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释家思想之异同(上)

来源:互联网 发布:怎么开淘宝客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18:19

一、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儒家思想的核心总结起来可归纳为九个字: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二、

道家思想认为:天地宇宙自有其规律,人必须顺应自然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哲学是一门最朴素的社会和自然科学。 

    道家的许多经典著作都精辟地道出了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如:《道德经》这部道家经典作品中的观点博大精深,其理论包罗万象,能跨越时空应用世间万物。《庄子》这部文学成就很高的哲学经典所阐述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如此之精辟,以至于可以治疗现代人的精神空虚。《庄子》一书中早就具备了“自由平等”的观念,其思想之先进可见一斑。《孙子兵法》是一部以道家哲学为理论的兵法,堪称众兵法之纲,其军事理论沿用至今,其正确性仍被证明是无懈可击的,倍受各国军事家推崇。此外许多国璀如武术、中医等皆与道家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道家思想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的是道。道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 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2. 道家第二原则:“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四种情况: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剐。体现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 

   3. 道家第三原则:“清静为天下正“。清静之道,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严子陵:“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4. 道家第四原则:虚其心。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经营智慧:忘却屡屡经验(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经验,学习更新的、更好的东西)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 

   5. 道家第五原则:“正言若反“。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反动“-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该智则智,不该智则不智——有所智有所不智)。“相辅相成“——太极管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面的统一)。美国的张绪道(新道家)主张:从相反的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考虑正反的转化。学会:放弃掉(防止盛极而衰);继续挖潜。

      道家思想完全是理性的、科学的、超时代的哲学体系。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最高境界。道家哲学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最伟大的贡献。中华民族应当大力宏扬道家文化精髓,必能使中华文明在世间上大放光芒。

三、

 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佛教对世界如何构成,世界如何运转,我们人生中的所谓苦难、快乐的本质是什么这类问题的认识。前面已经简单总结出,其核心思想大体存在于四个方面,即:因缘和合、业与轮回、无常与无我、解脱与涅槃。现在再费一点功夫,稍加详细的表述一遍,以加深认识。

   1.因缘和合。关于世界是如何构成的,佛说了是由因缘构成。何为因缘,前一篇已有简单总结,不在赘述了。这里想把“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稍加展开解释一下。佛教经典中的“名色”是指客观世界和能感受客观世界的主观意识,具体来说:色者指宇宙间一切物质以及人身体上眼、耳、鼻、舌、身等诸器官;名是指心理的现象,佛说具体有受、想、行、识四种活动。两方面的色、受、想、行、识,五种东东总称“五蕴”。佛在深入分析因缘和合的成因时,又提出了“十二因缘观”,比较复杂。大体就是从无意识的本能活动与有意识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入手,推演到最后的因为有生所以有死,也是一套逻辑推演。这十二因缘是一切佛教原理的根本依据。我们世间常说的“因果”就来源于此,这种“因果”佛教全称为“三世两重因果”。“三世”就是过去、现在、将来。“过去”是“现在”的因,“现在”是“过去”的果。此为一重因果。“现在”是“将来”的因,“将来”是“现在”的果,此为二重因果。以上所有内容共同构成了“因缘和合”的认识论,佛教理论还是充满智慧的。

   2.业与轮回。我们人的生老病死总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按唯物主义科学观解释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时期,除此时间之外,生命是不存在的。佛教不这么认为。佛祖释迦通过分析“断灭论”和“无因论”的说法,观察自然,独立思考后,自己提出了“业力轮回”理论。这一理论为佛教劝善众生,并进而能普渡大众打下了思想基础,是佛教教理核心中的核心,尤其是针对中国大众“重功利、轻道德”的心理特点很有效。

    那么什么是“业”?梁先生解释说,大约是各人凭自己的意志力不断的活动,活动反映的综合结果,就是个人的“业”。我理解这个“业”,不仅包括个人的性格、意志品质、智慧能力等精神方面的东西,还有身体物质方面的东西。在每个人“活着”的时候,我们常识的生命不过是个人“业”的一种状态,“死了”的时候,是“业”的另一种状态。这种个人的“业”生生不息,不断变化存在的形势,这种不断变化的状态就是“轮回”。比如说,今生你是人,这是你这个“业”在今生的状态,来世你如果变成狗,那狗的生活就是你这个“业”的来世状态。决定你轮回成什么东西,由你的修行决定,佛管这叫“自业自得”。怎么样?佛家的这套理论,在劝善向上方面还是很智慧的吧!梁公说这不能不说是“最上法门”。

   此外,在解释业的存在、转换方面,佛家细细研究后,还提出“自分别业”和“同分共业”之说。“自分别业”就是,你的“业”能传给你以及你所能影响的人,“同分共业”就是一个集体内的大家共同创造这个集体的“业”,并受这个“业”的影响。细细想来,这是很有道理的。具体说,你的气质、修养的表现就是你的“业”,可以在你来生继承反映,可以影响你的儿子;你所在的单位的风气、习惯是大家共同创造的,也影响着大家。从这个解释来看,梁公又说“此说最近科学,最为合理”。

   3.无常与无我。无常是说世间一切事务都是变化的,没有不变的。这和“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一个思想,容易被接受,无需多说。接受了“无常”,按佛家的推理,就得承认“无我”,因为,世界时时变化,哪里有“我”呢?那个“我”不过是某种“业”的一时的存在状态罢了!而且,从“名色”与“识”的关系来看,我们所谓的“我”也不过是“识”的一个片面结果。很厉害呀,佛教用最最分解细微的微积分尺度,把“我”给化解没了,你能说不对吗?

   诧异归诧异,细思佛教为何提出“无我”才是理解佛教的重要工作。我仔细学习了梁公的这本书外,还看了一些文章,大体总结出如下的主要原因。存在了“我”,就会自然产生“我爱”,“我慢”,这些都是使人产生“分别心”的原因,有了此心人就不能够对一切事物普遍一视同仁的慈爱,就不可能保持清静的心态,那还何谈达到“涅槃”呢?所以,“无常和无我”是佛家修行方法的理论基础。

   4.解脱与涅槃。佛教创立的目的就是救民于水火,那么佛说什么是“幸福”呢?就是“解脱”,也就是“涅槃”。梁先生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解放而得自由”,用其它很多说法就是得“大自在”。这个“涅槃”,按佛家的说法,只有佛祖达到了,所以谁也不敢说其准确样子,只有各人的理解了。我以为,现实点的“大自在”,恐怕和孔子的“七十而不逾”是一个状态。

     以上四个方面的总结,全是我的自家理会。我深知凡8000卷的大藏经,深藏佛典奥妙,自己的理解难免偏颇,还望各位佛家弟子海涵并指点。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