击成果,即对敌人打击自己的弱点有所防备,或者想办法消除或隐藏弱点。

行军篇讲述了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创造处军的优势,争取利益。

地形篇讲述了地形对战争的影响,要使自己根据地形采取合适的手段,利用地形优势,增加自己的力量,减少敌人的力量,从而形成更大的兵力优势。

在九地篇讲述了不同类型战场对战争的影响,要根据战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获得最大的利益。

在火攻篇讲述了火攻这种特殊战法对战争的影响,同时也强调了根据火势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进攻或放弃。

2.3.1.1 要以利益的权衡来决定战争的行动

计篇和作战篇论述战争的影响重大,所以要慎战,要以利益的得失为衡量标准,做到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利益是战争的目标。

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火攻篇:“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计篇和火攻篇均论述了战争影响重大,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所以一定要慎重。在九地篇和火攻篇强调战争的行动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即战争行动的衡量准则是利益。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在作战篇中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这一段强调战争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对国家的经济影响重大,战争持续时间越久,经济付出越大,所以孙子说:“故兵贵胜,不贵久。”,产生了速战速决的思想,这样可以减少战争引起的经济损失。战争是为了获得利益,经济利益是利益中的一个主要部分;而战争本身又要付出成本,所以战争可以说是为了追求盈余的最大化,盈余=利益-成本,速战速决可以有效减少日费千金的成本付出,从而增加总盈余。

2.3.1.2 如何判断和创造合于利的条件

既然利益是战争行动的衡量准则,并且要做到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那么如何才能判断什么是合于利,又如何创造合于利的条件呢?

答案是:情报优势,做到情报优势就可以产生决策优势,从而形成胜利的成果。孙子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不仅自己要做到知己知彼知环境,还要做到以各种方法迷惑敌人,是敌人不知己不知彼,从而产生更大的情报优势,从而产生更大的成果。


方向α与《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

 

孙子兵法的重要原则就是创造情报优势,孙子在谋攻篇中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知己知彼才能用自己的优势打击敌人的弱点,从而产生更大的胜利成果。在地形篇中说:“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论述地形等环境对战争的影响。他说:“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强调仅仅知己知彼还不够,还要考虑天地这些对战争有影响的因素,才能获得胜利。在用间篇中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强调之所以能动而胜人,是因为知道敌人的情况,而这些情报的来源就是间谍。“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强调间谍的重要性,因为间谍清楚敌人的优势和弱点,如果间谍很有智谋,就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兵力,避开敌人的优势,打击敌人的弱点,产生最大的成果,所以他说使用有智谋的间谍是用兵作战的要诀,整个军队都要依靠他们提供的情报采取行动。

如果双方都达到知己知彼知环境,那么双方的战争只会陷入残酷的战斗,双方将伤亡惨重,获得的利益很少。所以需要产生情报优势。

有两种方法来增加情报优势,一是使自己获得的正确情报增加,一是使敌人获得的正确情报减少,这样就可以获得最大的情报优势。

增加自己获得的情报包括:

1)直接观察法,如行军篇中的相敌32法:“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2)间谍法,间谍是获取情报最重要的来源。用间篇包括5种间谍,五种间谍协同使用,可以获得更好的成果。

3)试探和分析法:通过试探和分析可以获得敌人的情报,虚实篇论述为:“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广告大师克劳德·霍普金斯将试销引入了广告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用试验来验证广告是否有效,如果有效就在其他城市进行大规模复制推广;如果无效就改变策略直到有效。这样可以以较小的成本就能知道消费者的想法(虚实),从而对消费者的关注点进行进攻。他在《我的广告生涯》中写道:“通过花费不高的实验,我们能够了解到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够做到。据此,我们可以不断调整我们努力的方向。……这大概是广告成功的唯一方法。靠猜测,50次中大约能有一次猜对,但是做实验,50次实验会50次告诉你该怎么做,应该避免什么。”在《科学的广告》中写道:“通过试验活动,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得到解答,而且廉价、迅速、准确。”史玉柱的脑白金等的推广也是先在小范围试销直到策略成功,然后再在其他城市复制推广。

