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逻辑2 -- 量化理论6

来源:互联网 发布:mac电脑壁纸高清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03:04

我们再看一些好用的规则,省去许多证明的麻烦。

命题2.26:如果C是好式子B的一个子wf,B是用好式子D替换C0次)而产生,并且C或者D中的所有自由变量,同时又是B的受限变量的,都在以下列表y1,y2,...,yk中,那么
(a) [(y1)...(yk)(CD)](BB)(等价定理)
(b) 若CD,则BB(替换定理)
(c) 若CD,并且B,则B

证明:(b)和(c)可直接由(a)导出,所以(b)(c)的证明过程就不写了。

(a)的证明采用基于B的连接符和量词个数的归纳法。先考虑两种特殊情况,第一,DC的替换次数为0,这时B还是B,由于BB是永真式,所以不难得出性质成立。第二,如果C就是B,那么B就成了D,那么就成了要证明[(y1)...(yk)(BD)](BD),这由前面的定理2.25d部分得证。因此,如果不是上述两种替换方式,我们称之为“合适替换”。

B中包含n个连接符与全称量词,
1. n=1时,B是原子wf,任何替换都不是合适替换,性质成立。
2. n>1时,假设性质对n1成立,有三种情况:
2.1 B¬G的形式。根据归纳假设有[(y1)...(yk)(CD)](GG)。然后又因为(C(AB))(C(¬A¬B))是永真式,所以找一个“合适”的该永真式的特例,然后利用MP,就可以得出[(y1)...(yk)(CD)](¬G¬G),所以性质成立。
2.2 BGH的形式。根据归纳假设有[(y1)...(yk)(CD)](GG)[(y1)...(yk)(CD)](HH)。同样的,找一个如下永真式的特例即可

(A(BC))(A(DE))(A[(BD)(CE)])

2.3 B(x)G的形式,则B写作(x)G。这里要用一个引理。

引理2.27:(x)(BD)((x)B(x)D)
证明不难,这里省略。

根据归纳假设有[(y1)...(yk)](CD)(GG)。这里关键是命题的条件,也即变量x肯定不是[(y1)...(yk)](CD)的自由变量,因为是的话,又因为xB的受限变量,所以根据命题条件,x必定是y1,y2,...,yk中的一个,那这样x又不是[(y1)...(yk)](CD)的自由变量了。

既然x不是自由变量,就可用(A5):
(x)([(y1)...(yk)](CD)(GG))([(y1)...(yk)](CD)(x)(GG))

所以结合归纳假设和MP,可得[(y1)...(yk)](CD)(x)(GG)。又根据引理2.27和传递规则,就可得到[(y1)...(yk)](CD)((x)G(x)G),即性质成立。
证毕

还有几个好用的规则,其中两个很好证明,最后一个复杂点。

命题2.28(特例规则,Particularization Rule A4):如果tB(x)中对x自由,那么(x)B(x)B(t)

命题2.29(存在规则,Existential Rule E4):项tB(x,t)中对x自由,B(t,t)t取代B(x,t)中所有自由出现的x所产生。那么B(t,t)(x)B(x,t)

在常用的数学证明中,经常会“直觉”地使用这样的规则:如果存在x,使得B(x)成立,那么去一个特殊的常量d,则B(d)也成立。这样的规则一般称为”选择规则”,英文叫Rule of Choice。选择规则翻译成一阶逻辑语言就是:如果证明过程中出现了(x)B(x),那么下一步就可得到B(d),其中d是某个常量,接着B(d)也作为一个wf,继续出现在后续的证明中。

有了选择规则后,很多证明就可以简化,我们只需证明选择规则的可行性即可。

*定义2.30(选择规则,Rule of Choice):我们说ΓCB,当且仅当,证明序列D1,D2,...,Dn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 对于i<n, Di要么是公理,要么属于Γ,要么由MP和Gen导出,要么之前的wf中存在(x)D(x)使得DiD(d),其中d是一个新的常量。
2. 所有涉及到步骤1中新引入的常量的wf,都可继续用在后续的逻辑公理中。
3. 用Gen时的变量不能是诸如(x)D(x)里的自由变量,其中(x)D(x)是用选择规则时依赖的某个wf。
4. B不能包含选择规则时引入的常量。


