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 --读书心得

来源:互联网 发布:源码铺子 账号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6 10:03

过年前后我在kindle上读了《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这本书涉及互联网从业的多个方面,这个并不是多篇碎片化阅读的文章能够覆盖的,全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下面写一下“能力与成长”这一个章节的读书笔记:

处处皆学问

保持对信息的敏锐,保持好奇心,就会发现处处皆学问,处处皆商机。
举两个实例

  1. 在逛淘宝的过程中大家在看哪个商品好,该买哪个商品;敏锐的人看到的是店家用了什么推广方式,什么心理暗示来提高用户的点击率 、转化率;自己又是因为什么选择了这家店的商品而不是另外的店。可以多思考一下:如果让你来做苹果天猫的店铺,你会如何提高成交量?如果你做一家普通的非知名品牌呢?
  2. 大家都会在微信里看文章,很多人看的是哪篇文章写的好,哪篇文章想分享给朋友;敏锐的人会多想一下,这篇文章为什么让你获得认同,为什么你会想转发。思考一下:引起文章广泛流传的心理诉求有哪几种,如何写一篇这样的文字。同样在浏览新闻和玩游戏时也可以进一步思考一下。

这种方式,其实就是不把自己单纯当作消费者,而是再进一步来把自己当做是一个生产者来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在公司里写程序,代码提交了,bug解决了,可以多想几个为什么,这个需求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哪些需求是可以深挖的,哪些是可以简化的,哪些是未来可以拓展的等等,职场道路会宽一些。

实际工作中边界条件和场景诉求都不是特别明确,这样就需要自己提出问题挖掘需求了,这个也是一个开发去深入解决问题的方向,从码农迈向完全负责产品的路径。

取舍之道

  1. 产品方面
    很多人在张小龙的影响下,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优秀的产品经理要学会做减法。但是却不容易做到。

    很多时候,我们被自己创造的伪需求所麻痹,展示自己的才能而忽略了用户的真正需要。比如公众号起名这件事,容易忽略最基本的诉求:容易识别和容易传播,很多特别有想法的名字的识别度非常低,特别是那些有谐音的,容易输入错误。

    首先用户的需求并不是总是一致的,甚至会相互抵触,一个产品也不能讨好所有的用户。即便有需求也要甄别一下这是不是你的核心用户,作者的观点是如果为了发展更多的用户而伤害核心用户,那就尽量不要这样做。很多的产品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和选择,如何在减少老用户流失的同时发展新用户。

    很多的产品心得会强调做减法,这里我说一下我的观点,要做减法也得有得减才行啊。一个产品首先是要保证自己的核心功能完整,为此可以反复迭代,至于功能冗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有些功能的使用频率虽然低,但是一旦用户需要使用时没有提供这样的功能,那对用户的体验会有比较大的伤害,比如说是反馈和投诉功能。很多知名公司的产品经理会出来做分享,推崇减法,但这个是人家的核心功能已经完备的情况下进行的自我克制,不能照搬,更何况很多的功能如不尝试和数据分析是很难确定是否为核心功能。

  2. 在项目管理方面
    大部分公司是先定需求后定工期,可以反过来先定工期,再做需求的优先级排序。这个思路来自于日本的精益生产,先定市场价格再计算利润率,再回推成本,基于这个成本则砍掉不必要的功能。这里实际上是把时间作为了第一要素,以最快的时间来推出产品,再逐步优化。有很多以先手优势取胜的产品,也有很多后来居上的产品,不过时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要素。

  3. 技术实现方面
    基于需求和研发的难点来设计边界条件,将需求简化,在满足用户的和性诉求的前提下允许一定程度的不完美和不精确,这可以有效的提升研发效率和降低运维成本。这点在开发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的代码逻辑是为了各种边界条件,有时为了解决一个极低概率的极端场景下的bug,修改代码而使得代码的可维护性大大降低。

分享即学习

这点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问题在于如何做好分享。先简单说明一下分享表达能力的境界

  1. 让别人完整明白自己表达的意图和内容。
  2. 让别人相信你所表达内容的真实性
  3. 让别人受到感染,进而支持你的观点。

能够做到第一条就已经是合格的了,要做到这点,作者提出以下的措施:

  1. 准备充分,提前默演
    所有具有表现力的演说家都是从台下苦练开始,比如乔布斯就是如此。很多技术专家开场第一句是,对不起准备的很仓促,这句话是对大家的不尊重,出于谦虚也不必说这句话。一旦接受做交流的任务,那就必须在台下做足够的前期准备。2016年的百度设计部门的一个总监级别的人去做分享,因为准备不好,质量不高,而备受批评,甚至影响到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2. 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要明确你的受众是谁,目标是什么,既然是分享,大家都花了时间和精力,那就要达到预期的效果,从他们的行业和熟悉的领域出发,去讲出自己擅长的东西和他们想要知道的东西,这点并不矛盾。
  3. 背景铺垫,换位思考
    对于技术的介绍和产品的设计都是有一个场景存在的,还有一些专业的的术语等,如果不去介绍会对听众造成困惑
  4. 适度进补,不要贪求
    其实要把一个场景一个方案讲明白就足够好了,不必全部讲出,如果面面俱到,可能是没有人能收获多少东西,写文字也是如此。

下面列出《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的主要目录:

第一章:旁观他人,审视自己

  1. 尽早想明白以后自己做什么
  2. 不要照本宣科
  3. 挑错的逻辑
  4. 走出心理舒适区
  5. 不要轻易给自己定性
  6. 信用与操守伴你一生
  7. 谈谈艺多不压身

第二章 思维方式也是生产力

  1. 谈谈信息不对称
  2. 商业分析的思维养成
  3. 跨界与沟通
  4. 个人价值与平台红利
  5. 开启上帝视角,其实你也能
  6. 机会来自于担当?

第三章能力与成长

  1. 听过很多大道理,却不知如何提出一个问题
  2. 归纳与总结
  3. 取舍之道
  4. 分享即学习
  5. 识人之能
  6. 乾坤独断还是兼听则明
  7. 处处皆学问
  8. 关于产品与技术沟通的建议

创业与投资

  1. 创业需要一颗大心脏
  2. 创业者的两种类型
  3. 创业如何做市场调研
  4. 所谓人脉
  5. 关于投资与职场的思维方式
  6. 用户是谁
  7. 创业项目的冷启动
  8. 借势启动
  9. 撰写商业计划书的一些误区和建议
  10. 投资人会怎么看创业者
  11. 如何评估和面对风险

第五章 产品与技术

  1. 关于技术合伙人的话题
  2. 再谈技术的价值
  3. 企业服务,机会还是陷阱
  4. 如何避免一厢情愿
  5. 什么是用户需求
  6. 欲速则不达
  7. 再谈产品和运营 -- 所谓细节的探讨
  8. 关于运营的三个典型问题
  9. 关于留存的问题

第六章 经营与管理

  1. 授权与放权
  2. 赏罚分明
  3. 万恶的KPI
  4. 谈谈品牌
  5. 价值观的边界
  6. 关于做人与做企业
原创粉丝点击