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项重大发明推荐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提货方式电子券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7 04:44
新中国60项重大发明推荐
  项目(一)
  1950~1959
  1.李四光:陆相成油理论
  发明简介:20世纪50-60年代,"陆相盆地生油理论"和"陆相盆地成油理论"指导了大庆油田的发现。人们一直认为只有在海相地层中才有可能出现的大的油田,我们的科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只要条件适宜,陆相沉积也可能生成大油田的理论。
  影响:李四光的“陆相成油理论”让中国人彻底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为咱中国人长了一回脸。大庆、大港、胜利等地连续建成大油田,陆相成油理论的作用功不可没。此前,人们一直认为只有在海相地层中才有可能出现的大的油田,而中国一些大型中新生代盆地多为陆相沉积,因此西方人认定中国为贫油国。为此,我们的科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只要条件适宜,陆相沉积也可能生成大油田的理论。这个基础理论的突破,让我们发现了自己脚下的油气资源。
  2.倪志福:“三尖七刃”钻头
  发明简介:1953年,倪志福在北京永定机械厂当钳工时,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高效、长寿、优质(加工精度高)的“三尖七刃”钻头,用倪志福革新后的钻头钻削钢件时,轴向力和扭榘分别比标准麻花钻降低30~50%和10~30%,切削时产生的热量显着减少。此外,革新后的钻头三个尖顶,可改善钻削时的定心性,提高钻孔精度。“倪志福钻头”比当时国际标准钻头寿命长3.4倍,效率约高1倍。但倪志福谦虚地把“ 倪志福钻头”称为“群钻”。意思是群众参与了改进和完善。
  影响:1953年当倪志福还是一名钳工时,他针对普通麻花钻钻不动抗美援朝中破损装甲车特种钢板的难题,发明了高效、长寿、优质的“三尖七刃” 钻头。与修磨前的普通麻花钻相比,“群钻”有前角比较合理、钻削力降低、耐用度提高、钻孔质量改善等优点;而且,分屑、断屑、排屑性能亦较好。点子创意网http://www.795.com.cn/但是由于当时我国没有专利制度,倪志福公布了技术成果而丧失了专利申请权,这一发明一直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无偿使用。1965年,当时的科委主任聂荣臻为倪志福颁发了 “发明证书”,1986年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也因此为倪志福颁发了金质奖章和证书。
  3.矮秆籼良种
  发明简介:籼稻 ,一种一年生的禾草,水稻的一种,米粒细而长,在温暖气候下广泛栽培,种子用作人类食物,谷壳和其他副产品可饲养家畜,稻杆用来造纸。早在1956年,广东省的农民育种专家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良种。
  影响:高秆品种的最大弱点是不耐肥,容易倒伏,稀植低产。随着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年,我国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4.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发明简介:喷气式飞机所使用的喷气发动机靠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气体向后高速喷射的反冲作用使飞机向前飞行,它可使飞机获得更大的推力,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诞生于1956年。
  影响: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喷气式歼击机的历史。1956年7月19日,是我们难以忘怀的日子。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5飞机“中0101”号到达沈阳于洪机场,成功地飞上了祖国的万里蓝天。试验证明:“中0101”号飞机在最大速度和最大高度时,特种设备、发动机等的各项性能、数据全部达到试飞大纲要求。9月8日,国家验收委员会在厂举行了验收签字仪式,并命名该机为“56式机”(以后按系列命名为歼5)。
  5.我国第一台高精度电应坐标镗床
  发明简介:1957年7月,昆明机床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精度电应坐标镗床。
  6.我国第一台1150毫米初轧机
  发明简介:1957年10月,鞍钢第二初轧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1150毫米初轧机。
  7.中国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
  发明简介:1958年4月,中国历史上第一辆国产轿车在一汽诞生,取名“东风”,因为当时毛泽东主席对世界形势有个着名论断:“东风压倒西风 ”。东风轿车发动机仿制“奔驰-190”,底盘、车身参考“西姆卡--维迪娣”:车头标志为一条金龙,因为世界上常以龙象征中国。
  影响:第一辆“东风”牌国产小轿车出产,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技术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此后,一汽的技术水平再上新的台阶,又成功地制造出中国第一辆“红旗”牌轿车。为了向新中国十年大庆献礼,“一汽’选送了33辆轿车和两辆敞蓬检阅车,运往北京。红旗轿车为新中国十年大庆增添了新的亮点。首都街头驶过的红旗轿车成为当时一个特有的景观。
  8.我国第一台计算机
  发明简介: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诞生,平均运算速度为每秒30次。经改进配置了磁心存储器,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1800次。北京有线电厂生产了36台,定名为DJS-1型计算机。
  影响:1957年4月,我国经政府途径订购了M-3计算机和БЭСМ计算机图纸资料。在考察和取得图纸资料的基础上,研制工作开始了。以张梓昌、莫根生为首,组织了M-3(代号103)计算机工程组。通过全体研制人员的努力和北京有线电厂的密切配合,于1958年8月1日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
计算机。这台运算速度为每秒30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填补了我国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空白
