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学家的小故事

来源:互联网 发布:c语言fprintf函数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7 00:21
古代的哲学家大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自成一家,在中华思想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夺目的星辉。他们不光在学术上令人佩服,就是在做人方面也是楷模。

  近来读<中国哲学智慧>一书,从先秦诸子哲学到明清实学,从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宋明理学周敦颐朱熹、心学陆九渊王守仁、东林学顾宪成黄羲之等哲学家都有涉猎,既有关于他们的学术思想,也有他们如何解惑弟子的精辟故事,表现出了哲学家们在神坛下平易近人的一面,以下几个故事。就是对于现今也有着教化的作用.

    春服舞雩和吟风弄月

  春服舞雩典出〈论语.先进>: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经常同他的弟子讨论问题。有一天,子路、曾点、冉有、公孙华四人陪孔子坐着,孔子就向弟子提了问题:“如果有人任用你们,你们想干些什么呢”?
  子路急忙回答到:“一个拥有1000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受别国军队的侵略,加上内部又有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遵守礼仪。孔子听了,讥讽地微笑着。
冉有说:“一个六七十里的小国家,让我去治理,只要3年时间,百姓就可以丰衣足食,至于空虚国家的礼乐,只有等君子来实行了。
公孙华说:“在宗庙的祭祀工作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于是问曾点。曾点放慢弹瑟的速度说:“暮春时节,天气转暖,穿上春天的衣服,邀五六个朋友,去沂河里洗洗藻,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赞许说:这正是我所向往的啊!

吟风弄月一典出自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两兄弟,早年求学于周敦颐门下的故事:二程少年的时候(1047年)左右,奉父命投学于周门,周子教二程寻求“孔颜乐处”,并求“所乐何事”?程颐后来又见周敦颐,感慨地说:“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在周敦颐看来,孔子的弟子颜回便是学习的榜样和典型。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这便是理学家们津津乐道的“寻孔颜乐处”。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山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湖南道县人。因其建濂溪书堂于庐山之麓,故后人称其为濂溪先生,是宋明理学开山祖,第三圣人。

孔子与周子都是一代宗师,开一代先河,可是也向往清净无为的生活,不为尘世所累啊!


   镜中观花和岩中花树


  镜中观花典出〈语录上>:仲诚处槐堂一月。一日陆九渊问之云:“仲诚思得〈孟子>如何?”仲诚答曰:“如镜中观花”。答云:“见得仲诚也是如此”。顾左右曰:“仲诚真善自述者”因说与云:”此事不在他求,只在仲诚身上”.既又微笑而言曰:”已是分明说了也”.少间,仲诚因问<中庸>以何为要语?答曰:“我与汝说内,汝只管说外”。

  陆九渊的学生徐仲诚在问及学习<孟子>的体会时,回答是”镜中观花”,意思是说自己还不十分清楚。可是陆九渊却对“镜中观花”一语别有妙解,故对仲诚大加赞赏,但最终还是批评徐仲诚只知外不知内。陆九渊的意思是:“镜与花的关系,正如心与万物。万物对人的意义不能够独立于心而自在,它是由心发育扩散出来的,正所谓“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传习录下>记载:“先生<王守仁>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在友人看来,岩中花树属于心外之物,它的存在不依赖于我们的心灵的。王守仁却解释说,当我们没有来看此花时,此花与心各归于寂静,无所感知,这就是心外之物。而一旦花进入我们的视野,此花便在心头显现出来,这也就是物不在心外。

  陆九渊与王守仁都是心学代表。陆九渊(1139---1193)是心学的创始人,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因其讲学于象山,人称象山先生。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嵇阳明洞,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心学集大成者。

  这四个故事,看似在说理,其实对于人们来说也有着现实的意义。人们总是感到带着面具活的很累,不知何时才可以回归自我,那么放下心外之物,不去要求太多,象哲学家们一样去寻找内心的平静,过一种淡泊的生活,感受云淡风清的惬意,活在当下,就可以简单,就可以平等,就可以安心。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