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

来源:互联网 发布:云计算机房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19:33

发帖原因:2015年09月17日,我在虎嗅投稿。稿件标题:《 UGC变现之路(一):“纷乱” 中的 “自组织 》。由于被虎嗅拒稿,而我又没时间改稿再发。因此,发这篇博客,附带虎嗅拒稿截图,和稿件原文,作一个简单的,我在虎嗅投稿的文章版权声明。 


虎嗅拒稿截图下:




投稿原文如下:(由于没时间排版,仅把原文排版,直接这里发 ,看起来有点乱 )


《 UGC变现之路(一): ”纷乱“ 中的 ”自组织“ 》


今后几周,我准备陆续发表几篇关于< UGC变现问题 >的文章,和大家一同探讨UGC变现的问题。希望进行有建设性、有意义的探讨。为避免无聊、没意义的争论.因此,先约定3: 

 

  1. 不玩概念讨论或者名词游戏
    •  " XX应该属于什么概念范畴, XXX应该叫做什么"之类的概念争论,个人觉得意义不大,不参加
    • 喜欢讨论概念或者名词的朋友,如果路过,请忽略本文

  

  1. 请大家别纠结于文中,我自造的名词 
  • 为方便探讨和表述,我自造了几个名词
  • 觉得名词造的有问题,请大家自行取个名词替代

 

  1. 本文主要以社群类UGC的变现,作为主要讨论对象。具体聚焦在:百度贴吧、豆瓣、QQ兴趣部落。原因:
    • 视频、图片、问答等UGCUGC载体相对单一,可以归为社群类的一个子类别
    • 社群类UGC,模式多样,用户最活跃,内容也最“纷乱”,更有探讨的意义

 

  1. UGCPGC里,约定表达:
    • U = User
    • C = Content
    • P = Professionals

 

谢谢。 

----------------------------------------------------

 




Part 1当前UGC社区变现的难点和问题

 

UGC社区,在公司战略上的重要性,很多文章分析过,不赘述。在探讨UGC变现前,我们主要以百度贴吧、豆瓣、QQ兴趣部落为例,先简单梳理下,当前UGC社区变现的3个问题:




  1. UGC社区,目前主要变现点:

UGC社区主要变现点,很多文章提到过,不赘述。这里只做简单梳理、罗列大方向。很多公司可能已开展了新业务,如果遗漏,请大家自行补充。4个主要变现点:


 1.1U 流量变现

    • 商家品牌直达
    • 粉丝合作
    • 社区群组内硬广告(该类变现的基础,是U的注意力,所以简单划到U流量变现

百度贴吧和小米、SBS合作等,QQ兴趣部落和华谊合作、豆瓣页面内广告等


2.1C价值变现

有价值的内容、网络创作等IP变现。这类变现有个很大缺点:高价值内容稀缺,变现收入和UGC社区维持成本相比,远远不够

  • 创作类CIP变现(网络文学等,划归这类里的PGC变现)
  • 高价值C,吸引U,流量变现(二次变现,主要作为运营KPI,这里不探讨)

 

贴吧里,那兔那年那些事吧,动漫IP变现。豆瓣原创等


3.1U的“共鸣+认同”价值变现

利用UGC社区氛围和品牌、产品、服务等的契合。通过“氛围和情感认同”,引发品牌共鸣等,最后变现

  • 获取U的“共鸣+认同”,投放广告
  • 营造U对商家品牌的“共鸣”社区

 

做的比较好的是豆瓣: FM品牌广告、金羊毛计划等。QQ兴趣部落也有一定开展,主要围绕各种“潮牌”,组建兴趣部落


4.1文化“简单”变现

    • 群组内流转的“圈内”电商
    • 筹建自有品牌电商

 

豆瓣小圈子内的“东西”、“市集”。最具代表性的,是铁血社区的“铁血君品行”


5.1点评、指导类,U的流量 + C的价值,导流变现

    • UGC社区,U的流量规模为基础
    • 社区与内容商家合作,设置兴趣点作为C,合作营造“特定C对象”的社区
    • UGC社区导流到内容商家变现

 

豆瓣目前做的最多,读书、电影、游戏,都有涉猎。QQ兴趣部落也和蚂蜂窝、腾讯游戏等,做了很多实践

 

 2.  当前的困境

网络文学之类纯PGC变现,模式清晰单一,这里不讨论。这里只讨论UGC变现。当前主要UGC社区,变现困难的根源,就一个字“乱”。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从2个视角,先简单梳理当前UGC社区变现的困境。

  • 产品设计视角
  • 价值管理视角

 

 

2.1产品视角的困境 

对于UGC社区,不论U流量、C价值等的变现,最后变现行为落脚点,一定是U。所以,在考虑UGC变现时,从产品视角来看,很多朋友已经意识到,在下面4个方向存在困难:




NOTE:各方向的主要困难

  1. U方向:提高UP创作更多高价值C的意愿
  1. C方向:都是难点
  1. 社区方向:
    • 活跃度
    • 二次传播意愿
  1. 降噪:不匹配

 

 

 

 

2.2价值管理视角的困境


NOTE:

  1. 价值点分散:一个高价值变现主题,包含多个兴趣属性,属性又隶属不同兴趣群组,难以整合,加大成本
    • C的多属性,例,贴吧讨论的对象李明浩,李明浩个人是一个吧,李明浩主演的影视作品等,又是一个吧
    • U的多兴趣、多偏好。每个U都有多个兴趣爱好,而这些兴趣爱好,隶属不同群组
    • 分散,加大变现成本(主题提炼,融合等成本)
  1. 浅层次挖掘
    • 浅层次挖掘:直观可见的价值。例,U的流量、CIP等)
  1. 投入远远大于产出:PGC变现,产出太有限
    • P本身数量稀少
    • 很难通过产品设计,提高UP的转化率
    • P产出的C,和其它U的需求,可能存在供需匹配的问题

3个局限,决定了非专业PGC社区,PGC变现规模很小(这里指泛UGC社区内的PGC。网络文学网站等PGC,不在讨论范围)

 

  

 3. 变现思考局限

前述各种变现努力,主要还是一种“被动”的价值变现行为。变现思考的角度和方向,主要判断外部对UGC社区有什么需求?进而确定社区的“变现价值”,并对确定的“变现价值”做出对应的产品设计和安排。




3.1变现“被动”思考:


3.2变现“主动”思考:

目前,有些UGC社区已经有一些浅层次的“主动驱动”变现。这些努力体现在:


NOTE

各个UGC社区,都意识到当前变现方式,没有最大化地挖掘、利用UGC社区的潜在价值。在寻求解决和突破的办法,很多公司的“变现思考”都局限在:

 

  • 过分强调“算法”,希望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找到社区用户行为的共同模型,优化社区质量和用户体验,进而为变现打好基础
  • 把“思考”局限在对U流量、C价值浅层次的挖掘上。在把“点评、指导、导流”合作,作为突破口

 

小结:

  • 当前UGC社区变现努力,还停留在“浅层次挖掘和利用阶段”。变现思考的主要出发点,还是在“被需要”的框框下跳舞
  • 有限的“主动变现”,也只到




Part 2 UGC社区高价值变现的关键:自组织下的文化输出

 

这里提到的文化输出,不是单纯意义上的IP输出,是“广义的文化输出”。

 

IP作为UGC变现的“黄金牛”,承载了UGC变现对象具化的重任。我们如果从更高和更广的角度看,个人认为,UGC更具有变现潜力和价值的,在于:




任何的消费行为,都是从认同开始(需要也一种认同)、从分享扩散(不论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都列为分享的一种)。U之间出现和存在“认同和分享”,也就存在了变现的基础。而对于公司而言,关键仅仅是:

 

  • 应该聚焦于“被认同的事物”?
  • 还是应该聚焦于“认同和分享”之上或背后,蕴含的更抽象的文化(意识、理念、行为准则、价值等等

  

文化可以被具像到多个产品、服务、观点、现象、事件、人物。。。就像现在炒的很火的IP变现,IP只是文化中,具化的一个点。而UGC变现前景更广阔的,是:挖掘 > 提炼>输出文化




NOTE

  1. 挖掘的手段:

CU的多面挖掘,大家都明白重要性和价值。但目前很多公司主要通过优化“算法”来挖掘。是否存在误区呢?请参看后面“算法”部分讨论。

 

  1. 挖掘和提炼的方向:

目前挖掘和提炼,主要集中在UC多维解构、协同过滤等。挖掘和提炼的方向,主要针对“更好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体验”等方向。但如果要更深层次挖掘变现潜力,除了做好产品之外,还需要把目光转向到,“共性、氛围”跨群组的挖掘和提炼等。

 

 

Part 3自组织下的文化输出,实践探讨

 

CU的价值的挖掘方法,很多文章讨论。不赘述。下面着重探讨,C和U价值挖掘、提炼、形成文化输出,首先应探讨的几个问题:

  

  1. “噪音”是否绝对有害?