  9.我国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发明简介:1956年7月13日,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
  影响: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1885年诞生的,不久汽车就传到我国。解放前,我国的公路上,就像开办“万国汽车展览”一样,行驶着130多种不同牌号的汽车,但却没有一种是我国制造的。解放牌汽车的问世,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10.第一座原子反应堆
  发明简介:1958年6月30日,我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已经正式运转。反应堆是使原子核分裂维持链式反应的一种装置,它是目前利用原子核内部能量的主要形式。我国新建成的这座原子反应堆是重水型的,热功率为7000枣l万千瓦,主要用途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制造同位素。它是用铀作燃料,用重水作慢化剂和导热剂,所以叫做实验性重水型反应堆。6月13日下午,这座反应堆开始发生链式反应,并逐步提高功率。
  影响:1958年6月30日,新华社报道了我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已经正式运转,回旋加速器已经建成,正在准备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开始跨进了原子能时代。
  一、 1960~1969
  1.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发明简介: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影响: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质。过去世界普遍认为生命体是天然的,大都认为人工合成生命体是不可能的,中国人首次让它变成可能。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2.中国首台晶体管计算机
  发明简介:在国外技术封锁、国内没有先例、国产晶体管性能又不稳定的情况下,1964 年末,康鹏研制小组终于用国产半导体元器件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 441-B-I型计算机。
  影响:1965年2月该机通过国家鉴定,连续运行268 小时未发生任何故障,稳定性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1965年末他们又研制成功441-B-Ⅱ型计算机。哈军工的“441-B”不仅是中国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也是中国首次自主创新且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的计算机,它应用在“两弹一星”、歼六、海军、空军、二炮,以及中国电信、大庆油田等。
  3.两弹一星
  发明简介:“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
  影响:以邓稼先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挑选了20多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缺乏资料的“真空”状态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罗布泊的戈壁沙滩上空点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弹爆炸特有的“蘑菇云”。研制成功原子弹两年零八个月后,1967年氢弹研究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四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表明中国的核科技水平已居世界前列。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4.我国第一枚导弹
  发明简介:1960年,我国第一枚导弹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射成功,开创了我军武器装备的新纪元!
  影响: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地对地近程导弹--"东风"1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向掌握导弹技术方面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第一枚“争气弹”的成功发射,打破了霸权国家“中国的导弹永远上不了天”的预言,开创了人民共和国战略导弹部队的通天之路。
  5.T—7M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
  发明简介:1960年2月19日,上海机电设计院自行设计制造的T—7M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试射成功。
  影响:这一成果开始了中国的“空间时代”。这是中国探空火箭技术取得的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
  6.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发明简介:1961年12月,江南造船厂成功地建成国内第一台12000吨水压机,为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填补了一项空白
  7.集成电路
  发明简介: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7年。
  影响:自1965年研究开发成功第一块单片集成电路以来,我国建立了几个集成电路重点科研和生产基地。现在每年可生产2.5亿块电路,增长幅度达45%。“九五”末期集成电路批量生产的水平为1—1.5微米,研究水平为0.8微米,并在0.5—0.6微米工艺技术预研取得成果。
  二、 1970~1979
  1.杂交水稻
  发明简介: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籼型杂交水稻比传统水稻增产30%以上,它在全国的推广应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
  影响:直到90年代,杂交水稻的影响还在继续。袁隆平2001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许多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了加剧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杂交水稻的诞生,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肚子问题,还为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为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2.激光照排技术
