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山不过来……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密令2017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08:53

RNC开发部老员工的“新员工历程”展播之二——董庆阳

  从毕业到现在,在RNC一干就是六年多。时间还不长,远未到“回首往事,感慨万千”的境界。但在公司经历的几个阶段,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拿出来和大家共享。
  
第一阶段:谨慎

  在学校答辩结束后,突感无事可做。就和几个同学相约,提前去报到。大家一拍即合,兴冲冲地到公司报到。先被安排到深圳培训,两周培训结束后,准备返回上海。机票都订好了,突然接到通知:先不用回来,我被分配到RNC,RNC 当时在深圳开发,直接在深圳报到。我一听,傻了:所有的家当都还在学校宿舍,之前也未和家里任何人商量。不过,既然是公司安排,我只有服从了。这样在深圳一干就是半年,9月份回到上海。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参加博士毕业典礼,没有戴上黑色的博士帽照张相。

  2000年3月20日,正式到RNC 部门报到。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在部门见到的第一个人是秘书李文秀,接待我的是开发代表吕宣斌,帮我一起领机器的是老王。几个回合,感觉华为的领导很随和,并且稍有点不习惯:领导和员工坐在一起,用一样的桌椅,一样的电脑,下班后大家一起去排队吃饭……

  带着这个纳闷,开始了在华为的工作。我的思想导师兼直接主管谢静萍很厉害,在我眼里,她几乎是无所不知。我在学校号称是ATM专家,拿到一个ATM 交换机(8750)却不会配。还是踏踏实实,虚心从头学吧。由于坚信“凡事要成,必先吃苦”的信念,我很努力。主管也很器重我,分给我很多工作。我感觉是如鱼得水,展现的机会终于来了。

  当时项目组人不多,回想起来,这段时光是我在华为最快乐的时候。而后来,从做小组长开始,随着责任的加重,那种快乐就越来越少了。
  
第二阶段:痴狂


  当时,RNC 还刚刚起步,大家对RNC 都还不是很了解。很多地方都还没有系统的可实施的方案。我在学校是研究ATM 和IP 的,和当前工作很接近。这种状况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块沃壤,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我在转正之前,就提出很多解决方案,包括框号自动识别、自动加载、基于端口模型的ATM 配置、RNC 内部网段定义,等等。这些方案使RNC 的操作维护从一开始就站在至高点。由此带来的成就感,使我有点忘乎所以。那一段时间,满脑子都是工作,吃饭时想,坐车时想,甚至睡觉时都想。记得当时做PVC 配置时,通过随机算法来寻找可用的VPI/VCI 资源的想法,就是在一个晚秋的凌晨蹦出来的,兴奋得一晚上都没有睡好。

  我就这样如痴如醉,把自己当成这个领域的“专家”了。当时主要负责主控板上的软件,每一个方案,每一个细节,每一行代码,我都要参与。2000年10月份启动SRS,三个月后,完成编码,拿去和CBSC/3G平台联调,随后CBSC 打通电话(我们开发的模块最早应用于CBSC)。成功、喜悦,还有一点狂妄,就是那段时间给我留下的记忆。

  这段时间,对我帮助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第一任主管兼思想导师谢静萍,她有一句话至今仍在激励我:“你在华为肯定会发展得很好”。另一个是第二任主管王政,给我创造了很多机会,让我放手干。我转正后的第一次考评,他给我打“A”,我当时也不觉得什么,等我做主管后,才体会到这个A 的份量,同时也感受到他的苦心。
  
第三阶段:改变

  RNC V1.1做完,我觉得无事可做了。而实际上,V1.1只是一个演示版本,V1.2才被定位为商用版本。我有幸参加V1.2 分析和设计小组,在这个小组里,我完成了一次改变。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   RNC V1.1 在外面不断开试验局,测试和开局人员提出很多易用性方面的问题,对我触动很大。我曾经是那么自信,但我们做出的东西并没有被用户认可,不好用。我引以为豪的物理层和逻辑层基于模型来分离,对于设计和实现来说是正确的,而在用户使用时,却给他们带来了麻烦!

2.   在RNC V1.2 分析和设计小组中,有了很多交流和碰撞的机会。其他组员有想法,有思路,看方向很准,和他们讨论,颇有与高手过招,境界大升的感觉。

  我逐渐感受到,我们做的东西还仅仅是一个开始,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站在用户使用的角度去审视,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冲刺。对方案进行大规模调整,带来的好处是系统更好用了,用户更简单了。

  改变的还不仅仅是这些。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在华为,高手很多,狂妄只会带来故步自封。以前看别人的方案,先挑缺点;现在变了,先接受,挑优点,并且也愿意把自己的方案拿给别人来做靶子。以前还有一种非我不可的感觉,现在想起来,汗颜啊!
  
第四阶段:沉淀

  如何沉淀?去芜存真,增加密度,自然就沉下来了。沉淀下来,踏踏实实对待每项工作。对领导安排我的岗位负责,对同事的工作成果负责,对下属的成长负责。选定自己追求的方向,不断努力。

  沉淀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就拿我来说吧,我经历过因工资和职级倒挂带来的困惑,经历过因胃出血而长卧病榻的恐惧,也经历过自认为没有得到重用的失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已解决,或者在我看来都不那么重要了。沉淀,就是少一点困惑、恐惧和失落。任总说,在华为公司,可能有误差,但不会颠倒黑白。我理解这句话,时间和坚持可以消除一切疑虑。

  沉淀需要一个良好的心态。老同学聚会,见面的第一句话是,要当心身体,身体才是最重要的。优越的生活、轻松的工作会带来健康的身体吗?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而我的看法是适量的锻炼,加上一个平和、积极、乐观、开放的心态,才是健康的必要条件。工作中也是一样。没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就经常会被一些无端的差异折磨;没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就可能无法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没有一个乐观的心态,伤心和阴霾就可能会常伴左右;没有一个开放的心态,狂傲和愤懑就可能会紧紧相随。从改造自己的心态开始,打造有意义的人生旅程。

  沉淀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调节器。不管在什么岗位,都会遇到一些难题。需要我们调节自己,去解决,去适应。据说(也可能是传说,没有考证过)比尔盖茨曾给微软面试人员出过一道题:如何搬动富士山?答案当然不是唯一的,比尔盖茨给的答案是:如果它不过来,那我们就过去。有些问题,比如版本问题、配合问题,我们通过定位、攻关、协调,一般都能解决。而有些问题,比如员工提出离职、某些不称心的事情等,往往会让人感到心痛和无奈。除了接受之外,我还有一些“绝招”,比如在漆黑的夜晚,绕着小区内的人行道跑步,一圈又一圈,好像一种体罚,冲淡心中的郁闷,第二天,我会笑着跨出家门。希望大家都有一个好的调节器,昂首对待一切。

  我们可以谨慎、可以痴狂,但最终还是要学着沉淀下来,那里才能找到生命的归宿。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