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LC模块的简单介绍

来源:互联网 发布:汽车配件编码查询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6 14:11

    RLC层位于PCDP层("上层")和MAC层("下层")之间。为用户和控制数据提供分段和重传业务。每个RLC实体由RRC配置,并且根据业务类型有三种模式:透明模式(TM)、非确认模式(UM)、确认模式(AM)。TM和UM模式下发送端和接收端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对于确认模式,RLC实体是双向的。虽然仅有一个实体,但却被划分为接收侧和发送侧来完成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功能。并且它们彼此是能够互相沟通的。    

各种模式的应用:

     透明模式:发送实体在高层数据上不添加任何额外控制外协议开销,仅仅根据业务类型决定是否进行分段操作。接收实体接收到的PDU如果出现错误,则根据配置,在错误标记后递交或者直接丢弃并向高层报告。实时语音业务通常采用RLC透明模式。
     非确认模式:发送实体在高层PDU上添加必要的控制协议开销,然后进行传送但并不保证传递到对等实体,且没有使用重传协议。接收实体对所接收到的错误数据标记为错误后递交,或者直接丢弃并向高层报告。由于RLC PDU包含有顺序号,因此能够检测高层PDU的完整性。不支持数据向高层的顺序/乱序递交。UM模式的业务有小区广播和IP电话。

     确认模式:发送侧在高层数据上添加必要的控制协议开销后进行传送,并保证传递到对等实体。因为具有ARQ能力,如果RLC接收到错误的RLC PDU,就通知发送方的RLC重传这个PDU。由于RLC PDU中包含有顺序号信息,支持数据向高层的顺序/乱序递交。AM模式是分组数据传输的标准模式,比如www和电子邮件下载。
RLC层功能概括如下:

(1) 高层数据传输;

(2) 通过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机制进行错误修正(仅针对AM数据传输,CRC校验由物理层完成);

(3) RLC SDU串接、分段、重组(针对UM和AM数据传输);

(4) RLC SDU重分段(仅针对AM数据传输);

(5) RLC SDU重排序(针对UM和AM数据传输);

(6) RLC SDU重复检测(针对UM和AM数据传输);

(7) RLC SDU丢弃(针对UM和AM数据传输);

(8) 协议错误检测(仅针对AM数据传输);

 

    在现阶段,RLC层能够支持三种模式:TM/UM/AM。究竟选择那种模式主要取决于无线承载的QoS。对此简要如下:

    TM/UM主要是为实时业务而设计。因为对于某些实时业务来说,主要的目标是要求最小时延,而允许一定的数据损失。为了满足这样要求,RLC必须支持立即递交。否则就会在RLC中引起较大的时延,将会严重降低业务的QoS,同时也增加了额外的buffer开销。

    AM主要是为非实时业务而设计,其特性与TM/UM不同。非实时业务能够容忍一定程度的时延,但要求更高的传输质量。因此在AM模式中利用ARQ重传机制是至关重要的。于是AM RLC需要一些额外的功能和参数来实现重传,以提供非实时业务所要求的QoS。

总之,对TM/UM/AM模式的选择主要是根据业务特性决定的。

     TM/UM:对时延敏感,对错误不敏感,没有反馈消息,无需重传。所以常常用于实时业务(如会话业务,流业务);

     AM:对时延不敏感,对错误敏感,有反馈消息,需要重传。所以常常用于非实时业务(交互业务,后台业务)。

但是,对于某些业务却有一些特殊要求,比如对时延敏感、要求立即递交、出错时不必重传但却需要反馈报告,以便了解状态信息。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