  发明简介:从1975年开始,王选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以后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究开发,跨越当时日本的光机式二代机和欧美的阴极射线管式三代机阶段,开创性地研制当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所谓激光照排技术,就是将文字通过计算机分解为点阵,然后控制激光在感光底片上扫描,用曝光点的点阵组成文字和图像。通俗一点来讲,实际上就是电子排版系统的简称。
  影响:激光照排与活字印刷的意义十分接近,这也是它的主要发明人王选被誉为当代毕昇的原因。激光照排的出现,使印刷业告别了危险(易引起铅中毒)、低效的铅字印刷,走上了高效便捷之路。事实上,激光照排的作用意义不仅仅是华文印刷技术的改革和升级,它对中华文化传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科技范畴,在汉字信息处理领域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
  3.青蒿素
  发明简介:1972年,科研人员终于从青蒿里提炼出抗疟疾的化合物―――青蒿素,并于1973年在云南和海南等疟疾高发区进行了临床试验。青蒿素是新中国研制的第一个化学药品,标志着我国新药研发取得历史性突破。
  影响:治疗疟疾快速、高效、抗药性小的青蒿素,被国际社会誉为抗疟药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复方蒿甲醚是第一个由中国发现的全新化学结构的药品,也是目前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的中国原创药品。它在疟疾这一高传染性疾病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截至2002年,已获得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欧共体等49个国家和地区的复方药物发明专利权,成为我国率先在国际上获得专利的化学药品,也是世界复方类药物中拥有发明专利保护国别最多、专利覆盖面最大的药物之一。
  4.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发明简介:1971年8月22日,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首次以核动力驶向试验海区,进行航行试验。1974年1月进行检验性试航,1974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命名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为“长征1号”,正式编入海军序列。
  影响:从此中国海军作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海军跨入了世界核海军的行列,它标志着中国舰艇装备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5.中国第一台托卡马克装置(CT-6)
  发明简介:从1972年起,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和中科院电工研究所严陆光等人组成课题组,开始研制我国第一台铁芯变压器托卡马克装置—— 北京托卡马克6号(CT-6),并于1974年正式建成,引起国际物理学界的高度重视。该装置于1974年开始运行.利用该装置,进行了平衡不稳定边界的观测以及微波预电离、清洗放电等实验工作。
  影响:北京托卡马克6号的研制成功不仅是我国当年最好的科技成果,也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对核聚变的垄断。
  6.人造卫星
  发明简介:1970年4月24日,我国进行了首次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地将第一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972年3月3日,我国又发射了第二颗科学技术试验卫星。1975年11月1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已先后发射了约5000多个人造航天器,其中绝大部分是人造地球卫星。我国在1970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质量超过了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和,这说明我国卫星技术的起步水平高。
  三、 1980~1989
  1.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
  发明简介:1983年,我国成功研制出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加速了国家信息化的发展。
  影响:慈云桂担任了这一任务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他们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设计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主流巨型机兼容的中国亿次巨型机总体方案。组织精兵强将攻关,在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的探索中,终于使"银河"亿次巨型机比国际主流巨型机在10个方面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填补了国内巨型机的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研制巨型计算机的国家之一,并在石油勘探、气象预报和工程物理研究等研究领域广泛应用。
  2.试管山羊
  发明简介:1984年3月9日,我国青年学者旭日干与日本学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 试管山羊”, 1 9 8 9 年3 月1 0 日,体重达5 .3 公斤的我国第一胎“试管绵羊”(也是我国首胎试管家畜)出生;当年8 月1 5 日,我国第一胎“试管牛”也顺利分娩。一年后,他们又接生了世界首胎冷冻———解冻后胚胎移植“试管绵羊”。
  影响:这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再次引起强烈反响,也带给旭日干极大欣喜。它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些成果的重大意义在于:可为商业性胚胎移植提供高质量、低成本、大批量的胚胎,加快优良家畜繁殖速度,同时为胚胎分割、性别控制、核移植、基因导入等提供了可能,在生殖生物学领域和畜牧业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王永民:五笔字型输入法
