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栈必备 敏捷基础

来源:互联网 发布:美国失业金人数数据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00:11

喔家ArchiSelf

世界上不存在这样一种方法:

只要套用,就可以写出完美的软件,无论使用的哪种设计模式;


但确实可能存在一种开发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一步步构造出需要的软件和架构——这有可能就是敏捷开发。


相对于软件开发流程,有一门专门的学科——软件工程。最早接触软件工程,是20年前在北电贝尔北方实验室工作的时候,当时的开发流程是这样的:




其他主流的瀑布式开发流程也大致如此。然而,随着技术的演进,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BS架构的广泛应用,用户反馈的及时响应成为了可能。从90年代开始逐渐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些新型软件开发方法出现了,如XP ( Extreme Programming ),Scrum 等,统称为敏捷开发。敏捷开发主要是通过高透明性、可检验性和适应性来管理复杂性、不可预测性和变化。


以Scrum为例,典型的开发模型如下:




这是一张被广泛引用的图片,还有一张烂大街的图片就是Sprint 的流程图:




难点在于一个sprint周期有多长,个人觉得Sprint周期的长度要依赖于你能在多长时间内保证在Sprint期间的需求不发生变更。


敏捷是一种方式,不是单纯的方法,通过各种的行为方式来实现目标。


首先是,Sprint 计划会议。计划会议要有足够的时间,最好至少8个小时。取出部分产品需求做成sprint需求,并写成索引卡。确定并细分每一个索引卡的故事(User Story), 然后进行工作认领(不是分配)。同时,确定每日站立会议的时间和地点,确定好演示会议和回顾会议的日期。


站会是敏捷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每次10-15分钟,迟到将接受惩罚,每个成员自问自答三个问题:昨天做了什么,今天要做什么和遇到了什么问题,会后再沟通问题的解决方案,最重要的是更新燃尽图。


在开发过程中,要使用好任务看板,关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需求,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注意燃尽图,对于小团队而言,建议不要使用软件取代看板,可以选择性的和XP或其它敏捷的某些方式相结合。


演示会议是至关重要的。演示是跨团队的,会产生不同团队之间的交流。不要关注太多的细节,以主要的功能为主,一定要让老板或者客户看到。演示会议

非常的重要,绝对不可以被忽略。


回顾会议的时间一般在1-3个小时,要找最舒适的地方(最好有回顾看板)。开始的时候轮流发言,而不是主动发言。记录问题并总结,并讨论改进的方法,放在回顾看板上。每人将最重要的2-3个改进点,成为下一轮产品需求的一部分。


还是那就话,“没有银弹”,敏捷也不是万能的。Scrum的主要缺陷有,团队压力大,不方便跨时区和跨语言的协同团队,而且一旦启动无法被中断,更重要的是程序维护的成本偏高,对工程师的要求较高,尤其是应用的架构和可扩展性。但是,敏捷开发的12个准则还是应该理解的,个人总结成一句话,按花生酱,赞不绝口(参见http://blog.csdn.net/wireless_com/article/details/40622377)。



敏捷开发乃至一般的开发过程都会涉及到一件事,任务估点,就如何见招拆招。个人觉得,一个task 最好以2个小时为单位,半小时设计,半小时编码,半小时测试,半小时文档、注释以及重构。原因可能是这样的,互联网上流传着一句名言——3个月就是一年,也就是1周相当于1个月。那么,2个小时就相当于1天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团队要将每两个小时当成一天来计算。众所周知,所有的估算都是不准确的,以2小时为单位是为了降低误差。就像我们度量的时候,以米为单位度量,误差就是米,以毫米来量,误差就是毫米。2个小时一个task,就相当于开发中的“毫米”。


敏捷开发中最重要的还是代码,优秀的代码质量决定着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个人以为,有四种手段可以提升一下代码质量:

1)意图导向编程,简单地说,就是把注释变成代码,让代码拥有自解释性

2)测试驱动开发,尤其是对后端而言更为重要,可以结合日志系统可以更快捷定位问题

3)创建和使用分离,这就是大家常说的“高内聚 低耦合”了

4)单点修改原则,单点修改可能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应该铭记在心


至于敏捷团队,就是我提倡的ABC了:


具体的,我在旧文《和 <创时代>》(http://blog.csdn.net/wireless_com/article/details/52904654)中有描述,这里不在重复。对于团队敏捷,我只想澄清项目和产品开发(project developement vs product developement)的区别,这两者在目标上还是又着区别的,例如持续演进,架构的可扩展性等等。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