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风投

来源:互联网 发布:电信内蒙古大数据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00:25

创业板开启,IPO市场再度活跃,投资者对国内市场重拾信心。

今年8月,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共披露投资案例8起,环比上升33.3%;总投资金额46.5亿美元,环比大幅上涨1146.8%;8月的创投市场规模虽然较前几月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但互联网、传媒等行业仍然是投资的热点。IT和互联网行业披露案例均为6起,在各行业中案例数量最多。

在部分业界人士看来,上述调查数据与预测相左。他们认为,IT及其相关行业是金融危机的重灾区,从IBM、微软、惠普、谷歌和联想等巨头企业近期的业绩来看,现在就谈行业性复苏为时尚早。照此推理,风投不该在大势不明的情况下变得热络。

预测终归是预测,真实可信的统计数字已经带来向好的想象空间。

IT人向投资者的角色转换

在1998年的第一波投资热潮中,几乎所有的风投都向互联网领域涌进,成就了一批优秀的网络公司;而在2005~2007年的第二波投资热中,风投们又将目光转向SNS、电子商务等互联网的细分领域。统计数据显示,在1999~2008年的10年期间,广义IT行业平均以53%的比例占据了国内风投市场的大半壁江山。

因此,在李开复“创新工场”8亿元人民币大手笔下注的背后,IT行业职业经理人转行做风投的大趋势,比他的创业计划更值得深思,联想的马雪征、金山的雷军和展讯的陈大同等人都已开始投资人的生涯。

IT从业者转向投资行业在国外并不鲜见。今年8月,Facebook前CFO吉迪恩。余以普通合伙人身份加入风险投资公司KhoslaVentures.在此之前,他曾先后担任雅虎财务高级副总裁、YouTube网站CFO以及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的合伙人。

更为著名的是,IBM前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郭士纳退休后成了凯雷集团的董事长,该集团是被华尔街称为“总统俱乐部”的全球最大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之一。此后,华尔街的商业精英纷纷步其后尘。

国内延续了华尔街的“转会潮”。2008年初,事业成败皆拜小灵通所赐的UT斯达康原总裁吴鹰宣布复出并加盟和利投资集团,任该集团的资深合伙人。他当时曾表示:“能把我以前的经验和资源整合在一起,同时把自己的一些教训跟企业家分享,如果能帮助这个企业做大做好,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创办了亚信和网通的田溯宁在离开网通之后,以中国宽带基金为平台做起了私募。

2002年就开始考虑投资的柳传志在提到自己转行的原因时说,“我想做的事情就是在退出联想的管理一线以后,继续培养人,通过我选的人把联想的基础管理思想,特别是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三要素’传承下去。做投资是体现这种价值最好的一种方式。”成为投资人以后,回报变成“基金管理费+分红”的形式让他感到新鲜。

另外,和做实业不同的是,“做投资以后,知识和眼界可能就要更宽一点,必须对更多的行业有了解,对地域要有了解,甚至对世界的政治经济的大气候都要了解。”柳传志说。

有投资行业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转入投资行业的企业家不仅对投资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判断,还比大多数CEO深谙资本之道,而且有些还远比普通的财务投资人更懂得如何运作一个公司。他们普遍与资本市场、政府关系深厚。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