这里讨论的噪音是普遍存在的“水贴”。恶意噪音不再讨论范围。我们都知道UGC社区,提炼价值最大的2个难点:

  • 社区C纷乱嘈杂
  • U的偏好、属性等多样复杂

 

但“噪音”一定对UGC社区繁荣、对UGC变现一定有害么?我准备从下面2个方面探讨:

 

  1. 噪音存在的价值
    • 提升社区黏度
    • 促进U活跃性
    • C对象的丰度扩展
    • 展示U兴趣的多样性
  1. 每个UGC社区,都有自己的产品定位和特质。CU“需求不匹配”,并不是对每个UGC社区而言,都是噪音。需要区别对待。
    • 像知乎等问答UGC,“精准匹配”是必须的产品特质。无关的信息,或许就是噪音
    • 像多数贴吧、QQ兴趣部落等开放式UGC社区,“需求不匹配”,但只要不是干扰贴、恶意贴,很可能就不是噪音,还可能是活跃点

 

NOTE

降噪行为,某种意义上讲,表现的,其实是价值挖掘的短视和产品设计的缺陷。一定意义上而言,产品设计缺陷,才会让用户感觉“噪音干扰”厉害。更重要的是,目前,很多社区太过聚焦在:




很多社区希望通过这些方法,“降噪”的同时提升社区价值。这些实践,不能说不对。但我认为,如果从UGC社区变现的角度来看,这些实践忽略了:

  • “噪音”对社区黏度、活跃性的重要性
  • “噪音”其实是U对自身兴趣的多角度展示、对C多丰度和维度的内容扩充(这一点,对社区文化的挖掘、提炼,非常重要,请参阅后续“算法”和“自组织”2部分论述

 

UGC社区如果想挖掘、提炼、输出文化,对“噪音”最应该做的是:合理的引导、激励(处罚)、内容分类和组织

 

 2.《算法》和《设计》孰为“本”“末”?

算法和产品设计(这里主要针对:功能、产品逻辑、交互设计),重要性、2者之间的关系等,我们都非常了解不赘述。下面想探讨,我接触和了解下来,很多UGC社区可能存在的一个潜在误区:

 

大部分UGC社区,在产品功能、核心逻辑、交互逻辑和流程等确定后,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技术方向,寻求大数据建模、关联分析、公式优化等。这个方向不能说不对,但是否就是应该放在第一位,最优先该做的的事呢?

 

  • 我们都知道,在充分理解商业和产品逻辑后,如果UC的属性和标签越多,算法可用于设计和操作的变量越多,算法最终展现出来的结果,也就越精确越高效。
  • 没有充足的UC属性标记,再漂亮的数据处理,也不可能获得最贴近商业和产品逻辑的结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挖掘UGC社区价值和变现潜力,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优化“优化算法”,而应该是:

  1. 挖掘产品架构和逻辑的潜力,改良产品设计
  2. 尽可能地细分、扩充、关联、管理、组织UC的各个属性和特质,为优质算法设计,打下良好的标记基础
  1. 在良好标记基础上,根据需求,优化算法逻辑

 

目前,大部分UGC社区,为了做好针对UC,进行组织、管理、价值挖掘等,共同面临2个压力,2个博弈:

 

  1. 1个压力:
    • 如果人工进行组织、管理、挖掘等,成本压力太大
    • 如果用算法自动进行,标记又非常缺乏
  1. 2个博弈:
    • 高介入度管理和用户自由娱乐、活跃性等的的博弈
    • 产品重设计(为了更好组织、管理、挖掘等,产品操作复杂化)和用户轻交互偏好的博弈

 

怎么解决呢?在目前技术水平条件下,“引导和激励下的自组织”或许是最优实践途径

 

 3引导、激励(处罚)、自我管理、自组织

引导、激励(处罚)的重要性、怎么设计?大家讨论过很多,不赘述。这里只讨论:

 

为何用户愿意自己进行“自我属性管理”和“内容分类、组织等”

 

UGC社区变现,不论变现的对象是CU、还是别的,从“为变现买单”的那一方的需求看,购买行为最终都会回归和聚焦到U2个方面:

  • U本身的价值:注意力、数量等(广告、粉丝经济等
  • U自身的需求:对高价值C的需求、内在的个体或群体需求(心理、情感、认同等)(IP、广告、文化等需求)

 

U自身的这些需求,是“自我管理、自组织”的内在驱动力:

 

  1. U对高价值C和高质量社区的需求,驱动U愿意对C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类、组织,也愿意对社区的氛围做出一定意义的规范和约束
  1. U渴望自身被认同的需求,驱动U愿意对自身的偏好和属性,进行细分、归类

 

 

所以,开展自管理和自组织的动力基础是存在和可行的。那么,怎样才能最大化地通过“自管理、自组织”,挖掘和提炼UGC社区价值和变现潜力呢?