  发明简介:五笔字型输入法是王永民在1983年8月发明的一种汉字输入法。
  影响:以五年之功研究并发明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其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的“五笔字型”(王码),以多学科最新成果之运用、集成和创造,提出 “形码设计三原理
”,首创“汉字字根周期表”,发明了25键4码高效汉字输入法和字词兼容技术,在世界上首破汉字输入电脑每分钟100字大关并获美、英、中三国专利。
  4.李国坤:拉推磁路理论
  发明简介:按传统的理论和从实际看,磁学专家普遍认为,稀土永磁铁是不能靠在一起的,即分散磁路。李国坤教授对稀土永磁深入研究40多年,认为它的特性使其靠在一起不会退磁,并且既有拉力又有推力。其优点是,同样的体积,磁力增大到3至4倍。李国坤发明拉推磁路理论,主要应用于石化行业和环保工程领域。
  影响:据了解,李国坤教授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拉推磁路”理论,被称为“李氏拉推磁路”而享誉世界。根据这一理论研发出的全永磁悬浮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完全利用自然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摈弃传统的外电供应,不需依赖燃煤等矿物燃料的消费,从而减少大气污染,实现“零电费、零排放”。房子修在不通电的野外,也能随时照明、看电视、上网冲浪?只要在家门口立一个头顶风车肩披太阳能电池帆板的新奇玩意,一切就能轻松搞定。
  5.甘蓝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及其配制的七个系列新品种
  发明简介:1985,根据甘蓝具有广泛自交不亲和性的特点和杂种优势的遗传原理,采用连续自交、分离鉴定,定向选择的方法,发明了"甘蓝白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及其配制的七个系列新品种",解决了甘蓝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和一代杂种制种等技术难题。使我国的甘蓝育种理论与实践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影响:在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方法、一代杂种制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增产增收,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适应范围最广、经济效益显着的一套甘蓝新品种。开创了我国蔬菜生产上大规模应用杂交种的新局面。
  6.中国环流器一号(HL-1)
  发明简介:1984年9月21日,核工业部西南物理研究所设计建造的受控热核聚变研究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HL-1),在四川省乐山市郊顺利启动并通过验收。
  影响:环流器一号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受控热核聚变科研领域的装置建造和实验手段有了新发展,为今后的物理试验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7.张玉春:名贵结晶釉
  1987年9月,在第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由唐山市陶瓷研究所张玉春等同志研制成功的“铁红金圈结晶釉双耳宝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这种釉,底釉呈海参棕色,表面呈现出美丽多姿的红花金圈和黄绿色晶花,乳光荧润,呈现出七种颜色,异彩缤纷,典雅凝重。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东方美感及神秘的韵味,使人留恋神往。
  影响:铁红金圈结晶釉是曜变天目釉同类的异晶体,它的出现足以证明过去被人们视为“神技”的曜变天目釉的烧制工艺,其秘密已经被当代的能工巧匠们
揭开,失传700多年的名贵彩釉又出现在神州大地上。张玉春不但继承了历史上的传统技艺,而且有所创新,经过部级鉴定,专家们认为是国内外首创的艺术珍品。当用这种工艺制成的多种结晶釉产品在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时,轰动了国外陶瓷界,他们称之为“陶瓷珍宝”,称之为“可遇而不可求的国宝 ”。
  四、 1990~1999
  1.王选:中文彩色照排系统
  发明简介: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
  影响: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
  2.邹远东:酶法多肽
  发明简介:1997年 “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将蛋白质大分子分解成分子量240—1000的小分子肽,这是目前世界上利用酶解技术获得分子量段最小、最具活性的小分子肽”这一简短的消息后,立即在国内外多肽领域里引起关注。
  影响:“酶法多肽”标志着我国科研人员在小分子肽的研究方面,已经率先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甚至有些专家认为:“酶法多肽”代表着当今世界肽研究、开发、生产、创新的水平和潮流。
  3.椰子水发酵
  发明简介:90年代,钟春燕----将椰子水发酵制作的食用纤维及其生产方法。
  影响:正是这个专利,填补了国内空白,结束了海南千百年来椰子加工过程中椰子水大量废弃污染的历史,而且催生了海南特有的一个产业———椰果产业。而今,全省的椰果加工厂已逾80家,产值过亿元。
  4.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
  发明简介:9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进一步研制出只采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
  影响:在全国大面积的试种中,表现出高产、优质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11250公斤。
  5.“曙光一号”
  发明简介:1993年10月,“曙光一号”大型并行计算机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称曙光一号共享存储多处理机系统。是1993 年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用微处理器芯片(88100 微处理器)构成的全对称紧耦合共享存储多处理机系统(SMP),定点速度每秒 6.4亿,主存容量最大768 MB。在对称式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核心代码并行化和支持细粒度并行的多线程技术等方面实现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
