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垃圾回收算法与Hotspot VM垃圾回收器实现

来源:互联网 发布:金融软件行业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22:16

垃圾回收算法

引用计数法

统计每个存活对象的引用次数,引用次数为0的对象视为待回收的垃圾对象。
引用计数法的弊端是无法回收循环引用的对象。如A引用B,B引用A,同时A和B都没有其他引用,此时A和B应该都是待回收的垃圾对象,但引用计数法无法识别。
因此,引用计数法已几乎不再被现代的编程语言使用。而是以另一种称为“可达性分析”的算法替代,下述的标记-清除、拷贝、标记-压缩算法都属于可达性分析算法。

可达性分析算法:
从GC Roots开始遍历内存池中的所有对象,任何能够从GC Roots直接或间接引用到的对象便被标记为“可达”,待遍历完成后,所有未被标记为“可达”的对象即为待回收的垃圾对象

GC Roots:
垃圾回收器用于进行可达性分析的根对象,GC Roots通常会有多个,以Java为例,一个运行中的JVM,其GC Roots可能包括:
Class - 由系统类加载器(system class loader)加载的对象
Thread - 所有活着的线程
Stack Local - Java方法的local变量或参数
JNI Local - JNI方法的local变量或参数
JNI Global - 全局JNI引用
Monitor Used - 用于同步的监控对象
Held by JVM - 用于JVM特殊目的由GC保留的对象,但实际上这个与JVM的实现是有关的。可能已知的一些类型是:系统类加载器、一些JVM知道的重要的异常类、一些用于处理异常的预分配对象以及一些自定义的类加载器等

标记-清除算法(Mark-Sweep)

也被称为Mark-Clean算法
标记阶段:从GC Roots开始进行可达性分析,将所有可达对象标记出来
清除阶段:将所有未标记可达的对象清理掉
标记-清除算法带来的问题是内存碎片,被清除掉的对象会在内存中留下很多的“洞”,这些“洞”的大小可能不足以容下新创建的对象,随着碎片的增多,内存池中实际可用的内存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少

拷贝算法

  • 将内存划分为两个区域,一次只使用其中一个(暂称为from区)
  • 在进行可达性分析的同时,将可达对象复制到另一个空白的内存区域中(暂称为to区)
  • 可达性分析完成后,将to区与from区的身份互换,同时将原先的from区(现在的to区)中的对象清除

拷贝算法可以解决内存碎片的问题,因为向to区中复制的对象使用的都是连续的内存空间。同时拷贝算法的效率要比标记-清除算法高很多(尤其是在存活对象少、垃圾对象多的场景下),但代价是占用了冗余的内存空间。

标记-压缩算法(Mark-Sweep-Compact)

也被称为标记-整理算法、Mark-Compact算法、MSC算法
与标记-清除算法类似,区别在于在标记阶段完成后,将所有可达对象移动到内存池的另一端,形成一整块连续的内存空间,然后再将范围外的内存池清空。
标记-压缩算法的好处是不会产生内存碎片,也不会占用冗余的内存空间,但代价是需要付出额外的工作将存活对象移动,效率低于标记-清除算法。

对标准垃圾回收算法的扩展

增量回收(Incremental Collecting)

增量回收与上述的垃圾回收算法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可以将其理解为标准垃圾回收算法的使用方式。
在垃圾回收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回收过程中又产生新的对象,通常会将进程至于STW(Stop-The-World)状态,即在垃圾回收时挂起所有线程,暂停除垃圾回收外的一切工作。进程占用的内存空间越大,待回收的垃圾对象越多,STW持续的时间就越长。
增量回收的基本思想是每次只收集一小片区域的内存空间,然后恢复其他线程的工作,依次反复,直到垃圾收集完成。使用这种方式能够避免长时间的STW。但是,因为线程切换和上下文转换的消耗,会使得垃圾回收的总体成本上升,造成系统吞吐量的下降。

分代回收(Generational Collecting)

同样地,分代回收与标准垃圾回收算法也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
不同的垃圾回收算法有不同的优势和代价,简单地选用其中一种无法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场景。分代回收的思想是将内存池按特点划分为多个区域,针对每个区域的特点应用不同的垃圾回收算法。
以Hotspot VM为例,将堆内存划分为新生代(Young Generation)和老年代(Old Generation)两个区域。新生代中存储新诞生的对象,老年代中存储长时间存活的对象。这样可以让新生代始终处于存活对象少、垃圾对象多的状态,需要比较频繁的进行垃圾回收,适合使用拷贝算法;而老年代则始终处于存活对象多,垃圾对象少的状态,不需要频繁进行垃圾回收,适合使用标记-压缩算法。

