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0035

来源:互联网 发布:行用卡淘宝购物手续费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8 10:11

         各位同学,大家好!

         在积德累功,末后的这一段,《了凡四训》里面,说到“随缘济众”,这一句话要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为众生服务,为众生服务的事太多太多了,所以他说“其类至繁”,如果没有离开“我、人、众生、寿者”,《金刚经》上讲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离开,热诚为众生服务,这是世间的圣贤,如果将四相断了。真正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这就是佛菩萨。

         出世间的大圣,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的,世出世间圣人,区别就在此地。可是为众生服务,他这里提出了十个项目,也就是十个纲领,概括了一切服务的事项,第一个是“与人为善”。

         起心动念,总得以善心待人,以善心来处世,世出世间圣人,都是守住这个原则,纵然对待恶人,也是用善心、善言、善行,对待仇敌,还是善心、善言、善行,这才能称为圣。为什么?因为人性本来是善的,中国童蒙教学念《三字经》,第一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他为什么会作恶?为什么跟我们作冤家?这是迷惑,这是误会,是不觉,他自己不知道,我们清楚,他以恶心恶行对我,我不可以以恶心恶行待他,这里面的道理,他不明了,我们明了,如果常存这样的善心,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没有不能相处的。

         人不能跟我相处,不要去责怪别人,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自己如果没有过失,怎么会与别人不能相处?有一些人不明至理,总是把过失推给别人,所以他自己即使认真修行,精进不懈,也不能证果,甚至于说也不能开悟,原因是自己的业障不能消除,不晓得自己过失在哪里。

         前面说过,要想“积德累功”,必须要从最难克服的地方下手,这个以善心、善行、对待恶人,对待冤家,这是一桩很难的事情,要从这个地方下手,从这个地方去做起,我们才真正的回头了,真正觉悟。

         第二是“爱敬存心”,特别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常常发生误会隔阂,造成许许多多不如意,原因是对待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爱敬的心就没有了。他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是自己。不爱敬别人,就是不爱敬自己。

         佛家讲的法身,法身就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你学佛,你发愿要成佛,成佛一定要证得清净法身,你对于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要有分别,要有执着,你永远不能证得法身,换句话说,你永远不能圆成佛道,岂不是害自己?修行,先要觉悟。古德教导我们的“信解行证”,你没有信解,你的行是盲修瞎练,自己盲修瞎练,自己晓不晓得呢?不晓得。自己以为修行得不错,还要教别人,所以佛在经里头,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教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说不要相信自己的见解,不要相信自己的思想,佛说的是真话,什么时候你可以相信自己的思想见解呢?证得阿罗汉之后,可以相信自己想法看法没错。

         阿罗汉是什么境界?见思烦恼断了,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没有了,不但四果罗汉没有了,《金刚经》上明明告诉我们,初果须陀洹就没有了。换句话说,你还有这四相,须陀洹都还没有证得,那么你的想法,看法不是正确的,是错误的。把错误的以为是正确的,正确的永远跟你远离了,永远不能证得,所以初学佛法的人,初学就是指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之前,不能离开佛菩萨,佛菩萨像保母一样,离开他就发生问题,就发生危险,甚至于丧失生命,在佛法里面讲丧失慧命。所以古时候人修行,我们在高僧传看到,在《居士传》《善女人传》里面看到,在家、出家修行人不离善知识,有亲近善知识一辈子,到善知识往生了这才离开,才去教化一方。这个意义很深很大,我们要细心体会。

         第三“成人之美“,必须要晓得自他不二,众生有分别心,有执着心,佛菩萨没有,觉悟的人没有。我们在新加坡,与其他各个宗教往来,我们热诚的帮助他们,他们做好事,我们成就他。有许多人问我,我们佛教徒捐献的这些供养,是要为佛教做事情的,法师你为什么帮助别的宗教?我说我没有帮助别的宗教,他说你帮助些回教、印度教、基督教,我说那都是佛教,你有没有听说大乘法里头有一句话说,哪一法不是佛法?他点头,听说过,那基督教也是佛法,天主教也是佛法,伊斯兰也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我没有替外道做事,我替佛教做事,你有这种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你对于大乘经没听懂,佛教我们舍弃妄想分别执着,你还在坚固守住妄想分别执着,你到哪一天才成为佛弟子?

         佛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们都晓得,常常念,挂在嘴边,可是自己的心量还是一点点大,还是不能容人,我们没有遵守佛陀的教诲。你们懂得爱护动物,爱护畜生,难道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你就跟他对立吗?动物众生也是不同的族群,为什么对它就爱护,对人就不爱护呢?佛学到哪里去了,经念到哪里去了,糊涂到所以然处,应当觉悟,展开经券,字字句句多想想,要想清楚,想明白。

         “成人之美“这个地方的“人”是广义的,十法界一切众生,都包括在其中,只要是人家做的好事,我们见到了,听到了,决定没有嫉妒,决定不能伤害,要发心随喜功德,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全他就是成全自己,成全自己的德行,成全自己的性德。

         第四“劝人为善“,不但口劝,还要以身劝,口劝是言语,写成书本,做成文字也算是口劝,一定要身体力行,要做出好榜样,身劝。佛在经典里面,常常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是表演,表演是身劝,要做出个好样子给人看,给人做榜样,启发人学习的意愿。
         第五“救人危急”,这里面所讲的每一条,意思都无尽的深广,灾难现前了,救援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救人危急,要懂得防患于未然。危急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呢?都是从造作恶业产生的,救人危急真正的要紧的事情,就是要教导他,断恶修善,转迷为悟,危急才能真正消除。
         可是你想想看,教人断恶修善,自己要不能断恶修善,人家怎么会相信?劝别人转迷为悟,自己还迷惑颠倒,别人怎么会觉悟?所以诸佛菩萨,一切都从自己做起,他教我们放下名闻利养,他自己真做到了,三衣一钵,游化人间,真正做到六根清静,一尘不染,我们看到这个样子做何感想,有没有在这个样子形象上觉悟过来?真正觉悟过来,一定会欢欢喜喜效法学习,这是觉悟了,如果还做不到,没觉悟,不但没做到,念头还没转过来,头一桩事情,就是念头转过来,然后在事相上就不难做到。
         我们也有一些同修很想学菩萨行,很想修菩萨道,可是怎么学习都学不像,原因在哪里呢?念头没转过来,还是一个凡心,还是一个迷心,依旧生活在情执之中,没觉悟,所以学起来非常辛苦,非常困难,容易退转,道理在此地,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诸佛菩萨的示现,总是以讲经说法为第一个形象,讲经说法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悟了以后什么事都好办,没悟,难,太难太难。
         所以佛法,不但是禅宗,教下也是如此,悟后起修。没悟修什么?唯独净宗特殊,净宗是解行同时并进,其他法门里面都是悟后起修,不悟,没有下手之处,净宗的殊胜就是不悟,这一句阿弥陀佛也可以老实念,一面念佛一面求觉悟,双管齐下,这在无量法门里面唯此一门,所以称为“教外别传”,不是说念佛人就不要求觉悟,尤其是要发心弘法的人,不觉悟拿什么弘法?拿什么教人?所以觉悟是非常非常重要,真正觉悟,危急才能够离开,你也有能力救人危急了,这十句,我们讲了一半,时间就到了,今天就讲到此地。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