上述定义最关键是第3点,即后续证明过程中使用D(d)时,如有Gen规则,千万不要使用D(d)中的自由变量,也即(x)D(x)中的自由变量。

接下来就是证明选择规则的可行性了。
命题2.31:如果ΓCB,那么ΓB
证明:要先证一个引理,它在原书中是道习题。
引理2.32:如果xB中没有自由出现,那么((x)DB)(x)(DB)
引理2.32证明:
(a) 先证((x)DB)(x)(DB)
1. (x)DB,假设
2. ¬B,假设
3. ¬B(x)¬D,由1和条件逆否规则
4. (x)¬D,由2、3和MP
5. ¬D,由4、公理A4和MP
6. (x)DB,¬B¬D,由1-5
7. (x)DB(¬B¬D),由6和演绎定理
8. (x)DB(DB),由7和条件逆否规则
9. (x)DB(x)(DB),由8和Gen
10. ((x)DB)(x)(DB),由9和演绎定理

(b)再证(x)(DB)((x)DB)
1. (x)(DB),假设
2. ¬B,假设
3. DB,由1、A4和MP
4. ¬B¬D,由3和条件逆否规则
5. ¬D,由2、4和MP
6. (x)¬D,由5和Gen,
7. (x)(DB)(¬B(x)¬D),由6和演绎定理,x不是B的自由变量
8. (x)(DB)((x)DB),由7和条件逆否规则
引理2.32证毕

继续命题2.31的证明。因为ΓCB,所以根据定义2.30,证明序列中用到了选择规则,记依赖选择规则的wf按先后顺序为(y1)D1(y1),(y2)D2(y2),...,(yk)Dk(yk),记对应用到的新常量为d1,d2,...,dk。不难得出,Γ,D1(d1),...,Dk(dk)B

定义2.30中的第3点保证了在过程中使用Gen时,不会用到D1(d1),...,Dk(dk)中的自由变量,所以演绎定理在此适用,得出Γ,D1(d1),...,Dk1(dk1)Dk(dk)B

接着,我们用一个在Γ,D1(d1),...,Dk1(dk1)Dk(dk)B证明序列中从未出现的变量z来取代所有出现的dk,得到Γ,D1(d1),...,Dk1(dk1)Dk(z)B(这个是成立的,不难证明)。然后用Gen,得到Γ,D1(d1),...,Dk1(dk1)(z)(Dk(z)B)

因为z并不是B的自由变量(根据定义2.30的第4点,B中不包含dk,所以也不可能包含z),所以可以应用引理2.32,继续得出Γ,D1(d1),...,Dk1(dk1)(z)Dk(z)B。由于z(z)Dk(z)中不是自由变量,所以我们可用yk替代,得到Γ,D1(d1),...,Dk1(dk1)(yk)Dk(yk)B(真要严格证明也不难)。

又因为Γ,D1(d1),...,Dk1(dk1)(yk)Dk(yk),所以应用MP可得出Γ,D1(d1),...,Dk1(dk1)B。接着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把Dk1(dk1),...,D1(d1)消掉,最终得到ΓB
证毕

这章内容巨长无比,十分难啃。后续还有:

  • 完备性定理(哥德尔在1930年首次给出证明,膜拜大神)
  • 带等式的一阶逻辑理论
  • 新函数符号与常量符号
  • 前束范式,Prenex Normal Forms(完全不知道是啥)
  • 同构、理论类别
  • 泛化一阶理论(符号集不再是与自然数同基的“可数”集,可以是任意集合)
  • 初级等价(完全不知道是啥)
  • 超能力、非标准分析(要上天)
  • 语义树(能看懂名字,可能跟编程语言、自然语言里的东西差不多)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