Hotspot VM垃圾回收器

Serial

使用拷贝算法的垃圾回收器,适用于新生代。Serial回收器使用单线程进行垃圾回收。

SerialOld

使用标记-压缩算法的垃圾回收器,适用于老年代。使用单线程进行垃圾回收。

Serial+SerialOld回收器的组合,只使用单CPU,STW时间较长,适用于处理能力不强的主机和对STW时长要求不高的软件,JVM如以client模式启动,则默认使用Serial+SerialOld回收器。
在启动参数中指定-XX:+UseSerialGC,也会使用Serial+SerialOld组合

ParNew

Serial回收器的多线程版本,使用拷贝算法,多线程并行工作。在多CPU主机上的性能高于Serial,单CPU主机上的性能低于Serial。

在启动参数中指定-XX:+UseParNewGC,会使用ParNew+SerialOld的回收器组合

Parallel Scavenge

与ParNew一样,都是用于新生代的并行拷贝算法回收器。区别在于Parallel Scavenge回收器可以控制新生代垃圾回收的STW时间。
可以通过参数-XX:MaxGCPauseMillis设置最大的STW时间,这样Parallel Scavenge回收器就会通过增加或减少回收次数的方式把每次STW时长尽可能控制在指定的范围内。还可以通过-XX:GCTimeRatio参数指定用于垃圾回收的时间最大占比。
在使用Parallel Scavenge回收器时,最好通过参数-XX:+UseAdaptiveSizePolicy开启回收器的自适应策略,开启后JVM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动态调整新生代中Eden、S0、S1三个分区的大小比例,以及晋升老年代对象的年龄等参数,以满足指定的最大STW市场和最大垃圾回收时间占比要求。

在启动参数中指定-XX:+UseParallelGC,会使用Parallel Scavenge+SerialOld的回收器组合。(Hotspot VM中,此时老年代的回收器被称为PS MarkSweep,其实本质上就是SerialOld,具体可见R大对此的说明:http://hllvm.group.iteye.com/group/topic/27629)

Parallel Old

Parallel Scavenge的老年代版本,于JDK1.6中面世。在Parallel Old诞生之前,Parallel Scavenge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由于没有对应的老年代回收器与其配合,仅在新生代使用Parallel算法很难达到对整体垃圾回收时长和STW时长的控制目的。
而现在,我们可以使用Parallel Scavenge+Parallel Old这一组合来解决这一问题

在启动参数中指定-XX:+UseParallelOldGC,会开启Parallel Scavenge+Parallel Old的回收器组合

Concurrent Mark Sweep(CMS)

CMS是标记-清除的改进算法,用于老年代,能够有效减少STW时长。
CMS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垃圾回收算法,此处尽可能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
CMS将标记-清除细分为6个阶段:

  • 初始标记
  • 并发标记
  • 并发预清理
  • 重新标记
  • 并发清理
  • 并发重置

详细过程:

  1. 初始标记阶段中,CMS回收器标记出被GC Roots直接引用的对象,这一过程需要STW,但由于只进行深度为1的遍历,耗时很短。
  2. 并发标记阶段中,CMS回收器以初始标记阶段标记出的存活对象为根进行可达性遍历。在这一阶段中,不需要STW,其他线程可正常运行。
  3. 并发预清理阶段中,CMS回收器对并发标记阶段中老年代新增的对象重新进行标记。这一阶段存在的目的是尽可能减少下一阶段“重新标记”的STW时长。
  4. 重新标记阶段会进入STW,然后进行一次完整的可达性分析,由于前面三个阶段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的工作,所以这一阶段的STW会很短。
  5. 并发清理阶段不需要STW,垃圾回收线程清理标记出的垃圾对象,同时其他线程可以正常工作。
  6. 并发重置阶段中,重置CMS回收器的数据结构,等待下一次垃圾回收。

可以看出来,CMS回收器的思路是把标记-清除算法的工作拆分成多个步骤,其中可以并行的尽可能并行,以达到STW时长最小化的目标。
同样地,CMS回收器也存在着弊端:

