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斯定理

来源:互联网 发布:苹果和windows系统切换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1 06:02

权利只要明确地界定为私有产权,不管最初界定给谁,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市场交易的结果最后都是一样的。这一版本又被称为“不变定理”,因为不管产权的初始界定是什么,通过市场交易,最后的结果都不变。市场交易的结果一定符合边际相等原则,即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案例:

一块地既种麦,又停车,互相干扰,互相侵犯——停了车就把麦轧坏,种了麦就没地方停车。怎么办?从社会的角度看,如果这块地种麦的租值(种了麦子在市场上出售所获得的收入)高于做停车场的租值(停车收费所获得的收入),那就应该种麦;反之,应该做停车场。只要这块地的产权有了明确的界定,无论是界定给麦主还是车主,市场交易的结果都一定能使这块地用于租值最高的用途上。暂且假设做停车场的租值较高,如果这块地的产权是车主的,他当然直接拿来做停车场。但如果这块地的产权是麦主的呢?那车主就可以出钱向麦主租下或买下这块地,将之改成停车场。麦主会把地转让给车主吗?只要车主给他的钱高于他种麦的收入,他没理由不接受。但车主愿意出那么高的钱吗?既然这块地做停车场的收入高于种麦,完全补偿麦主的种麦收入之后还能有余,他没有理由不出这个价。所以,只要这块地能明确地界定为私有产权,不管最初界定给谁,通过市场交易一定落在能获得最高收入的人手中,而且不损害任何人的利益!

ps: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一般来说,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
1、交换的最优条件;
2、生产的最优条件;
3、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案例
猎鹿博弈
在原始社会,人们靠狩猎为生。为了使问题简化,设想村庄里只有两个猎人,主要猎物只有两种:鹿和兔子。如果两个猎人齐心合力,忠实地守着自己的岗位,他们就可以共同捕得一头鹿。要是两个猎人各自行动,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捕到鹿的,但却可以抓住4只兔子。从能够填饱肚子的角度来看,4只兔子可以供一个人吃4天;1只鹿如果被抓住将被两个猎人平分,可供每人吃10天。也就是说,对于两位猎人,他们的行为决策就成为这样的博弈形式:要么分别打兔子,每人得4;要么合作,每人得10(平分鹿之后的所得)。如果一个去抓兔子,另一个去打鹿,则前者收益为4,而后者只能是一无所获,收益为0.在这博弈中,要么两人分别打兔子,每人吃饱4天;要么大家合作,每人吃饱10天,这就是这个博弈两个可能结局。

资源分配
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自由选择的体制中,社会的各类人群在不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可以使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市场机制实际上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人们往往从自利的动机出发,在各种买卖关系中,在各种竞争与合作关系中实现互利的经济效果。交易会使交易的双方都能得到好处。另一方面,虽然在经济学家看来,市场机制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可是事实上由于市场本身不完备,特别是市场的交易信息并不充分,却使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造成很多很多的浪费。提高经济效率意味着减少浪费。如果经济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他人境况变坏的同时使自己的情况变得更好,那么这种状态就达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这样定义的效率被成为帕累托最优效率。如果一个人可以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同时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他就在资源配置方面实现了帕累托改进,经济的效率也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