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岁月--三流大学生的困惑

来源:互联网 发布:et服装制版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18:47

我是在重庆上的大学,重庆离我老家河北衡水十万八千里,坐火车要近30个小时。学校的名字叫西南农业大学,我之前在那上学的时候,它在北方没有什么名气,后来和西南师范大学合并了改名西南大学,仍旧在北方没什么名气。

 

记得我收拾好行囊,准备奔赴学校报名的路上,遇见了村里我的一位远房亲戚,当时农村的孩子能上了大学,还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所以那个亲戚特别问我,“上的什么大学?”我当时心情不是太好,含糊答道,“西南农大”,我那个亲戚一时没有听清楚,回应道:“西南工大?哇,听起来这个学校就不错,虎儿这孩子行,会上学,你们秦家有出息了。”

 

我当时听了之后,很是羞愧,有出息的话是绝对当不起,把“农大”听成“工大”,更是一个大大的误会,但是我却没有澄清,随口应付过去了。农业,农村,农民,沾了一丝这种气息,仿佛就低了人一等,稍带着连“农大”都受了牵连,好像上了这个学校,无非也就是学学农药化肥种地的事情。

 

在我那个年纪,尚对这个事情不以为然,我们学校的校友里可是有个大人物的,著名的超级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我们那里的,不但中国有名,世界也有名。但是随着在大学里的学习生活,我深深的感受到,“农大”这两个字带给人们的困扰是相当大的。拿我的专业名称来讲,叫做“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实质上学校的课程都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以及三大力学,与农业二字没有丝毫的关系,环境与能源工程就更是莫名其妙。为此我们专门找过学院和学校,后来发现,学校的绝大多数专业都是带着农业二字作为前缀的,这是惯例,大家就是这样。

 

这真是一个无厘头的称谓,我们虽然不理解,但是最多也就是心里觉得名不副实,可以等我们真正出了学校,毕了业,跑到残酷的人才市场上找工作的时候,这个专业的名字就是致命的伤害了,好多企业看了简历,看到专业名字,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到底学什么的。此事带给我们太多的愤怒,以至于我们把怒火发泄到整个学校身上,对于学校的颟顸无能,墨守成规,保守残缺,进行了最猛烈的抨击。

 

后来当我转行进行了IT行业以后,经历了诸多波折,我也渐渐明白了当年感到不解的一些事情。在IT行业,有一个普遍的潜规则,“技术优则仕”,就是当一个人编程技术非常强的时候,他十分有可能被提拔当管理层,尽管可能这是一个十分愚蠢的决定。这种愚蠢发生在很多公司,尤其以中小公司居多,当你提拔一个人当管理层不是因为他的管理优势而是技术优势的时候,就很可能发生,公司的状况反而愈加混乱,还不如以前。

 

我深思过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我的结论是,管理层乃是一个组织的重要节点,乃是一个部门的中心节点,如果中心节点是一个瓶颈,那么对于整个部门是一个巨大的拖后腿的因素。对比起我当年的学校,我上学的时候,那会儿的校长叫向仲怀,在学术方面有很强的造诣,是学校里唯一的科学院的院士,在蚕学方面尤其有名。但是在我的整个大学四年生涯里,校长在管理方面,在学校发展战略方面,在提升学校整体实力方面,实在是没有什么说得上的建树。

 

当年我心里颇为不忿,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也渐渐能理解那样一个老教授老知识分子的情怀了,当一个人在学术方面沉浸了心神,在其他方面就没有什么巨大的野心了,我们程序员编程的时候,差不多也是这个境界,好多程序员会对于解决某个极难的问题感到欢欣鼓舞,但是有野心有雄心有宏图大志的程序员数量极少,当他们真的有了野心决心,往往已经完全转变为一个职业管理者。

 

不管怎样,现实还是现实,学校在校长的领导下,并没有化蚕成蝶,我到学校报道的时候,学校是一个三流大学,我离开学校的时候,还是三流大学。再多抱怨,也改变不了什么现实,我还是要去毕业,还是要去找工作,还是要去社会的战场上厮杀。

 

带着我这个不知所谓名字的专业名称,我还是奔赴了各大人才市场,在学校里的安逸生活,彻底被打破,不断的来回奔波,在重庆市里跑了十几个地方,一个穷学生,没有多少生活费,花了一千块钱买了一个诺基亚2100的手机,已经是感觉吐血了,那个时候什么想法都有,很多时候后悔,为什么在学校的时候,不能好好学习,为什么不努力。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那个时候的困惑和惆怅是必然的,为什么学校会分为一流二流三流,比的可不只是硬件,还有境界还有思想还有自信心,抛去我个人的因素,统计来看学校里的那些毕业生,大部分人是迷惘而找不到出路的。

 

在境界上来说,在学校里的大部分人,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甚至大多数人也不知道如何去进取,有的人想法设法入党,有的人千方百计加入各种社团,有的人考各种证书,有的人挖空心思巴结学院学校领导,我所见的所听到的,对自己人生有明确目标,有明确努力方向的人极少,在我总结看来,这种境界上思想上自信心上的差异,才是真正我们这种三流大学生的比不过别人的地方,而这种境界思想进取的精神,则是学校整体实力的差距。

 

尽管迷惘,尽管惆怅,尽管彷徨,但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还是,你要靠自己,不要抱怨环境,所以我们那个班的所有学生,还是全部都有了出路,蛇走蛇道,鼠有鼠洞,大家各自想各自的法,有考研的,有考公务员的,有会老家投奔亲戚的,有加入到天南海北各个建筑公司设计公司监理公司的,总的来说,我们这群不争气的学生,还是给学院弄了一个就业率100%的巨大幌子。

 

我本人更是在2004年7月1日,摆脱了困惑我已久的重庆,奔向了种满了梧桐树的六朝古都南京,更是得到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重点实验室博士的亲自接车.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