  • 对CPU要求高,由于部分标记和清除阶段是免STW并且多线程并行的,这就给CPU增加了很大的线程切换压力,核数少的CPU使用CMS回收器的效果并不好,多核多CPU的高性能主机更加适合使用
  • 垃圾回收的同时老年代中仍然在产生新的对象,这是CMS的并行机制导致的。所以CMS回收器不能在老年代满时才开始工作,Hotspot VM 6/7中,CMS回收器在老年代使用率92%时便开始工作。如果在CMS垃圾回收的过程中,新增的对象占满了剩余的8%空间,便会导致CMS回收失败,自动降级至SerialOld重新进行垃圾回收。(CMS垃圾回收触发的时机可以使用-XX:CMSInitiatingOccupancyFraction参数进行设置)
  • CMS使用的是标记-清除算法,而不是标记-压缩算法,这就导致会出现大量的内存碎片。随着内存碎片的增多,最终势必会出现垃圾回收的并发阶段中内存不足的情况,如上所说,此时CMS回收器会自动降级为SerialOld回收器,以标记-压缩算法进行垃圾回收,同时也就会整理好内存碎片。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CMS回收器的机制比前述的任何一种都要精细和复杂,同时对CPU资源的要求也要高出很多,以牺牲性能的代价换取最少的STW时长。

在启动参数中指定-XX:+UseConcMarkSweepGC,会开启ParNew+CMS的回收器组合。

Garbage-First(G1)

G1回收器诞生于Hotspot VM的7update4版本,这一最新型的垃圾回收器旨在解决CMS回收器的各类弊端,同时提供更短更可控的STW时长。

G1的机制比CMS更加复杂,此处同样尽可能简明的进行介绍:

与其他回收器不同,G1是一个全代回收器,同时负责新生代和老年代的垃圾回收工作。
G1回收器打破了Hotspot VM以往的分代概念,新生代的Eden、S0、S1,以及老年代不再是物理分隔,而变成了灵活的逻辑分隔。G1将堆内存划分为2000个左右相等的内存块,每个内存块的大小为1-32Mb。每个内存块可以作为Eden、S0、S1或老年代使用,也就是说这些块的身份是不固定的。随着每次垃圾回收的完成,有些块的内存会被完全释放掉,成为空白块,而这些空白块在接下来可能成为任何一种角色。

这里写图片描述

G1在进行Young GC(对新生代进行的垃圾回收)时,会触发STW,并行地将所有Eden块和Survivor From块中的存活对象拷贝至一或多个Survivor To块中,然后将Eden块和Survivor From块清除成为空白块。接下来,G1会根据各种信息动态地计算并重新分配接下来Eden区和Survivor区应占的内存空间大小。

G1在进行Old GC(对老年代进行的垃圾回收)时,会采用类似于CMS回收器的多个阶段进行:

  1. 初始标记:标记出对老年代对象有引用的内存块,需要STW
  2. 并行标记:针对初始标记出的内存块进行可达性分析,并计算每个内存块的活跃度(可以理解为该块中的可达对象占比)。如果在这一环节中发现某个内存块中所有的对象都不可达,则将该块标记出来。
  3. 重新标记:将并行标记阶段中发现的整体不可达内存块彻底清除,同时进行一次完整的可达性分析和活跃度分析,需要STW(由于1、2环节的工作,这一STW过程会很短)
  4. 拷贝/清除:这一阶段中,G1会选取活跃度较低的内存块,对其进行并行的垃圾回收,具体的垃圾回收算法和G1的Young GC一样,即将待清理的内存块中的存活对象拷贝至一或多个内存块。需要STW

值得注意的是,G1的垃圾回收并非每次都将所有不可达对象完全清除,G1倾向于优先清除活跃度低的内存块,因为这些块中的存活对象少(或者压根没有存活对象),清理速度更快。对于那些活跃度高的内存块,G1会放置不管,直至某个时间点该块的活跃度足够低时再进行回收。
正因为如此,G1进行垃圾回收的时机更早,默认在堆内存使用率达到45%时就会开始垃圾回收。这体现了G1(Garbage-First/垃圾回收优先)这一名字的含义。
至于活跃度多低才会进行回收,则是由G1决定的,G1会调整自己的回收策略来尽可能满足用户设置的最大STW时长。
同时,由于使用拷贝算法,G1回收器不会产生内存碎片,这也是相较CMS的巨大优势之一。

G1适合运行在配有强大CPU的主机上的,且占用较大堆内存空间的应用程序中。使用G1回收器能够有效减少较大堆内存引发的过长回收STW时间。

通过参数-XX:+UseG1GC 来启用G1回收器,并使用-XX:MaxGCPauseMillis=n来设置最大的STW时长,-XX:InitiatingHeapOccupancyPercent=n来设置触发垃圾回收的堆内存占用比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