4)用向导得地利,孙子在军争篇和九地篇中说:“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用向导可以得到地利从而增加我方的力量优势。

减少敌人获得正确情报的能力有3种:

1)诡诈法,通过诡诈来迷惑敌人,孙子在计篇中论述了12诡道:“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并说:“兵者,诡道也”,打仗本身就是一种诡道之术,通过迷惑敌人,是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从而暴露和产生弱点,然后我方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弱点。通过诡道也可以隐藏我方的真正意图,然后就可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达到奇袭的效果。

2)反间和死间的迷惑,在用间篇中,通过反间和死间的协作,故意散布假情报,迷惑敌人,使其判断错误。

3)利与害的驱使,敌我双方都是趋利避害的,害就是成本和付出。通过利益诱使敌人犯错,通过害处驱使敌人不得不这样做,调动敌人,使敌人产生弱点而进行打击。在虚实篇说:“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在势篇中说:“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增加情报优势是目标,以上只是7种增加情报优势的手段,手段有多种,只要能达到目标的手段就是好的手段。

2.3.1.3 广义动量定理产生成果

《孙子兵法》的谋攻篇和形篇分别论述的是力量的类型和大小,势篇论述的是谋略方向,虚实篇论述的是作用点,军争篇论述了时间和广义动量,在广义动量定理Fαt=MV中,增加力量F,选择合适的方向α,合适的作用点,增加时间和选择合适的时机都可以增加成果MV。孙子兵法的这五篇是论述如何产生和增加成果的。

方向α与《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

 

2.3.1.3.1 力量F与孙子兵法

1)力量F的类型与作战手段

孙子兵法在谋攻篇中论述了4种作战手段,分别是谋攻,外交,伐兵和攻城。孙子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好的手段是谋攻,其次是外交,再次是伐兵,最后是攻城。对于人类来说,终极的力量有三种,分别是知识,财富和暴力,知识是最高质量的力量,财富是中等质量的力量,暴力是最低级质量的力量,而谋攻以知识为核心力量,外交以财富为核心力量,伐兵和攻城以暴力以核心力量,所以谋攻最好,外交次之,伐兵和攻城最差。因为攻打敌人的城池,敌人有城池的地理优势和等待的优势可以增加自身的防御力量,而攻城方的力量并未增加,所以攻城的代价要比伐兵大。谋攻所付出的的成本最小,受益最大;外交次之,伐兵再次之,攻城所获利益最小,成本最大,这个可以以广义经济学的利益-成本来分析。只有谋攻和外交可以达到全国、全军的目标,伐兵和攻城必定会有伤亡。在战争史中,有烛之武依靠谋略退却秦国,免于灭国之灾;苏秦和张仪在外交上分别推崇合众和连横,通过各国利害关系,在战国后期左右着六国和秦国的政局。伐兵和攻城的例子则难以计数。在现实战争中,这4种手段经常是结合出现的,合众与连横的战略是外交的手段,但也要依靠高超的智谋才能分析出各国的利弊,从而通过利益推动自己的战略,通过害处来阻止别人的战略。

2)优势兵力获取胜利——以镒称铢

孙子在形篇中说“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镒比铢大)”,论述以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可以获得胜利。形篇中的形就是指军队的兵力。在谋攻篇中说道:“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论述不同的兵力对比下所应采取的措施,在兰切斯特法则和战争论中我们已经论述过,2倍的兵力足以击败敌人,3倍的兵力可保证敌人再无胜利的可能。在虚实篇中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也是要形成兵力对比优势,然后才能获得胜利。以优势兵力攻击敌人,不仅可以增加胜利的可能,并且还能有效减少自身的伤亡。

3)增加优势兵力的手段

除了通过情报优势产生决策优势,进而产生兵力优势的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来增加自己的力量,减少敌人的力量。

利益驱使我军

通过利益的驱动,可以使将士增加努力的程度,从而增加自己的力量。孙子在九地篇中说:“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在非常时期可以通过更大的奖赏来激励兵士尽力。孙子在作战篇说:“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激发兵士对敌人的仇恨,给士兵以物质奖励,可以增加士兵的尽力程度。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害处推动我军