首先产品 ""设计和用户 ""交互偏好之间的平衡点

应先试探性地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点之下,对“引导、激励(处罚)”进行充分地设计,遵循下面几个简单原则:

 

  1. 引导(社区价值理念、行为准则、共识等)和产品调性契合
  1. 通过引导,重点传递价值偏好和理念,为用户形成社区共识打下基础,为将来形成社区文化做好第一步
  2. 以价值偏好和理念、行为准则等为指导,设计合理、低成本(公司投入成本、用户使用成本)的激励(处罚)机制,提高内容产出、活跃社区、增加黏度等

 

其次,在“引导和激励(处罚)”的基础上,遵循下面简单原则,设计“自管理和自组织”的交互细节

 

  1. 弱干涉:尽量提供自由度,让用户自主发挥,提高用户体验,同时更能精确反映用户偏好
  2. 少层级:属性细分、标签归类、管理操作等,在满足标签获取的基础上,层级越少、越简单,越好
  3. 高复用:做好协同过滤,尽量复用用户已建立标签
  4. 多关联:配合“激励”设计,鼓励用户对标签进行关联等
  5. 快反馈:细节设计,加强激励(处罚)反馈

 

 

 

上面主要从用户的视角,讨论如何挖掘UGC社区价值和变现潜力。但我认为,我们在做好用户视角的挖掘和提炼后,应该从一个更高更大的视角,看待UGC社区价值和变现潜力的挖掘。

 

 4.  串联散落的珍珠,贩卖“珍珠项链”

UGC社区,由许多不同的“主题”群组,组合构成。单一主题群组的价值有限,但如果多个群组组合在一块,或许会带来很大的不同:

 

  1. 很多时候,单一的兴趣涵盖的特质或价值,不足以驱动商家合作,但融合的兴趣,会带来更大的价值认同
  1. 最简单的例子,U-C-C模式,上游针对各个U基数大,购买力符合的群组,中游串联旅游攻略吧
  1. 这里只提方向,更多例子,大家多补充挖掘


5.  CU变现价值的“立体化挖掘、多角度利用”

UGC社区中,用户U、群组讨论的C,都是多属性立体的。具体表现在:

  1. 各类UGC社区群组,以一个特定C对象的“共性”粘合,C讨论的对象,应该具有:内容的丰度和探讨的深度
    • C对象还包含其它很多能唤起U感兴趣点(丰度)
    • 粘合群组的“共性”,高质量的探讨(深度)

 

  1. 群组的U,应该具有:多属性和多偏好
    • 大家对C都感兴趣,但大家的来源不同,很多生活、工作相关属性不同,隶属不同群落
    • 除了对C共同感兴趣,UU之间,还有更多不同的兴趣

 

但国内UGC社区,由于激励、引导、设计、算法等局限,在CU的价值立体化挖掘方面,非常欠缺。导致变现实践多聚焦在:

  1. CU的单一点或单一面
  1. 变现多为一次性行为,很多时候,仅挖掘了UC的一个价值面,而没有对UC充分和立体地挖掘,做到CU价值的立体化和多角度利用

 

相关探讨,很多文章也有一定涉及,不赘述。我相信,很多UGC社区或许也看到这一点。但要解决好,我认为前提还是“自管理、自组织”要做好。有了好的标签基础,相信立体和多角度价值挖掘,会更顺利进行

 

6.  引导形成文化,提炼文化,输出文化

现在UGC社区变现考虑和实践,太聚焦于C或者U本身。对下面1点的重视远远不够:

 

CU价值的合力,形成更高价值更具变现潜力的“文化和亚文化”




文化和亚文化落脚点必定是:

 

群组、模块、产品、服务(或者一堆群组、模块、产品和服务等)之间的交织、共性等

 

UGC社区,关键需要:

  1. 寻找这些落脚点,以及之间交织的关系链
  1. 贩卖落脚点,或者关系链
  2. 或者把多个落脚点、关系链中,产品关联打包后,以一个亚文化为整体贩卖出去,更深度地变现UGC的价值

 

 

-------------------------------------------------------------------------------------------------------------

 

总结:

 

  • 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能最大意义上扩大“共性”的外延,扩大CU的基数
  • 文化的核心向心力,能低更成本地聚合不同群组里U,黏度和排他性确立
  • 文化在生活中的价值认同,能更低成本更高效地提高变现转化率

 

UGC社区或许是时候,该把眼光从CU、或者IP等细节地方挪一挪了。

 

 

以上是我个人,对当前国内UGC社区变现的一些粗浅思考。后续几周,我会陆续再以具体公司,做为案例,和大家进一步探讨。请大家多和我交流和探讨。谢谢大家。

 

------------------------------------------------

 

本人微信:水墨清莲,微信号:lotusgreen99,社交APP创业中,co-founder公司产品目前处于种子研发阶段。欢迎VC和各位同行,加好友多交流。加好友请注明:VC /职业 +公司。谢谢 ^o^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