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

来源:互联网 发布:c 程序员职业规划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16:03

王守仁别号阳明。

  第一次接触王守仁是读到他在家格竹致知的故事。他笃信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盯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能够格出竹子之理,但换来的却是刻骨铭心的失败,自己更因此病倒了。
  后来是从《明朝那些事》见识到这个人的厉害,被誉为明朝第一人。他集哲学思想,军事才能,文学素养于一身。在此简述他的神奇人生。一般著名人士都是很聪明的,王守仁也是如此,十岁时跟随父亲与朋友聚会作诗,显示出了他的出众的才华。不仅才华横溢,武艺也很强,做官中,张忠认为王守仁文官瘦弱之身,用射箭故意刁难他,结果他连中三箭满环。在平定江西,平叛宁王等事件中,王守仁显示出了他的知行合一的心学,和优秀的军事才能。
  王守仁对历史最大的贡献是心学的创立和发扬。至于对心学的理解,都是后人之谈,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此只对他的思想做浅显说明。
  王守仁集心学之大成,他在全面继承和批判儒家人性论的基础上,着重对孟子“尽心”说和陆九渊“心即理”说进行了吸收和改造,创建了以注重内心即人的主观能动性为特色的新儒学——阳明心学,从而达到理学发展的高峰。在阳明心学体系中,“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三个最为重要的论题,由此也形成了王守仁独到的教育思想。心即理“心即理”是王守仁心学的逻辑起点,是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认为“理”全在人“心”,形成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王守仁认定:吾心便是天理,便是世界的本体,它既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又是事物变化的归宿。因此,天地间诸事万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等等,无一不是根于吾心而森然毕具。
  知行合一是阳明学说的核心。他反对先知后行。首先,他将“吾心之良知”作为“知”,将“致吾心良知干事事物物”作为“行”。曾指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知行合一对于今世仍有启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离不开实践。
  致良知,在王守仁看来,“良知”也就是“道”、“天理”、“本心”;“致”就是使良知“明觉”和“发用流行”。“致良知”也就是把“良知”扩充、推及到万事万物之中,予以发扬光大,从而将人的潜在道德意识转化成现实的人生价值。  
王守仁后来把自己的心学宗旨归结为“王门四句教”,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守仁的心学吸引了后世许多人物,使心学门派发扬光大,心学的弟子们和追随者为明朝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像明朝的李贽,许阶,张居正等。
  王守仁的教育理论颇有价值,其一,要求学生必须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其二,培养学生独立与自主的治学精神。其三,提倡学习要循序渐进,教学要因材施教。其四,坚持实事磨炼与身体力行,不死守书本教条。
  王守仁在当时闻名全国,晚年时,两广地区发生了少数民族叛乱,十分棘手,两广总督姚镆急得跳脚,却又束手无策,万般无奈之下,皇帝想到了王守仁。但当叛乱领导知道王守仁来征讨后主动投降。用当年明月的的话说,“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对此人顶礼膜拜!

参考:
1.《明朝那些事》
2.互联网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