通过害处迫使士兵不得不去努力,也能增加自己的力量。孙子在九地篇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将将士投入到最危险的地方,就能激发将士的生存危机,从而爆发更大的力量。在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类的需求层次理论中,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将将士投入到最危险的地方就是为了激发将士最底层的生存本能,从而激发最大的潜力。

秦朝末期,韩信用背水阵,击败实力强大的赵国,用的就是《孙子兵法》中的“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通过背水阵,自断退路,将将士逼入不战则死的险地,激发了将士的生存欲望,爆发了更大的力量而打败赵国。

管理学上的危机管理的理论与此类似,许多企业在危机时爆发出更大的能力,而度过危机;相反,许多企业是在顺利时灭亡的。

改变衡量标准,改变决策

利益是决策的的标准,那么改变人们衡量利益的标准,就能改变人们的决策。孙子在九地篇中说:“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虽然吴国人与越国人互相憎恶,但当同舟遇到危险时,也会互相救助,那是因为不得已不那样做。在遇到风浪时,吴人与越人的判断标准改变了,对方的存亡也关系到自己的存亡,存亡的判断标准强于憎恶的标准,所以他们改变了决策,互相救助。

在管理学上,日本稻盛和夫所创立的京瓷公司的哲学是将“何为正确的做人准则”作为判断标准,这样就会超越个人的利益这个判断标准,超越部门之间的竞争矛盾,从而使企业所有人员的力量向同一个方向努力,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

稻盛和夫在他的著作《活法II》中写道:“IBM的创办人托马斯·华特生常常给公司的员工讲述一个有关老人与野鹅的故事。有个老人傍。湖而居,每年野鹅南飞避冬时,都会在那个湖边稍作停留。有一年冬天,因为寒流来袭,几只野鹅被困在那儿,没有食物。老人很同情它们,就每天喂一点东西给它们吃。从此,每年冬天,都有越来越多的野鹅聚集在那儿。很快地,一整群的野鹅都忘记了南移,整年留在湖边靠这位老人养活。到了某一年的冬天,老人过世了,再也没有人喂这些野鹅了,数百只野鹅就这么饿死了。老人的同情就是一种“小爱”。大爱是要抗拒帮助少数的诱惑,这样到最后才能拯救一个群体。”稻盛和夫强调要用更大的价值判断标准来决策行为,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约翰F.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也是希望将人们将利益的衡量标准从个人利益上升到国家利益这个标准,从而为国家做出贡献。

降低敌人的力量

即使不能降低敌人的兵力数量,降低敌人兵力所能产生的力量,也能降低敌人的整体力量。因为战争是广义动量的碰撞,不能有效参加战斗的士兵就不能有效产生成果。孙子在九地篇说:“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通过使敌人将士之间不能良好协作,也可以降低敌人的整体力量,从而增加力量的对比优势。

通过是敌人不能有效参加战斗,可以降低敌人的兵力优势。孙子在虚实篇中说:“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敌人的兵力虽多,但通过使他们不能参加战斗,那么他们的兵力优势就不能产生成果。游击战就是通过分散兵力,是敌人的优势兵力无法有效参加战斗,所以无法取得成果。

利与害驱动敌军

通过利益与害处调动敌军,使其暴露弱点,从而进行打击。孙子在虚实篇中说道:“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孙子通过攻敌必救的地方,迫使敌人与我军交战;通过利益诱使敌人偏离其方向而不能与我军交战。围魏救赵就是攻其所必救的战例。战国时(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孙子在九变篇中写道:“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要以祸患威逼敌国屈服,以各种他不得不做的事情来役使敌国,以各种利益诱使敌国归附。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要通过手段使敌人的战斗力MV最小化。以广义动量定理来解释Fαt=MV,让敌人将力量F和时间t用在役以业和利害所驱使的方向α上,从而使敌人用在作战方向α上战斗力MV最小化。

