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数字化下的中国书店

来源:互联网 发布:中国少年编程网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15:43

众所周知,电子商务的存在,数字化的潮流已经给传统的图书出版、发行商造成了冲击。

前几天,民营的连锁书店“光合作用”关闭了几家直营店。如果平时没有留意这些书店,我们不会了解到,其实,光合作用的关闭仅仅是冰山一脚。近年来,各地的民营书店的消失已经屡见不鲜。比如,前不久,“北京三大民营书店”之一的“风入松”书店也关门停业。

是那些原因在左右着传统的书店命运呢?

数字化的影响

首先,我们知道,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图书的出现让纸质图书遇到了挑战。如果说以前还有理由说显示屏上看书跟纸质书区别太大,那么现阶段,电子墨水技术的实现已经让这一点逐渐被削弱。这一点或许可以作为改变传统书籍的产业链的一个因素,但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效果却并不明显:电子书普及的时机还未成熟。国内的汉王不成气候、亚马逊的kindle系列也还处在倒贴钱扩展市场占有率的阶段,而且刚出的kindle fire短期是不打算进入中国了市场了(靠内容在中国很难赚钱的。)

电子商务的影响

再来考虑电子商务的影响。刚过去的“六一”节,各大电商火拼价格战,其中网购书籍占了很大一块儿。当当、京东、卓越(亚马逊中国),连搞电器的苏宁也携巨大的资本来分这块儿蛋糕,还有淘宝上的众多散户图书卖家。其实,早就流传着一种做法:在实体书店挑选图书,回家网购。价格的优惠让实体店失去了大笔的生意,白白的为网上书店做了展示厅。

中国特色

当然,针对在中国的任何问题的讨论,都是不可以离开咱们的中国特色的。于是,对于众多的民营实体书店来说,它们还得顾及到的是政策的压力。先不论那些准入机制,看看如今的房价吧。巨大的房租成本,让书店在电商的冲击下销售量减小的情况下,还面临着运营成本的增加。这里有一个数据:“2005 年倒闭的上海思考乐书店正大店,一年房租高达 450 万元,营业额1200 多万,毛利润约在 384 万,扣除税收,人工等,年亏损 280 多万。” 再看看实际的政策影响。博主出生在90年以后,对曾经的书店的经营模式没有真切的了解,只记得小时候家乡的新华书店是越做越颓。从各种资料中得到的消息是,80年代以前的中国图书发行行业,完全是毛泽东提字的“新华书店”的天下,作为国营企业,他们在政策方面的优势无数。最早的时候,是根本不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图书发行行业的。经过几轮改革,时至今日,民营书店似乎能在中国立足了,但政策歧视仍然大量存在,比如,新华书店享有的公性房租优惠,以及新华书店享有的增值税13%和所得税25%。这些政策的歧视,对于企业的发展是相当致命的。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图书中,有40%的销售额来自于教科书,而这些都是新华书店所垄断。

实体书店的未来?

就像人们不愿意完全抛开纸质书本,我认为,实体书店的意义所在,并不仅仅是一个交易的场所,而是那种特殊的“质感”。或许可以将这种质感描述为 文化 

城市的文化,需要实体书店的点缀。网上流传的这么句话“去北京看万圣,去南京找先锋,去上海看季风,去杭州找枫林晚,去广州看学而优,去台北逛诚品……每座城市都应该有一个好书店。”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文化占了重要的部分。 

或许曾经的很多年,实体店就是在图书的交易上获利,但现在正在改变。仅仅看图书的买卖,物流和价格上都比不过当当等电商平台。而机会,就在文化上,这才是可能的需求。上面提到的那些标志性的书店,都在这方面做的不错。他们大都有自己的类似读书会的团体组织,着力的营造了一个有粘性的文化社区。台湾的诚品书店是其中的典例,他的盈利甚至并不在仅仅在于图书的出售,还在于其他的用户附带消费。详情参加文章末尾的参考资料。

另外,很多人指出,鉴于实体书店在城市的文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应当给予政策的补贴和鼓励。不知道在一个老弱病惨的打折票都无力支付的国家,什么时候能看到它的发生。


线下的豆瓣

既然实体店还有打文化牌的机会,电商们可否效仿呢?

其实,豆瓣早已实现了这一步。

另一个角度讲,实体店的机会其实就是成为一个off-line的豆瓣。而如何利用这种平台,也是电商们合纵连衡的策略吧。


参考资料:一五一十周刊 , 书店之输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