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聪明人----杂谈杨修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卖家佣金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19:34
    我今天要说的是三国时期的第一聪明人(注①)――杨修。

    杨修这个人,名气很大,但资料实在不是很多,只在一些史料中有部分记载。我就随便说说关于他的一些事情,算是杂谈。

    历史上应该是有两个杨修的,一个就是三国中大家所熟悉的那个,还有一个,就是记载在《启颜录》中的,中云“晋杨修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不在。杨修时为君平设。有果杨梅,君平以示修:‘此实君家果。’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也。’”这个故事好像还入了小学课本,具体情况我也不记得了。

    说大家熟悉的那个杨修。在《三国志》的“魏书十九”记载:“杨脩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脩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这段话说明,杨修开始的时候是谦虚的,很有才华,对政事的看法见识也很高。在《文心雕龙》“才略第四十七”中有“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说明杨修是会写东西的,如果算在现在,也可能是一个高级写手。至于杨修的见识,在《三国演义》的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虽然主要说的是张松,实际也从很多的侧面说了杨修。比如说杨修“博学能言,智识过人”,杨修在当时也赞成曹操和张松修好,可惜的是,张松忤逆曹操,揭曹操的短,无为而回,回去后就撺掇刘璋和刘备联盟,而且刘备对张松及其重视,终于刘备借此取到西川州郡。在《资质通鉴》中对此事也有说明:“主簿杨修白操辟松,操不纳;松以此怨,归,劝刘璋绝操,与刘备相结,璋从之。”(注②)从这事看来,刘备比曹操有见识的多,杨修做为谋士也比曹操看的远。曹操一代枭雄,却为小事做出了如此不智的事情,也为异数。

    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胜众”,说了一个“绝妙好辞”的故事。三国中的引述太长,转载不方便,我用《世说新语》中的记述:“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注③)就连曹操都认为自己在才智上距杨修有三十里之遥。

    《世说新语》中的捷悟第十一,共七则故事,前四则都是说杨修的,捷悟的意思是敏捷聪慧,可以说对杨修的聪明是很承认的。在有关杨修的四个故事中,上一段说的是第三则,第一则是说门活为阔的,第二则是一人一口酥,第四则是竹片为木盾。(注④)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中,除了以上三个外,还有曹操杀人和鸡肋,这里不详述。感兴趣的自己去看《三国演义》好了。

    关于杨修之死。其实关于他的死,有两种说法的,一说就是《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身死因才误”(注⑤),也就是说杨修在自聪明,处处猜破曹操心思,所以给曹操除了。后人也经常以这种说法做为杨修的死因。比如:《菜根谭》说:“杨修之躯见杀于曹操,以露己之长也”。但实际公认的原因是杨修不自量力,参与了太子立嗣的大事。在《三国演义》中,说杨修因为鸡肋事件被杀。但也说明是:“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在《三国志》中说的更明确:“至二十四年秋,公以脩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这个诸侯,说的就是曹植。曹植和杨修一向交好,可以说杨修一直帮助曹植夺太子之位,但由于曹植本身有文人的一些毛病,曹操不喜,而且曹丕也经常的说曹植的坏话,在最后的夺嗣斗争中,曹丕终于成了最后的胜利者。关于这些,我说的很简略,具体过程当然不像我说的这么简单(可以参考附录《杨修之死的缘由探考》的说法),其中有很多的故事的,不一一藟述。曹植曾经写过一个《与杨祖德书》评述当代著名文士,倾吐自己的怀抱。在《资质通鉴》中说“至于植者,岂能兴难!乃令杨修以倚注遇害,丁仪以希意族灭,哀夫!”也说的是此事(注⑦)。至于《中国文学史》上说:“许多文人(包括杨修)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注⑧)是不对的,至少杨修是有意为之的,而不是莫名其妙的卷入。从曹丕后来对付曹植的手段来看,即使曹操不做掉杨修,恐怕杨修也逃不掉一死的(注⑨)。不过有一件事情,倒也是比较好玩的。杨修曾经送给曹丕一柄剑,曹丕后来看到这柄剑还很怀念杨修。另外,这剑也是古代名剑之一(注⑩)。

    杨修最后也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了。《三国志》中说:“脩临死,谓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也知道自己的死是因为曹植的缘故,从这个角度说,杨修还是不失为一个聪明人的,可惜觉悟的太晚了。

    另外,曹操杀杨修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曹操公元219年杀杨修,220年袁术就反了,也不妨说曹操杀了一个内应,当然了,这只是一种说法,不必当真的。

注①:看官你说了,第一聪明的不是那个姓诸葛的吗?我这里的第一和通常理解的是有些差异的。在《济公全传》第十五回“狗度董平改恶为善,荤酒回庙耍笑众僧”,有这么一段话,“按善书有云:比如这个人要做了半辈子的善事,他要做了一件恶事,那书上注写他是第一之恶人,把从前半生的善事全没了。比如那人做了半辈子的恶事,忽然自己知道不好:‘我须当改,不然,我要遭报。’定能改过迁善,痛改前非,把从前恶事全勾了。书上注写乃第一之善人。”杨修小事聪明,大事糊涂,最后却说了句聪明话(文章内有详细说明),也算是第一之聪明人了吧。
注②:引自《资质通鉴》卷第六十五。
注③:引自《世说新语》捷悟第十一3。齑字是后人修改的,原字很复杂,我看过,但输入法无法打出来,是那种已经不再使用的字。辞,古代写做“辤”,所以说是受辛。
注④:对第2个一人一口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后人杜撰的。详情参看《杨修之死的缘由探考》。
注⑤:引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原文是:“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注⑥:引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注⑦:引自《资质通鉴》卷第六十九。原文为:“鱼豢论曰:谚言:‘贫不学俭,卑不学恭。’非人性分殊也,势使然耳。假令太祖防遏植等在于畴昔,此贤之心,何缘有窥望乎!彰之挟恨,尚无所至;至于植者,岂能兴难!乃令杨修以倚注遇害,丁仪以希意族灭,哀夫!”
注⑧:引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原文为:“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境而带上了政治的色彩。许多文人莫名 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祢衡、丁仪、丁廙、嵇康、陆机、陆云、张华、潘岳、石崇、欧阳建、孙拯、嵇绍、牵秀、郭璞、谢混、谢灵运、范晔、袁淑、鲍照、吴迈远、袁粲、王融、谢朓等。还有一些死于西晋末年的战乱之中,如杜育、挚虞、枣嵩、王浚、刘琨、卢谌等。”
注⑨:《三国志》中说“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文帝即曹丕,杨修和丁仪兄弟是曹植最得力的谋士,结果曹丕一继位立杀丁氏兄弟,恐怕杨修在世也逃不过这一劫难吧。
注⑩:《三国志》中云:“脩死后百馀日而太祖薨,太子立,遂有天下。初,脩以所得王髦剑奉太子,太子常服之。及即尊位,在洛阳,从容出宫,追思脩之过薄也,抚其剑,驻车顾左右曰:‘此杨德祖昔所说王髦剑也。髦今焉在?’”另在《武当剑法大要》(黄元秀编)“中国历代名剑一览表”中有“(39)文士剑:杨修献魏文帝,文士传杨修以宝剑与魏文帝帝佩之语人曰此杨修剑也”。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三国志》,《三国演义》,都是从黄金书屋下载的电子文档。
《杨修之死的缘由探考》  碧血汗青著
还有其它的文章中提到的书籍,不一一列举。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