2.3.1.3.2 谋略α与奇正之变

在广义动量定理Fαt=MV中,选择合适的方向α,可以增加成果MV。通过选择合适的谋略手段,可以获得胜利,孙子在势篇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孙子兵法中的势就是指谋略方向α,孙子将其称为奇正。通过迷惑敌人,隐藏自己意图,就可以为奇袭创造条件。奇袭可以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因为奇袭时敌人没有准备,不能有效参加战斗,敌人的兵力优势不能转化为成果优势。“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就是对奇袭的描述。

2.3.1.3.3 作用点与虚实

在广义动量定理Fαt=MV中,选择合适的作用点,可以增加成果MV。打击敌人的弱点,可以获得胜利。孙子的虚实篇主要论述的就是打击点。孙子在虚实篇中说:“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和“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都是强调打击敌人的弱点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果。从系统思考的角度说,打击敌人的关键点,可以获得最大的成果,这个关键点不一定是敌人的弱点或最大的弱点。孙子在九地篇说:“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最有效的降低一个阵势严整的军队的战斗力,就是夺取这支军队最关键和依仗的有利条件。有的军队依仗的有利条件是人才,有的是武器。

三国时期,刘备的军师徐庶帮助刘备打了2次漂亮的胜仗。而刘备是曹操的竞争对手,曹操通过计谋将徐庶骗到自己的营帐。虽然“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不为曹操献一计,但曹操也达到了有效削弱刘备实力的目的。

拿破仑也重视人才,有重要的言论为:“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著有《战争艺术概论》的瑞士军事学家安托万•亨利•约米尼很受拿破仑的重视。

二战时,德国依靠其科学家发明的坦克和飞机用于闪电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科学家就是德国战斗力的关键有利条件。二战后期。美国的“阿尔索斯”的谍报队抢夺了德国和意大利的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并将他们安全地带回美国,进而确保战后美国的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等学科能够快速发展。

19458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造成日本30多万人伤亡,直接导致日本在二战中投降。美国打败日本所依仗的就是原子弹,而原子弹的核心就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苏联为了获得原子弹的秘密,派遣女间谍玛加丽塔•科涅库娃接近爱因斯坦,她使爱因斯坦与其相爱,并从爱因斯坦那得到了研发原子弹的重要秘密。可见,减少对方的有利条件对战争胜负影响很大。

如何做到不让敌人打击我军的弱点呢?除了通过诡道等方式迷惑敌人,使敌人找不到我方的弱点外,快速的移动也可以有效避免被打击。孙子说:“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移动的靶子比固定的靶子难以打中,快速移动的靶子比移动的靶子难以打中,不规律快速移动的靶子最难打中。

2.3.1.3.4 时间t与军争

在广义动量定理Fαt=MV中,增加时间t,可以增加成果MV。增加时间优势可以增加成果,孙子在军争篇中说:“后人发,先人至”,预先达到作战地点就有时间准备,从而以逸待劳,产生更大的成果。

选择合适的时机,也可以增加成果。孙子在军争篇中说:“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选择在敌人士气低落时进行打击,敌人的战斗力会减少,这样我敌力量的对比优势会增加,从而会增加我方所获得的成果。

2.3.1.3.5 广义动量MV与军争

广义动量MV是成果,是追求的目标,在输入既定的情况下,增加广义质量M,广义速度V会减少;减少广义质量M,广义速度会增加。孙子在军争篇中说:“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军将,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孙子说丢弃辎重,粮食和战备物资储备减少了军队携带的质量,可以提高行军的速度去与敌人争利,但军队由于没有辎重,粮食和战备物资储备这些物资,军队也没办法生存。减少质量可以提高速度,但减少质量会威胁生存。以减少质量而提高的速度,其成果可能是负作用的。

企业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时,会经常在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产出速度进行权衡和取舍。降低质量而提高速度并不都是不好的。西班牙的阿曼西奥·奥尔特加·高纳的公司ZARA以提供质量稍低的服装,但快速供货而打败了众多服装厂商,并且创造了快速消费服装的这个市场。阿曼西奥·奥尔特加·高纳也因此一直排在世界富豪榜的前十名。同样做衣服快速消费的瑞典H&M公司的斯特凡·帕森和日本优衣库的柳井正都排在世界富豪榜的前列。