  影响: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多线程机制和细粒度并行。然而,曙光一号的意义不仅在于此。与80年代我国研制的大型机、巨型机相比,曙光一号研制周期从过去的5-6年缩短为一年。由于采取了&l
dquo;有所为,有所不为 ”和与国际接轨的技术路线,投入的人力和资金也大大减少。研制周期的缩短和标准化技术的采用保证了新品推出时的市场竞争力。
  五、 2000~2009
  1.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
  发明简介: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影响:它的诞生宣告了我国已打破了西方某些国家在高性能计算机方面对我国的限制。,“神威Ⅰ”运行短短10个月,已完成28项科研课题,涉及航空航天、药物生化、石油勘探和开发、人类基因克隆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应用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神舟系列
  发明简介: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5号飞船。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神舟”6 号发射成功。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2008年9月25日,神七任务作为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此次任务将突破和掌握航天员空间出舱的关键技术,首次进行航天员出舱活动、实行航天员太空行走,将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
  3.李官奇:纤维原创技术
  发明简介:2001李官奇----世界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纤维原创技术 。历时10年艰辛探索,从榨过油的豆粕中,神话般提取世界第八大人造纤维,并拉丝成线、纺纱成布、染色成衣。
  影响:他让中国在世界上第一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纤维原创技术;他结束了世界人造纤维发明史上没有中国人名字的缺憾。
  4.李登海:玉米杂交种
  发明简介:李登海将杂种优势与群体光能利用的理论融为一体,提出了株型与杂交优势互补的论点。选育了30多个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组配了3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
  影响:李登海获得“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及“中国当代发明家”称号。李登海先后培育出了上百个优良的玉米杂交种,累计有超过12亿亩的土地种过这些优良玉米杂交种,增产效果明显。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星火一等奖、亚太种子协会“中国玉米产业重大贡献奖”等荣誉。
  5.磁轴承(MagneticBearing,简称MB),又称为磁悬浮轴承
  发明简介:我国“拉推磁路”理论已问世25年了。其创始人甘肃省的李国坤教授运用该理论最新研究的科技成果“磁悬浮轴承”。它是利用磁力作用将转子悬浮于空中,使转子与定子之间没有机械接触的一种新型、高性能轴承。与传统的滚珠轴承、滑动轴承以及油膜轴承相比,磁轴承不存在机械接触,转子可以运行到很高的转速,具有机械磨损小、能耗低、噪声小、寿命长、无需润滑、无油污染等优点,特别适用于高速、真空、超净等特殊环境中。
  影响:发明成果曾成功解决了我国航天工程中的一些难题,该专利一旦被推广应用,将产生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6.视频编码标准关键支撑技术
  发明简介:华中科技大学参与完成的AVS视频编码标准关键支撑技术。
  影响:2006年 “AVS(Audio Video code Standard)视频编码标准关键支撑技术”目前在网络电视(IPTV)、数字卫星直播、高密度光盘和视频监控、移动视频通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已被正式采用为国家标准。AVS视频编码标准能支持多种比特率、分辨率和质量的视频压缩,采用了一系列技术来达到高效率的视频编码,解决了MPEG-2、 MPEG-4、AVC专利费高昂、许可政策复杂等问题,是开放式制订的国家、国际标准,易于推广。
  7.徐道华:“水博士活氧整水器”
  发明简介:该设计把对普通自来水的深度活化处理系统,精巧地设计成一个看似普通的水龙头里,普通家庭只需接上“水博士整水器”,就可以全面提升居家生活的饮用水质量。
  影响:“新水博士活氧”系列产品能够迅速对自来水进行处理,轻松实现用户内分质供水。
  8.代旭升: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
  发明简介:2003年,代旭升经过3个月的苦心钻研,研制出“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彻底解决套管气外排造成的浪费和大气污染,一举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仅胜利油田年创效益1000多万元。
  影响:“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彻底解决套管气外排造成的浪费和大气污染,一举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仅胜利油田年创效益1000多万元。多年来代旭升先后完成技术创新成果80多项,其中13项获国家专利,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累计创效1亿多元。
  9.龙芯
  发明简介:龙芯(英语:Loongson,旧称GODSON)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自主开发的通用CPU,采用简单指令集,类似于MIPS指令集。第一型的速度是266MHz, 最早在2002年开始使用,龙芯2号速度最高为1GHz。龙芯3号还未有成品,而设计的目标则在多核心的设计。
  影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发的龙芯CPU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计算机中央处理器芯片,它的开发成功结束了我国不能独立开发计算机中央处理器芯片的历史。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