战争的本质是广义动量MV的碰撞,而碰撞的越是对方的弱点,则对对方的损害越大。孙子在势篇中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孙子所说的“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是说水的势能大,而使石头飘起来。这与广义动量MV是一样的。水不够多(M)不能激起漂石,水流速度(V)不快,不能激起漂石,这里说的势是水的质量与水流速度的乘积。在军事上广义动量MV中的M强调的就是增加兵力和集中兵力,而V则强调是速度。。“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强调的就是广义动量MV的作用点,这与力的作用点是一样的。“节”所指的就是弱点,就是要找到对方的弱点,然后全力进行打击。《五轮书》说“敌人之弱点务必洞悉,而后趁势彻底压垮。”对于雀鸟来说,弱点可能就是脖子。“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与《战争论》第2条原则“尽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备作决定性打击的点上。”是一样的,决定性打击点就是敌人的弱点。

孙子在九地篇也论述速度的重要性,他说:“兵之情主速。”,用兵的重点在于快速。

2.3.1.4 各种因素与战争的交互影响

战争是一个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过程,除了自身对战争的过程有影响外(广义动量定理),敌人的力量变化(九变篇),自己和敌人所处的位置(行军篇),不同地形因素(地形篇),各种战场情况(九地篇),特殊武器(火攻篇)的使用等,都会互相产生影响,我方通过诡诈,利益与害处等来驱使敌人,通过观察,向导和间谍等方式获得情报;敌人也同样会依靠这些手段来应对。战争是一个各种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动态过程,每一种因素都会对战争产生影响,关键因素产生关键影响。

方向α与《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

 

2.3.1.4.1 敌我双方的交互影响——九变篇

战争中敌我双方会互相使用手段来迷惑和欺骗对方,互相使用利益和害处来驱使对方,使敌人暴露或产生弱点,消弱敌人的力量,以便进行打击。所以有些利益不应该去争取,应该以全局的利益为衡量标准,而不是局部利益。孙子在九变中说:“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如果这些利益是敌人的诱饵,那么不要上当,如果这利益与全局利益有冲突,也要以全局利益为衡量标准,放弃局部利益,做到有所不为。

在企业管理上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有所不为反而能获得更大的成果。企业家乔布斯说:“决定做什么跟不做什么同样重要。”他说:“对公司来说是这样,对产品来说也是这样。”他的一个过人之处就是知道如何做到专注。乔布斯砍掉了大部分产品,只生产专业级的台式机,专业级笔记本,消费级的台式机和消费级的笔记本四种产品,结果苹果起死回生,再次回归高速发展轨道。

从有效产出的角度来说,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不会增加有效产出;相反,还会降低有效产出。因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会浪费资源,时间,力量,并占用了空间,而这些资源本可以用在该做的事情上,而产生更大的产出。TOC理论创始人高德拉特在经典文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结福特的流水线生产和丰田的TPS生产方式时写道这两个理论遵循的四个核心原则之一就是:“废除局部效率”。局部效率会增加库存,降低企业的有效产出;而有效产出指整个系统通过销售而获得金钱的速度。TPS系统迫使整个工业界改变对库存的看法,从视之为资产,变为视之为负债。

管理学家赫尔伯特·西蒙在《管理行为》中关于手段-目的链中写道:“某些目标必须依赖于其他更远大的目标才能发挥作用。这个事实导致目标的层级结构,每一层相对于其下层都是目标,相对于其上层又是手段。通过目的的层级结构,行为得以保持完整性和一致性,因为每个备选行动方案都使用综合的价值尺度,即‘最终’目的来衡量”。西蒙强调通过最终目标来衡量备选方案,保持行为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中间目标要服从最终目标。孙子强调的有所不为也是在说不要为了中间的目标利益而损害了最终的利益。

从广义经济学的角度说,做了该做的事情会增加利益,而不做不该做的事情会降低成本,从而使盈余最大化。

孙子在地形篇也表达了要以全局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为重的思想,他说:“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保全百姓,符合国家利益是决策的最高准则,所以在现实中不符合这些利益的事情就不应该去争取,国君的错误命令也不应该被执行。从这两段话衍生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因为前线的将领更了解对战的情况,比远在后方的国君更能做出符合国家利益的决策。

在战争中,打击敌人的弱点可以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成果,所以敌我方法均在寻求打击对方的弱点。为了减少自己弱点被打击的可能,则需要尽可能的有所准备,做到有备无患。孙子在九变中说:“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有所准备就不怕敌人的攻击,准备的越充分则越没有后顾之忧。有利的方面有助于增加自己的成果利益,不利的方面会增加自己的成本,所以要权衡考虑利益与害处,做出合适的决策。孙子在九变中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考虑到整体的利益,就不会因为局部利益而损害整体利益,考虑到自己的弱点,就会有所准备,做到有备无患,从而获得最大的利益盈余。

2.3.1.4.2 环境对行军的影响——行军篇

在战争中,行军和舍营是不可避免的日常活动,在行军和舍营时占据有利的位置,可以利于进攻和防守,防止处于不利位置而被敌人打击,产生大的损失。孙子在行军篇中说:“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现代的军事武器,军事装备,后勤等已有了巨大的改变,行军和处军的环境也相应的有了巨大变化,从古代的陆战发展到海、陆、空的全方位战争,而也从物理的地域发展到了信息战等,虽然古代的处军和行军的战术手段的指导意义已经不大,但其原理是相通的,增加处军和行军的优势,有利于获得战争的胜利。

2.3.1.4.3 地形对战争的影响——地形篇

地形对战争也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地形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孙子在地形中说:“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合理的利用地形可以增加自己的力量,从而增加我方与敌方的力量对比优势,增加胜利的可能。在1812年的拿破仑俄国战役中,拿破仑率领61万大军入侵俄国,俄国的兵力不到24万,拿破仑有着绝对的兵力优势。俄国并没有进行正面的对抗,而是利用自己辽阔的地形,向腹地退却的同时实施焦土战略消耗法军,经过一段时间的消耗,发生了兵力对比的逆转,俄国成功的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总结说:“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是不可征服的”,而今军事的力量已经比1812年有了长足的发展,武器的性能更是产生了数量级的巨变,武器的射程和速度增加使“幅员辽阔”相对的变小了,从而地形的重要性在下降。地形的概念也应该有所扩展,不仅仅指自然的地形,也可包括地位,位置等等。孙子在地形篇中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知道环境的优劣情况,就可以选择合适的策略增加自己获胜的可能。

2.3.1.4.4 战场对战争的影响——九地篇

敌我双方的力量和地形等因素的结合就产生了各种类型的战场,在不同的战场则应该采取不同的作战策略,比如进入死地,则不得不战,不战则亡。孙子在各种战场中提出了一般的指导原则“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快速的攻打敌人的弱点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果,而如果打击点是敌人所依仗的主要力量,则敌人则会失去战斗力,他说:“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这是系统思考的方法,打击关键点,产生关键的成果,这也是TOC制约理论的核心思想。打击敌人的关键点可以产生最大的成果,而提高自己的打击能力也能增加获得的打击成果。孙子提出了通过将自己的将士置于无所选择只能努力的环境中,就能激发将士的潜力,他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这一点我们在前文已经论述过。

2.3.1.4.5 特殊武器对战争的影响——火攻篇

特殊的武器和作战方式可以增加打击的效果,火攻和水攻在古代是一种不同于兵器的特殊武器,孙子在火攻篇说:“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火攻和水攻可以协助打击敌人。在过去的战争史中,毒气弹,生化武器,甚至原子弹这些特殊的武器在战争中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美国二战时期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一颗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

2.3.1.4.6 情报对战争的影响——用间篇

关于情报对战争的影响,我们在“如何判断和创造合于利的条件”这一章已经论述过,此处不累述。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